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导语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王天治
成功的上好一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妙用导语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导语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梁,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的必经路上,在必经的路上这座桥梁架宽了,架牢了,学生就能轻松愉悦的到达下一站。本文试从如何妙用导语谈起,与同人们一起学习,共同探讨。
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员是老师,观众是学生。演出中,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使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上课时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弘、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你不妨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涌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北宋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古人笔下的赤壁,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再看《再别康桥》的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让你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二、巧提问题、启发导入
在导语中,我们如果巧提问题、启发导入,收到的效果就会非同一般。这需要精心设计从而使提出的问题吸引学生,帮助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果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来设计问题,我们就把知识得以产生的“问题”还给学生。北京市怀柔第三小学任教自然、社会学科的李东霞老师在上《规律》这一课时是这样巧提问题、启发导入的:“我们学校门口有两棵生长了500多年、葱郁挺拔的老槐树。它是我校的象征,也是我们的骄傲。我们爱它,我们关注它的点点滴滴……秋天,老槐树的叶子渐渐飘落,大小不一的叶片满天飞舞,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叶片的大小有规律吗?假如给了你们一份一年级学生校服型号统计表,要你们为10000士兵生产军服,由于特殊原因,不可能测量每个士兵的身高。想一想,1~5号军服各应生产多少套?让我们来探究探究吧!Let’s go!”这样的导入,这样巧妙的提问、启发的导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了,枯燥的事物诗意化了。于是,学生们兴奋了,理解了。
三、前后联系、轻松导入
前后联系,即针对学生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进行导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学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因为有已学过知识及曾体验过的生活作基础,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感到很亲切,并会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上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高中语文第三册)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为毛泽东主席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们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如何妙用导语,它让我们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创设情境,巧提问题,前后联系,而后最终成功地完成教学,而不是机械的照抄教案中的“专家答案”,拾人牙慧。上课时导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在课后却需要我们的老师去巧妙的安排和设计。
总之,妙用导语是一门学问,在导入新课中妙用导语能使我们的老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此文曾获2008年固原市教育局、教育学会“五个百”论文竞赛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