情境教学:让身与心完美结合
【案例】《快乐的小蚂蚁》
教学内容:手臂支撑练习
教学对象:水平二 四年级学生40人
教材分析:小学水平二教材“手臂支撑练习”这个动作相对比较简单,生活中经常用到,锻炼效果较好,可以发展学生手臂支撑力量、腰腹肌肉力量。
教学情境:利用环境布置和激情引导来创设“小蚂蚁搬家”的情境过程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用手支撑行走的方法,学习仰卧推起成“桥”的方法。
(2)技能目标:发展学生的手臂支撑力量,使学生腹背与腰腹肌肉得到锻炼,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情境设置:创设“小蚂蚁搬家”的故事情境,配以欢快的音乐。从小蚂蚁造房子──小蚂蚁搬粮食──小蚂蚁过河的过程开展教学。当学生被这个情境故事吸引后,兴奋喜悦的情绪就笼罩其全部身心,他们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这种运动,积极地锻炼,体验成功的快乐。身心完全地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场景布置:一个长10米、宽8米的长方形场地,周围用卡纸画一些小草,装饰成小蚂蚁的家。
教学特点:将原来单一的手臂支撑练习,通过《快乐的小蚂蚁》的情境设计,巧妙地将“支撑”融入到“玩—练—比—评”中。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小蚂蚁的王国去玩一玩,看一看小蚂蚁在忙些什么。我们又可以从它们身上学到什么本领呢?大家想不想去玩呢?(想)
2.小蚂蚁造房子
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布置好的场地上。教师谈话引入:小蚂蚁的房子比较旧了,它们要造一座新房子。你们愿意帮小蚂蚁造一个新家吗?(愿意)于是,把40个学生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中每2人一小组。用推小车的方法把小垫子运到对面新的基地把房子造好。要求房子要有空间,有出入口。这时,再配上轻松欢快的歌曲烘托气氛,学生的兴趣都提了起来,恨不得马上加入到活动中。就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小蚂蚁搬家
小蚂蚁造好了新家,接下来的任务是把粮食搬到新的家里,于是引出下面一个活动。用仰卧屈体,两手反支撑呈蚂蚁状的方法,腹部放一只垒球当粮食,把球运到对面新房子里,再跑回来,下一个人出发。游戏时配上乐曲《丰收之歌》。
4.小蚂蚁过河
小蚂蚁造好了房子,搬好了粮食,就去外面继续寻找食物了。这时它们走着走着来到了一条小河边,怎么过河呢?这时,一阵风吹来,飘落下几片树叶。小蚂蚁爬到了树叶上,乘“船”而下。(这时学生两人一张垫子做划船动作)飘呀飘呀,这时河面上出现了一座桥。教师引入,你们能用身体做一座桥吗?(学生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桥)引出了仰卧推起成桥,二人协同完成。保护的人站在练习者体侧,两手扶腰上提,帮助成“桥”。然后,一人独立完成。双手头后撑住垫子,两脚蹬地,双手逐渐移动成“桥”。最后,学生展示,邀请7名学生成“一”字排开,仰卧推起成桥,形成塘栖古桥——广济桥的造型。这时整课达到高潮部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一心想把桥造得高一些,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这种动作,练习得非常努力,体现了学生对文明古迹的热爱。
5.放松运动
小蚂蚁划着小船漂流而下,在歌曲《小白船》的音乐配合下做划船放松动作。整节课在歌声中结束。
——案例来源: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http://training.teacher.com.cn/information/center/StudyGuide/xiaoxue/tiyu/kldp/32T411052401.html
人是身与心的统一体。做每一件事,只有身心达到完全的统一,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体育教学更是如此。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生动形象地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潘绍伟老师说体育运动并不是简单的肉体运动,而是身心合一的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成长的活动,是体育老师与学生互动共生的精神生活过程。这些观点都深刻地说明了育体和育心是互相渗透和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学校体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体育活动对于学生身体发展的成效;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充满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以及深层次情感体验的过程,将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价值与目标追求。
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传统的体育教学重视教师的教,同时体育教师很少来设置教学的情境,学生很少体会到学习的情感、很少有学习的体验,导致许多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有句话说得好:“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这个世界绝非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如果我们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上课前多思考,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他们自己喜欢学什么、他们愿意怎么学、会遇到哪些困难、有哪些思考方法,并积极预设教学情境,那肯定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离他们很近、很有亲和力,从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情境教学模式已经被许多老师所接受(特别是低年龄段的教师),让学生投入到“情境”中,让学生心悦诚服地跟着教师,饶有兴趣地去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主体性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身心统一,增进学生身心健康,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境”是情境教学的一个维度,“情”则是另外一个维度。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喷涌出来的则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学习。
体育课堂教学中,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境是应该能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关注和活动的“情”和引导学生浸润于探索、思维和发现的“境”。它固然需要以具体的场景做背景、载体,然而,场景本身是否具有“待完成性”,即场景的呈现能否有效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认知冲动,场景本身是否具有一种“召唤力结构”,即能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思考中来(而且,这种吸引不仅仅依赖场景外在的东西,比如画面、音乐、动态感等),还依赖于情境中蕴含的体育学习的魅力。这些更应该成为我们理解、营造情境的核心要素。一个虽然没有现实背景,但能有效吸引特定年龄阶段、特定认知水平的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场景,也应该构成有效的情境。
一个虚拟的比赛,却让学生真正体会了竞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自我展示提供了机会与平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
体育学习本身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其所体现的身体练习其实只是一个载体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动作,都要透过身体练习来体验,并感知其对自身身心发展的功能所在,从而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掌握了一些基本动作,而没有理解其真正的作用,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教学情境以直观方式再现了所学知识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对立统一。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