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怎样才能吸引住学生?
校教学督导组 丁康源
想了解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当然可以走进教室听听他的课。不过,在教室外,透过门窗上的玻璃,看看学生们的表现、情绪和神态,往往也可以得到一个大体符合实际的印象:
——如果学生们在若无其事地谈天说地,课堂就像个“茶馆”,那么教学水平一般较低。
——如果台下很安静,但仔细观察又发现:除了一部分学生(往往是坐在前排的)在认真听课外,有的学生在打瞌睡,有的学生在看小说、报纸,有的学生在看窗外的什么东西,……那么,这种教学大体属于一般水平。
——如果绝大多数学生的目光“聚焦”在教师身上,兴致勃勃地倾听教师讲解,那么准是教师的讲课紧紧“抓”住学生,教学艺术达到了较高的境界,教学效果是颇佳的。
我也曾征询学生的看法:“你喜欢什么样的课?”不少学生的回答是:“爱听有吸引力的课。”因此把上课是否有吸引力,能否“抓”住学生,作为衡量教学水平的一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手段,也许是适宜的。
为了能“抓”住学生,我认为在讲课中应努力做到这五个字:清、比、趣、导、辩。
一、清
要使讲课有吸引力,首先要做到“清”,即:讲课清晰易懂。怎样才算是做到了“清”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衡量。
一是既概念清,又方法清。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特有属性在人的主观世界中的高度概括,是理性认识及其过程的出发点。讲清概念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性自不必说;而且,一位好的教师,对基本概念的准确概括和清晰阐述,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基本概念上狠下功夫,是不无道理的。
常有学生反映,听完有些教师的课后,似乎都懂了,但做习题总是无从下手。我认为,习题适当难一些,让学生在动一些脑筋后才能做出来,这是对的;但如果多数人感到无从下手,那就有点问题了。问题可能是出在虽然注意了讲清概念,但没有注意讲清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现象的错综复杂,使得科学方法论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反映到大学教学的改革上,便是所有学科都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论教育。重视讲清方法,不仅使学生感到这样的课管用,从而增强对他们的吸引力,而且符合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是既思路清,又语言清。
思路清晰是讲课抓住学生的关键。清晰的思路,就像一根无形的线,能把全班学
生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同教师一起思维。记得有一次上课,是在夏天,刚上课时天空乌云密布,下课时同学们惊呼:“啊,外面已经下起这么大的雨了!”我颇为这堂课紧紧抓住了学生而高兴。我还体会到,讲课的思路清晰,对于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也是很有裨益的。
要达到思路清,从根本上说,必须加强讲授的逻辑性。严密而鲜明的逻辑性不但能充分地显示教学的科学性,而且能产生一种充分的说服力和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得到某种教学艺术的享受。但是,深刻的逻辑关系往往不是浮在教材的表面,而是靠教师向深处发掘。备课中,要花大力气探索内容的逻辑性,加强讲授的逻辑力量。
也有教师自己思路很清晰,却仍然吸引不住学生。这也许是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了。语言是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语言清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准——语言准确,不模棱两可;精——语言精练,不啰嗦重复;亮——吐字清楚,声音洪亮,字字入耳,不吃尾音;慢——课堂上的讲话速度应比平时稍慢,以让学生有一点思考的时间。
三是既微观清(细节清),又宏观清(框架清)。
这里想强调的是:我们往往只注意微观的清,即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本身的细节讲解清楚,而忽视宏观的清,即各问题、各章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本学科的整体框架。不注意宏观的清,会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做到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清,既着眼微观内容,又俯瞰宏观全局,有助于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既沉得下去,又跳得出来。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上述“清”的境界呢?主要是两条:一是深入钻研教材;二是认真琢磨表达方法。
二、比
“比”,就是有比较,分主次,突出重点、难点。
