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课外阅读现状调查报告
◎杨永刚
一、前言
(一)调查缘由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区开展了课堂质量工程达标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现实终归现实,无论教师如何使出浑身解数,进行巧妙设计,学生怎样下苦工夫,可是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很有限。广大语文教师面对学生语文知识贫乏、语文能力低、思维能力差、创新精神无的局面,束手无策,感慨不已。
笔者通过与本校及本县一些语文教师交流,发现课外阅读几乎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空白。在中国教育史上,现代著名教育家蒋伯潜先生早就说过:“学国文功夫在课外”,在理论上,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承认:学生读书越多,语文素养就越高。但是,在现实中,又有谁在开展这项工作呢?另外,笔者在《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8期28页看到,江苏省教育学会对城市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结果令人堪忧,从而引起我对农村初中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兴趣,相应地组织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情况,抓住实质,调整教法,达到以下目的。
1.了解本县及宁南山区农村初中课外阅读现状,改变目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以课本为中心的狭隘教学观,改变以考试成绩为杠杆的功利主义错误教育观。旨在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和学生个体发展教育观。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利用好图书教育资源,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全面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全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结合实际,进行试验,试图探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初中语文课外导读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
3.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关注,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全面而有效的开展课外导读教学,真正而且有效的落实《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阅读”中的十四、十五两条目标,即“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使课外导读列入语文教学的范畴,以利于语文教育的发展。
(三)调查对象、时间、范围及方法
本调查于2002年8月26日~28日进行。调查对象是宁夏南部山区的农村初中学生。以本校学生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笔者先与教师、学生进行个别谈话调查,了解相关情况。于8月26日~28日出好试题,8月29日由课题组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在本校初中三个年级各任意抽取两班进行测试,调查人数分别为初一135人,初二132人,初三128人,共395人。发出试卷395份,收回395份,试卷回收率为100%。8月29日~9月5日进行数据统计。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便于数据统计及现状分析,笔者将所出29道问卷试题归为四大类20个问题,选取每个问题四个备选答案中的前两项所选人数之和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计算出每小项人数比率。按类共列出四表,如下所示:
表1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态度状况
单位:人、%
表1显示,农村初中学生几乎都喜欢阅读课外书籍,而且希望老师和家长推荐好书并指导读法。学生喜欢读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主要还是为了求知,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表2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状况
单位:人、%
表2显示,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学生很少。而且从“经常阅读”“节假日阅读”“校内课余时间阅读”数据统计看,从初一到初三呈递减趋势。有读书计划的同学很少,但是,做读书笔记的同学随年级升高而增多。
这说明:年级越低,课业负担越轻,时间越多,但不注意积累;年级越高,课业负担越重,时间越少,但能注意积累,有正确地学习方法,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那么,对一、二年级课外阅读的指导及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表3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状况
单位:人、%
表3显示,虽然小学到初中阅读量有所增加,从初一到初三阅读量呈猛增之势,但是总体还少得可怜。在“写出读过的印象最深的三部书、三位中国作家、三位外国作家、三位人物形象”的试题上,极少数同学能写出四大名著及作者,而大部分写的则是课本中出现的作家、作品及人物形象。即使如此,仍有80%左右的同学也未能做到。
这足以说明,农村初中课外阅读教学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可推知,阅读教学总体上有极大的缺陷。
表4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环境状况
单位:人、%
表4显示,无论校内校外,农村初中学生的读书环境很差,主要原因还是家长不支持,教师不重视,学生没有可读书籍。同时,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无暇顾及课外书籍。作为语文教学,此项的缺失,从实质上大大地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活力,限制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结论
目前,课外阅读不能展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阅读材料
学校图书室未能开放,仅有的捐赠图书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差,因人员紧缺而束之高阁,任其结网。作为农村孩子,没有意识向家长要钱购买课外书籍,即使有,也因家长说“没钱”而告终。同样,学校也因经济困顿、无力购书等种种原因致使学生手中无课外书可读。
(二)亟待转变旧观念
家长和其他科任教师的观念未能转变,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在考试制度和用人制度双重作用下,家长认为,学生不能看“闲书”,只需要把课本学好,考个好成绩。其他科任教师也反对课外阅读,因为学生课外阅读会挤走大量做练习题的时间。所以学生只能放下手中的书,去完成各种课外作业。
(三)没有阅读时间
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很多学生被卷进了题海战术,加之正课、补课、辅导及作业,累得学生筋疲力尽,有些还要帮助家长干家务及生产劳动,无暇顾及课外阅读。
(四)语文教师疏于指导
作为语文教师,相当一部分都是在应试教育、考试的指挥棒下转,只顾升学,不顾学生发展,不顾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没有引导学生去课外阅读,更别说“指导”了。
(五)学生不读
有些学生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认识不清,不愿阅读课外书籍;也有些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宁可闲坐、玩耍,也不去读。课外阅读的缺失,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毕竟课本上的文章是极有限的,也是断章取义的,缺少系统性。如果不举行大量的读书活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华儿女怎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已成为教育发展中的一大弱势群体,直接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改变现状的方法之一就是为他们多读课外书、读好书创造条件。
莎士比亚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前人对读书的重要性早有认识,并成定论,很是深刻。
因而,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应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此文为首届宁夏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课题的调查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