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要现代化“基础在教育”。1985年5月,中共中央办法《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42]这些论断的提出,提高了教育的地位,肯定了教育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开始重视教育的发展,逐渐确定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强对教育的领导管理。
这一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以实施,贵州全省对教育系统进行全面调整和改革,使得贵州教育开始恢复发展,贵州民族教育也开始改变了曲折发展时期的严重局面,各种教育制度和教育机制渐渐恢复原有功能,部分民族学校教育逐渐恢复,如1977年恢复了贵州民族学院,学院建设、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学校设备均得到较快发展,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亦得到迅速提高。从此,贵州的民族教育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开始步入稳步大发展的新时期,促进了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1979年9月,中共贵州省委批转了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苗春亭同志《在全省民族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报告指出,“贵州省文教事业比较落后,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就更落后”,“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关键是发展教育事业”,并提出,“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和升学率,减轻群众负担,国家要大大提高公办学校的比例,对民办学校也要给予更多的补助。要恢复原有的民族中学、民族师范和民族小学,还要有计划地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8年制民族学校。在高寒山区,要给予重点照顾,逐步恢复一些寄宿的中小学校。”报告还提出:“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党校都要作出加强培养民族干部的计划。要办好民族学院,要以文教部门为主,研究培养少数民族技术干部的计划。”[43]这些指示对于恢复和发展贵州民族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1980年,贵州省教育厅成立民族教育处,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设立了文教卫生处。1981年,贵州省教育厅和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向贵州省人民政府呈报《关于恢复、建立民族中小学和民族师范学校的请示报告》。1981年4月,贵州省人民政府专门召开省长常务会议对这一报告进行了讨论。随后,贵州省人民政府决定投入资金支付和发展民族教育:除在整个教育经费中照常安排民族教育经费外,每年再从中央拨给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补助金和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中划出30%用于民族教育。同年6月,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高等教育办公室联合召开贵州省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传达第三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省民族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研究恢复和发展全省民族教育事业,具体落实恢复、建立民族中小学和民族师范学校的有关问题。同年7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恢复建立民族中小学和民族师范学校167所,其中,民族小学102所,民族学校(含小学、初中)27所,民族中学27所,民族师范学校11所。[44]
1982年6月,为了进一步做好民族教育工作,贵州省教育厅制发了《关于办好民族中小学和民族师范学校的意见》,提出:“对民族学校首先要加强领导,调配好教师,根据可能在经费上给予必要的照顾,校舍和教学设备也都要好一些,努力把教学质量搞上去,使其逐步成为民族地区的骨干学校,奠定进一步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基础。”1984年5月,中共贵州省委发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通知》提出:“要以省内现有民族院校为依托,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建立包括幼儿园、扫盲班、小学、中学、中专、大学预科、民族班、干训班、大学本科在内的多层次、多规模的民族教育体制。”到1984年,全省少数民族在校学生小学为1 092 007人,占学生总数的25%;中学为151 052人,占学生总数的18.9%;中专为4303人,占学生总数的22.2%;中师为5903人,占学生总数的29.7%;高校为3806人,占学生总数的18.8%。贵州民族学院恢复后,1977年正式招生,到1984年共设置4个系4个专业,还开办干训部和预科,共有在校学生943人,教职工476人。新建的民院与50年代相比,起点高、规模大、专业强格局新,并逐步向有民族特色的综合大学迈进。1980~1985年,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先后创办了3所民族行政管理学校。民族教育体系在贵州高原初具规模。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系改革的决定》颁发后,贵州民族教育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搞活的全新的时期。[45]
20世纪90年代后,贵州的民族教育更加蓬勃发展,政府对民族教育的重视程度一再提升,进一步从政策上、投入上给予重点倾斜,将国家引进、安排的世界银行贷款2235万美元、第四批世界银行贷款和新启动的国家“义务教育工程”项目3.375亿元人民币安排到48个贫困县,重点放在民族地区和民族县,推动了民族教育的发展步伐。1992年8月,根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贵州省实际,全省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与全省民族工作会议同时在贵阳召开。会议下发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发展民族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重申民族教育的重要地位和切实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发展民族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发展民族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把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同执行民族政策结合起来,把发展民族经济同开发民族智力结合起来。”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发展民族教育的目标任务:“一是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路子,使民族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是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使民族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一个新的发展和提高;三是努力缩小边远民族地区与中心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同时,该通知还对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创造条件办好中小学寄宿制民族班、大力发展好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民族成人教育、办好少数民族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加强民族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办好民族师范教育、进一步改革大中专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办法、打通人才流向边远民族地区的渠道以及坚持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多渠道增加民族教育投入等方面的问题均做了规定。这些规定对贵州民族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993年10月,全省民族教育现场会在都匀召开。会议主要学习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总结交流贵州省民族教育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的措施,把贵州省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994年,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到2000年贵州省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在全省基本普及初等教育,有效控制新文盲的产生,不断提高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水平,在部分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力争使农村大多数新增劳动力接受程度不同的职业技术教育或实用技术培训,技术岗位新增职工接受必要的职前教育和岗位培训;继续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加快高等学校结构调整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重视和扶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建设一支具备良好政治、业务素质,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大力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使之分期分批基本达到规定的设置标准,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关于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决定》,贵州的民族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之间发展较快,据统计,1997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3,达249万多人。中小学寄宿制民族班已达140个,在校生7000多人。8所民族师范学校共有教学班185个(含普师班、边师班、职教班、幼师班等),在校学生达8411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6972人,占82.9%。全省普通高校招收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307人。各地针对民族地区女童入学难的特点,注重抓好女童入学工作,办起了一批女子学校,女子班,使女童入学率有较大幅度提高。1997年初,全省女童入学率达95.29%,比1990年上升13.69个百分点。自实施世界银行贷款西南扶贫项目教育子项目以来,全省共有46个县受益,其中,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有31个县,覆盖人口1200多万人,改善了贵州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1997年底启动的贵州省“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使55个项目县受益,其中,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有36个县,使这些地方的办学条件有根本性好转。[46]到1999年,全省已初步形成民族学院、民族师专、民族中学、民族小学一条龙的民族教育体系,其他各级各类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也不断提高。1999年的有关数据显示,贵州省建有民族学院1所,在民族自治地方建有高等学校4所,中等专业学校32所,普通中学745所,农业职业中学124所,小学8318所,成人教育学校28所。少数民族在校生271.37万人,占全省在学校学生总数的40.7%。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专任教师10.83万人,占全省教师总数的40.8%。[47]在教师数量上的比例是十分巨大的,但是教师综合素质之间还存在差距。
