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中学课外导读教学实验研究方案

农村中学课外导读教学实验研究方案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全区乃至全国,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堪忧。为此,我们提出了“农村中学课外导读教学实验研究”这一课题,以期在阅读教学中做一点有益的探索。“导”是指导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所告知的一系列指导性教学活动。

农村中学课外导读教学实验研究方案

◎杨永刚

一、前言

义务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推行,基础教育的改革,历史地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个重大责任交给我们教育工作者。2002年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还强调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自读每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并为初中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10种,这说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是十分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然而,全区乃至全国,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堪忧。江苏省教育学会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做了大规模的调查(见《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8期第28页),有90%的学生渴望课外阅读,而家庭、学校、城市都没有较好的读书风气,更没有阅读方法的指导。

据统计,有一半以上的家长和教师对课外阅读不支持。城市如此,农村就可想而知了。甚至,有很多偏僻山区,学生自己有一两本课外读物的寥寥无几,学生仅有的“希望工程”捐赠图书,因地方、人员紧张等原因,被束之高阁,极大地浪费了教育资源。早在1941年,教育家蒋伯潜就强调学国文“功夫在课外”。我国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也曾说:“每天花一点钟读10页有用的东西,每年可看3600多页书,30年读11万页书,足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抛弃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目前,有些语文教育工作者已注意到了教育中的这个问题,已认识到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我们认为,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及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学生的阅读不能是绝对的自由,它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还需要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为此,我们提出了“农村中学课外导读教学实验研究”这一课题,以期在阅读教学中做一点有益的探索。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准备研究什么

1.研究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拓宽学生狭窄的视野,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二是改变目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仍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杠杆的错误教学观,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语文素质及文化素养;三是改变老师狭隘的语文教育观,坚持大语文教育观,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四是试图探索一套适合农村中学生语文课外导读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

2.研究对象的界定及对关键概念的定义说明。农村中学课外导读教学,是指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针对性地对偏远山区的农村初中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为辅,旨在提高文化素养、语文素质的一种课外阅读教学方法。其中,“课外”是与“课堂”相对而言的,亦即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导”是指导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所告知的一系列指导性教学活动。

3.理论依据。一是实践论。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古今语文教学实践和语文教育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的容易。”(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59页),课外阅读就是学生的一种语文实践活动。二是素质论。素质教育,旨在全面育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语文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课外导读教学,能够补充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三是发展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全面育人,全面发展人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课外阅读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其个性健康、自由张扬,形成健全人格。四是主体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官、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的读书与思考。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课外导读教学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为什么要研究

1.研究的意义

有效地利用好图书这个教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课外阅读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而有效的方法,进入主体阅读实践。经主体实践活动,在阅读中获得知识,从文章中体验到生活的美,从而产生阅读兴趣。阅读量越大,学科范围越广,学生视野就越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就越广,思维就越活跃,其主动性就越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使他们逐渐走向更高的境界。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及自学能力。课外阅读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性、自主性,培养了其积极性,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上获得知识,获得能力。这种“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苏霍姆林斯基语)这种“好好学习愿望”的不断加强,阅读的积极性就越高,阅读量就越大。这样,就会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自学能力,学生就会自觉学习,自我发展。

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全面而有效的提高。从大语文教育观看,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多方面的。学校课内语文教育受控于《大纲》,其特点是同一性和同步性。课外导读教学是在课内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其语文素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智力。通过课外导读教学,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达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学习境界。

从人的角度说,全面发展学生。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整个世界越来越把人的健康、人格的完善、素质的发展,看成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冯恩洪语)我们通过课外导读,学生自主阅读,使他们自由感知、自主体验、获得知识、整合人格、提高读写能力、发展智力与非智力等,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得到自主发展,全面发展。

2.预期的研究成果

一是对彭阳县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二是根据实验情况,分析数据资料,进行理论与方法研究,形成结论并撰写实验研究报告。三是提出宁南山区农村中学语文课外导读教学模式。

(三)预期研究成果对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

本研究成果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衔接起来,使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能较为明显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大力推广,推动课外导读的大面积实施,从而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语文教育教学开创一条新路子,推动语文教育教学发展。

三、研究的范围

(一)涉及的学校、学生、老师

1.目标总体:宁南山区农村中学初中学生。

2.接近总体:彭阳县城阳中学。

3.样本大小:初二确定为二(4)班和二(5)班,对照班都为二(2)班;初一确定为一(3)班,对照班为一(1)班。根据学生入学成绩及其平时语文素质状况等具有可比性的背景特征分组匹配。拟作5组匹配对照。

4.实验单位:每一个独立的学生。

5.参加实验的教师:杨永刚、陈立春、韩颖博、陈富国。

(说明:根据实验情况,如果条件许可,我们设想把实验点扩展到本县其他初级中学作重复实验)。

(二)涉及的内容

主要是语文学科,兼及历史、地理、科技等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文科类学科。

四、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方法

主要有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其中以实验法和比较法为基本方法,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同时进行。学生参与阅读方法和指导方法的探讨。

(二)具体操作方法

一是通过协调,保证实验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为每天1小时。二是规定时间,分阶段进行。三是确定内容,分步实施。四是研究对象分组匹配,阅读目标分层次。五是在实验过程中做好记录,科学分析,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六是以学期为单位,分阶段确定相应研究重点,通过实验研究形成结论,撰写经验总结或论文。

实验过程采用“导—读—思—议—结”的导读模式。数据收集方法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数据分析方法为归纳分析法、方差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五、研究工作计划

课题实验分3个阶段实行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1)选定研究课题,形成实验假设;(2)构建实验的理论框架;(3)选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并形成被试组;(4)制定、论证、修改、完善实验方案;(5)准备实验设备。时间安排为2002年8月~2002年12月。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1)根据方案进行实验操作;(2)搜集资料和数据;(3)做好实验研究札记;(4)对阅读方法及指导方法诸问题探索并形成结论。时间安排为初二班定为2003年1月~2004年3月,初一班定为2003年1月~2005年3月。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分析研究结果,形成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时间安排为初二班定为2004年4月~2004年7月,初一班定为2005年4月~2005年7月。

六、人员分工

课题主持人:杨永刚

实验教师:杨永刚、陈立春、韩颖博、陈富国

(此文为首届宁夏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课题研究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