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族教育事业初结硕果
1949~1957年,属于新中国建立后民族教育的初创和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这一时期,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兴办了1758所民族小学和33所民族中学,建立了3所中等民族师范学校。[25]短短的几年时间,我国的民族教育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新中国成立前,贵州的民族教育与其他地区的教育情况相比,差距是比较大的,通过这一阶段的大力发展,取得的成效是十分明显的,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民族教育奠定了基础和积累了经验。从新中国成立之时起算,只有短短的8年时间,但贵州的少数民族教育已初结硕果。
1950~1957年的8年间,贵州民族教育取得很大发展,先后办起了贵州民族学院、贵阳民族师范学校和一批民族中小学。1951年,在文教事业费中拨出80万斤粮食,办理民族地区初级小学20所,可容纳学生4000名。1952年专设民族小学增加到72所,学生增加到25 860人。新中国成立前贵州没有民族中学,1951年,贵州省成立第一所民族中学——惠水民族中学。[26]截至1956年,民族中小学从无到有,小学已达775所,中学14所。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由1950年的20 101人增到1956年的331 648人,中学少数民族在校生数由1950年的1655人增到1956年的7790人(1957年增加到9791人,占全省普通中学学生数的15.7%[27])。当时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6%。1956年全省少数民族学生数已接近人口比例的22.3%。为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1951年5月创办了贵州民族学院(1951~1959年,8年中该院共办普通政治班3期、民族政策研究班4期、在职民族干部轮训政治班5期和文化班5期、预科初中班1期、民族语文班2期,共招26个民族的学生4585人,这些学生后来大都成了民族地区的骨干,不少人担任了省、地、州、县的领导职务)[28],当时主要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1956年开始筹建大专科系,向正规大学过渡。其他高等院校也在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学生也有较大增长。1950年,全省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仅有21人,到1957年增加到208人,增长近10倍,占高等学校学生数的5.7%。[29]1953年,我省第一所民族师范学校——贵阳民族师范学校成立,1956年,又新办都匀和凯里两所民族师范学校。这一时期,各级各类普通学校也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尽量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使各级各类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与1950年比较,高等学校约从2%增长到4%;中等技术学校从4.3%增长到15.9%;中等师范学校从12.9%增长到26%;普通中学从14.9%增长到15.4%;小学从13.5%增长到22.3%。[30]
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这一段时期,我们可以将之视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教育蓬勃发展时期。这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加之由于贵州在历史上教育比较落后,历史欠单较多,发展空间较大,新中国成立后的贵州,其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十分迅速,各级各类学校如雨后春笋,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的数量在逐年递增,在学生总数中的比例逐年增大,少数民族教职员工数量也在逐年增多,这些指标都在反映出这一时期民族教育的蓬勃发展,并且还取得显著成绩,如表3-1~表3-4所示。
表3-1 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省各级各类专设少数民族学校数历年统计表
(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资料集一),内部资料,1984)
表3-2 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省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数历年统计表
(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资料集一),内部资料,1984)
表3-3 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省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历年统计表
(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资料集一),内部资料,1984)
表3-4 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省各级各类学校的少数民族教职员数历年统计表
(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资料集一),内部资料,19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