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老师怕学生不服气,又比赛了一次,结果还是一样。学生在两个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前滚翻后,王老师才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动作,叫做‘前滚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快乐的体育课堂”必须追求的。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快乐的体育课堂应倡导不断地去满足学生的需求,去不断地教育、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运动技能、知识文化进行认识,从而来巩固他的兴趣。

兴趣: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案例】王仲生:“低头看天”学滚翻

王老师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带领学生们做了很有趣味的准备活动后,进入了前滚翻的教学。

王老师说:“孩子们我们继续做个游戏吧!”

王老师接着说:“我们一起做个‘看天’的游戏”。

王老师说:“我们要低着头看天!”(学生们为难了,窃窃私语:低着头怎么看天呢?)

王老师:“你们自己想想办法,怎么能低头看天?”

于是学生们纷纷尝试,不一会儿一个聪明的学生找到了方法:两手趴在地上撅着屁股,从两腿之间看天。他还边看边喊:“我看到蓝天喽!我看到蓝天喽!”其他的同学看到他的样子,纷纷模仿。顿时,操场上撅起了一片小屁股。他们边看边喊着:“我也看到蓝天喽!”

这时王老师又说:我们再做第二个游戏。

王老师:游戏是“看谁坐得快”。王老师叫出一个学生和他比赛。两人站在垫子后面,发出口令后看谁先坐在垫子上。结果学生跑到垫子上坐下,而王老师则做了个前滚翻坐下,当然是王老师坐得快。王老师怕学生不服气,又比赛了一次,结果还是一样。当学生看到这样的结果,人人都摩拳擦掌急着想练习。这时王老师说:“我们现在把两个游戏一块儿做一遍,先‘看天’,再做‘看谁坐得快’”。学生争先恐后地练习着,很快就掌握了前滚翻的动作要领。

学生在两个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前滚翻后,王老师才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动作,叫做‘前滚翻’。”

——案例来源: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学理论问题与案例》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特别重要,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让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快乐的体育课堂”必须追求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不总是从意识到需要才开始产生”,而往往是由于体育活动“在情绪上的吸引力而自发地、无意识地产生出来的”。兴趣不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快乐的体育课堂应倡导不断地去满足学生的需求,去不断地教育、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运动技能、知识文化进行认识,从而来巩固他的兴趣。在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讲过: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来的是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我们之所以对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所以在教育学或心理学的书上,我们都能找到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程当中强调或者说提倡要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是符合一个人的学习心理的一个走向的。高中阶段体育课程倡导的模块教学,让学生去选择他自己喜欢的项目去学,在其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比如学生喜欢篮球,因为他喜欢篮球他选择了篮球,因为他有这么一个认识,有这么一种倾向,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他就不断去探究,体育课上去做,体育课外活动也去做。假设说学生没有这个兴趣,没有满足学生的这个兴趣,学生可能体育课上去学,下了体育课就不学了,他只是带着一个脑袋来、带着一个躯体来跟着老师在课上完成练习的任务。如果我们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是带着他的情感来的,带着他的智慧来的,他即使走出了课堂,他也会把情感留在课堂上。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道: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的欲望,那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他就好比用一道无形的铁栅栏把自己跟广阔的天地隔离开来.然而谁知后来这道无形的铁栅栏也许会变成真理的牢狱呢!”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或叫做求知欲。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不断追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许多科学家、发明家之所以能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道上不畏险阻、奋不顾身而取得伟大成就,其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前提。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和运用心理学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运动兴趣。在最后再给大家提供一个案例,我们会发现,原来关注学生的兴趣并不是一件难事,更多的是在于我们的思考与设计。

【案例】小学体育课教学案例:箩筐球

1.教学目标:

(1)学会准确地将球投入“筐”中。

(2)在集体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学内容:箩筐球(我们先撇开那种“高不可攀”的标准篮架,把投篮技术回归到篮球活动发明的初始,让学生在欢快、轻松的环境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3.教学步骤:

(1)移动箩筐球

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人,每两个小组用一只小篮球进行比赛,两组各有一只小箩筐或废纸篓。各组选定一人拿筐,可以自由行动,随时准备接同伴们传来的球。其余人相互传球、抢球,并试图把球投入本队同伴手中的箩筐。

(2)箱子球

同上练习,将移动的持筐人改为站在低跳箱上,基本固定了箩筐的活动范围。箱盖上持筐人每接到一次球,本队可得1分。

图1 箩筐球

图2 箱子球

注意事项:

1.规则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定,如有球在手只能跑三步;不能拉人;不能推人、撞人;可以拍球跑等。

2.场地可大可小,根据活动人数来定。

联想:

1.用橄榄球玩,其方法是否也一样?

2.同时几个组(3~4个组)一起用一个场地比赛,效果一定会更好吗?

3.箱子上站立的人,小箩筐既可以拿在手中,也可以背在胸前或背在背后,甚至可以顶在头顶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