有时,课讲得也不可谓不清,但还是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何故?原因可能是: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
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总有“难点”和“易点”之分,“重点”和“轻点”之分。如果不分主次,平铺直叙,在重点上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在轻点上也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势必会使本来不宽裕的学时显得更紧张,重点内容就讲不深,讲不透。如果不分难易,也平均使用力量,甚至在易点上喋喋不休,在难点上却不下功夫,不仅不利于攻破难点,而且会使学生失望。这是因为一讲到难点,学生一般都比较关注,会一个个抬起头,竖起耳朵倾听,这时如果我们也跟讲易点一样地处理,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学生自然要失望了;如果碰到难点,自己怕讲砸锅、“挂黑板”而匆匆地走过场,那简直就令学生气愤了。
相反的,如果非重点的内容带快些,既非重点又很容易的内容一带而过,而对重点,特别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内容,则用多得多的时间,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从各个不同角度,集中精力讲好,讲深讲透,那么,学生不仅会感到听课大有收获,而且也可以学到如何尽全力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
那么,怎样攻重点和难点呢?在这方面许多教师有很好的经验,我的办法是:
难点分散,合理分割;
增铺台阶,多个视角;
抓住症结,浓彩重墨;
温故知新,反复运用。
真正做到这个“比”字并非易事,但我还是认真追求,力求达到这样一种境界:
主次分明,难易有别;
思维稍紧,语言稍慢;
张弛得当,控制节奏。
三、趣
“趣”,是指讲课要力求生动有趣,语言幽默。
即使对“清”和“比”都注意了,学生还可能不满意,批评课讲得像“干面包”,没“味道”。这就要求我们在“趣”字上做文章,让学生从听课中获得美感。
第一,要提高语言的艺术性。除前面提到的语言的清晰性、科学性以外,还应使自己的讲课语言有一定的艺术性;声调应既平稳又有合于情理的抑扬顿挫;用词造句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融有优美的文学性;讲课既富有哲理,又有幽默感,富于情趣。为此,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在文学上有一定的涉猎,还应是一个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的人。
第二,要适当地运用比喻。比喻是讲课中的一种重要手段,特别是在讲解难点时,恰当的比喻既可使学生“茅塞顿开”,又能增加讲课情趣,调节课堂气氛。但比喻一要恰当、贴切,否则会违背内容的科学性,给学生造成错误概念;二要避免庸俗,否则会造成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不良影响;三要注意防止比喻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这是因为再好的比喻,也只能与所论科学主题在某一点或几点有相似的地方,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矛盾特征。
第三,要有新鲜感。首先,要在教学中注意及时引进新内容。青年大学生在心理上有求新的特点,每当我们介绍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时,学生的兴趣总是非常浓。从根本上说,在教学内容上及时引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观点、新问题、新动向,使学生始终处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是大学教学改革中应特别重视的方面之一。其次,即使在讲解一些成熟内容时,也应尽量有点新意。有人说:“一个好教师,在讲解某些理论和定律时,其热情和感情色彩,要像这些理论和定律是刚被自己发明的一样。”这话不无道理。
第四,要有临场的应变和发挥。讲课需要备课,需要写讲稿。但是,念讲稿或背讲稿,绝对上不出高水平的课。只有在课堂上善于及时掌握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应变,临场发挥,才能达到高的境界。我常为“公开”课讲得不过瘾而遗憾,仔细想来倒不是因有人来听课而紧张,而是难免有所拘束,少了那些临场发挥的“妙语”。当然,这里所说的临场发挥,绝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建立在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认真的备课基础之上的。
四、导
“导”,就是积极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开动脑筋,一起分析问题,一起解决问题。“清”“比”“趣”做得再好,学生还可能只是看教师“演戏”的“观众”;做好了“导”,学生就当了你“导演”下的“演员”,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了。
如何做好“导”呢?