进入新世纪之后,贵州的民族教育处于稳定发展的阶段。2000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有2 567 224人,占在校学生数的34.06%[48]。“十五”规划期间,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先后出台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促进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绩。至2006年,全省有独立设置民族幼儿园的11所,民族小学159所,民族职业初中22所,民族普通中学109所,民族职业高中18所,民族中等师范学校4所,民族中等专业学校2所,民族高等职业技术院校3所,民族专科院校2所,民族本科院校3所,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共计333所。民族自治地方已有42个县(自治县、市)实现“两基”目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有了大幅提高。全省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在校生由2000年256万多人增加到329万多人,占在校生总数比例也由34.65%上升到38.49%,比2000年增长了3.84个百分点。其中,少数民族学前阶段在校生23.65万人,占全省总数34.2%;小学阶段18.84万人,占总数39.77%;特殊教育5607 人,占总数38.21%;职业初中1.26 万人,占总数34.57%;普通中学99.33万人,占总数38.96%;中等职业学校6.13万人,占总数30.44%;普通高校7.36万人,占总数35.57%;成人高校2.65万人,占总数23.21%;在校研究生463人,占总数7.51%;专任教师13.51 万人,占总数38.51%。全省已初步建立从民族幼儿园(学前班)、小学、中学、大学预科、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49]同时,初步形成了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类民族教育格局,其体系结构进一步健全,保持健康发展趋势。
当前,在“十一五”规划之中,贵州的民族教育还将取得新的发展。“十一五”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努力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特别是女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贫困家庭学生的辍学率,全国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同时,在规划教育发展时,强调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改造。这“十一五”规划的政策语境中,近几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教育也在面临新的体制改革。新世纪民族工作主题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教育将会在变革中稳步前进,不断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教育,采取一系列发展民族教育的措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贵州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造就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如今,经过近60年的努力,贵州的民族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进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注释】
[1]“半学校教育”,这不是一个既成的概念,而是针对学校教育而言的,这里主要想表达,类似学校教育或不是非常规范的学校教育的意思,可看成一个约定性(临时的)的程度词。
[2]孔令中.贵州教育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2
[3]“历史射线”,这是理科思维的借用。射线的特征就是,只有一个端点,另一边可无限延长。历史的线条和脉络,在形象思维的概念里,确有一种“射线感”的存在,是一种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不断积累的过程和无穷尽的探索。在这里,用“历史射线”来表述,是一种尝试,内涵与外延上是否确切,可以商榷。
[4]孔令中.贵州教育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21
[5]“历史力”,在这里,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或作用)。
[6]孔令中.贵州教育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14
[7]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民族工作五十年[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356
[8]孔令中.贵州教育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38
[9]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民族工作五十年[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356
[10]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民族工作五十年[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356~357
[11]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会、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资料集一),内部资料,1984
[12]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民族工作五十年[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357~358
[13]陈涛.“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与贵州民族教育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2,(3):168
[14]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民族工作五十年[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358
[15]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会,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资料集二),内部资料,1985
[16]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会,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资料集二),内部资料,1985
[17]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会,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资料集二),内部资料,1985
[18]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民族工作五十年[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358
[19]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会,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资料集二),内部资料,1985
[20]孔令中.贵州教育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460
[21]孔令中.贵州教育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451
[22]何仁仲.贵州通史(第5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536
[23]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会,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资料集二),内部资料,1985
[24]何仁仲.贵州通史(第5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537
[25]苏太恒.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贵州民族教育[J].贵州民族研究,1999,(4):146
[26]孔令中.贵州教育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469
[27]何仁仲.贵州通史(第5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578
[28]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民族工作五十年[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359
[29]何仁仲.贵州通史(第5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578
[30]孔令中.贵州教育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469
[31]孔令中.贵州教育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472
[32]孔令中.贵州教育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473
[33]孔令中.贵州教育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475
[34]何仁仲.贵州通史(第5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538
[35]何仁仲.贵州通史(第5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538
[36]孔令中.贵州教育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492~493
[37]何仁仲.贵州通史(第5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541
[38]孔令中.贵州教育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494~495
[39]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民族工作五十年[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359~360
[40]孔令中.贵州教育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512~513
[41]孔令中.贵州教育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512~513
[42]孔令中.贵州教育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518
[43]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民族工作五十年[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360
[44]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民族工作五十年[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360~361
[45]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民族工作五十年[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361~362
[46]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民族工作五十年[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363
[47]陈涛.“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与贵州民族教育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2,(3):169
[48]张庆肃,詹中志.立足现实制定贵州民族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J].贵州教育,2002,(3):9
[49]杨顺清.以特殊政策,促特色发展——新世纪新阶段贵州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调查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6,(4):1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