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还存在“目中无人”
【案例】水平四 跑
一节初一年级的短跑公开课。准备活动后,教师要教学生蹲踞式起跑。
教学从讲解开始,执教者讲道:“同学们,现在我给大家讲解一下蹲踞式起跑的动作要领,大家好好听。听到‘各就位’的口令后两脚依次踏于起跑器上,后腿膝跪地,两臂伸直约与肩同宽,两手四指并拢,与拇指分开成人字形,虎口朝下,手指接触地面。重心前移,肩与臂基本垂直于地面。此时,头颈放松与躯干约成一直线,静止不动听预备的口令;听到预备口令后,从容地抬臂,使股骨转子高于肩轴,两点延长线与地面夹角约在15~25度之间,重心前移使肩的投影点超过手支点5公分,并缓慢地做一次深吸气,然后静止听鸣枪声。这时应注意的是两脚前脚掌应紧贴起跑器;当听到鸣枪信号,前腿用力迅速蹬直,后腿积极蹬离起跑器并马上向前摆出,注意小腿防止后撩,同时两臂迅速前后大幅度地摆动,当蹬离前起跑器的一瞬间,后蹬腿充分伸直,后蹬角约35~30度之间,前摆的大腿与地面夹角约60~65度之间,大小腿夹角约小于90度。头与躯干略成一条直线,眼看地面,前摆的臂手与头同高后摆的上臂与前摆的臂约成直线。”
学生刚开始听得很认真,但是在教师繁缛又晦涩的讲解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眼中的光芒,执教者看到这样的情景,心中生急,忍不住突然大喊了一声:“你们听懂了吗?”,同学们吓了一跳,马上大声地回答道:“听懂了”。
——庄丽霞,《对体育课堂教学错误运用教学方法实例的分析》
http://95095.i.sohu.com/blog/view/158343737.htm
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学生学习蹲踞式起跑这个不复杂的动作,完全没有必要进行这么细致甚至是繁冗的讲解。这时候,讲解远不如一个示范来得生动明白。同时学生在小学阶段以及平时的生活中已经潜移默化地积累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的经验。“教学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把学生已有的经验排除在外。”如果把学生当成一张毫无经验的白纸,一切从零开始,全部采用直接的告诉,那么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会是单一的,学生的主体性是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的。
体育教学促使学生从未成熟状态走向成熟状态,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尊重学生权利、让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突显“儿童自我”的过程。但是通过以上的案例可以发现,在新课程下依然还存在这样的教学现象,我们很多老师不仅把儿童视为“学生”,甚至视为“受教育者”,往往认为儿童的“未成熟”,就是一种空白一种缺乏,于是就以自认为“成熟”的标准去对照儿童,作为儿童的成长目标,想方设法地为儿童尽快填补空白,让他们尽快成熟起来。于是体育教学就成为“完成这个动作应该先练习什么”、“这个动作应该那样做”等等的“告诉与指令”;动作要领经常是被灌输、被告诉;儿童在课堂上不断地被“理性”地纠正。这种没有“儿童自我”的体育教学让学生失去了兴趣,让学生失去了获得直接经验的机会,也使得体育课堂远离了儿童这一特定主体。
所以,体育课堂上呈现的应该是“让学”——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有人也许会说,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背后,紧跟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啊?是的,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主导,但是对于其中的“导”,我想最好的理解应该是“指导、引导、向导”,而不是“领导”。学习就像走一条未知的路,教师不能抱着学生走,也没有必要领着学生走,只要在关键的时候指一下路就可以了。教师是应该站在学生的身后,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享受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