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把教学过程仅仅理解为教师教的活动,把教师看作教学过程中至高无上的力量和绝对的权威,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是被灌输的、缺乏主动积极性的容器。现代教育思想则把学生看做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力量,他们具有生动活泼的独特个性和有待发掘的潜在创造能力,是主动积极的、富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性的学习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扮演引路人的角色。教学活动犹如一群登高者在向导的指引下向未知的山峰挺进,作为向导的教师给作为登高者的学生,指出明确的方向、有效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但不能代替学生到达山顶。这是我们工作重心的根本转移:从只管自己教、不管学生学,转移到既管教、又管学——从教转移到学。实现这样一个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必须废止注入式,实行启发式。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这些教学方式,虽然教师备课艰辛,时间精力花了不少,恨不得把自己所知的全部一股脑儿的灌给学生,结果却事与愿违,搞得学生疲于奔命,少有独立批判、自我思考、消化吸收的机会,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性。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我们不能把启发式狭隘地理解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实施启发式教学,主要应抓好这么几个环节:①讲课注意突出重点、提出问题、启发思维,而不追求完美无遗。②积极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争辩讨论、交流思想,努力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③做好学生的自学辅导工作。④引导学生了解、把握、吸收学科发展动向。⑤引导学生利用课余、假期,结合学科内容,深入社会实践,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最后,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教会学生学习”与使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国外教育发展中的两个响亮的口号。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过去忙于向学生灌输知识,似乎无暇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这种情况应当改变。
五、辩
要使讲课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引人入胜,受学生欢迎,并取得良好效果,从根本上说,必须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辩证关系,也就是一个“辩”字。
小而言之,有以下几个关系,需要在讲课中辩证地加以处理。
第一,清与疑的关系。
前面谈到讲课要“清”,但并不意味着把清澈见底、天衣无缝作为追求的目标。如果那样,会使学生失去思考、钻研的兴趣和动机。美籍华人田长霖教授说过:“教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不能给学生讲得很透彻,……让他了解一大部分,提高他的兴趣,最后30%让他自己去钻。”我想,这30%并不是田先生没有本事讲透,而是故意把“球”踢给学生。清晰,又适当留有一些疑问,引起他们探求的兴趣。——这就是清与疑的辩证法。
第二,多与少的关系。
我们往往一心想把尽可能多的东西交给学生,在一堂课里塞进太多的内容。但是,这种“好心”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多”,作为目的无可非议;但就教学的过程而言,却应该是“少—多—少”的“三部曲”:入门阶段,讲少些——把最核心的东西提炼出来,讲深讲透;中间阶段,引导学生向广度和深度开拓——逐渐地“多”些;总结阶段,学生头脑中的东西多了,但往往也感到杂了、乱了,教师在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总结、归纳,使学生又感到清晰了、少了——而这个“少”,已经是螺旋式上升了。
第三,快与慢的关系。
在讲课速度上,主要倾向是快,其原因是我们教师常常以自己的水平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一门课讲过几遍之后,更觉得这也简单,那也容易,没什么可讲的,殊不知对学生来说,却是第一次见面,颇不好懂的。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避免脱离学生实际的“开飞机”,使学生如坠云雾。当然太慢了也有问题:不仅讲课效率太低,而且学生听得没劲,容易开小差。我通常是把速度掌握在大部分学生感到“基本上适当,又稍微嫌快”,即加一把劲才能赶上我的节奏。
第四,严与爱的关系。
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感情,是讲课乃至整个教学过程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严格的要求,也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这两者之间,难在把握分寸,做到严爱有度。爱,但不能迁就、姑息;严,也不能过头,让学生太难接受。近年来,我正在这方面探索,力图形成一种既严谨又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五,趣与苦的关系。
我们的教学应努力使学生变得有趣些,这是一方面。但是就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并不总是那么有趣的,要学真本领,还得下苦功,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因此,我们在求“趣”的同时,要把握好“趣”与“苦”的关系,勉励学生刻苦学习。
大而言之,在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讲课)中,还有一些更带有根本性的辩证关系,需要妥善处理,它们是:①理论与实践的关系;②知识传授与智能培养的关系;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④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上面,从如何把课上得更有吸引力,以便更好地“抓”住学生出发,讨论了“清”“比”“趣”“导”“辩”五个方面。最后,有必要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抓”住学生,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处理好了,两者并不矛盾。但不能片面追求吸引力,甚至把它当作目的;否则,请相声演员来上课,岂不善哉?
第二,本文主要围绕上课进行讨论,但上课并不是唯一的教学环节。要提高教学质量,还必须努力搞好习题、答疑、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并使之相互促进。
第三,教学有法又无定法。说“教无定法”,是由于它受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多种因素制约。我们只能在教学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文所说的,只能作为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