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启发式课堂教学
陶永德[1]
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态,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除了教师吃透教材内容外,还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教学得法的,课堂效果好,不得法的,效果不会好。因此,教师要上好课,就必须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课堂教授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种:一是启发式,另一是灌输式。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前者效果好,后者不好。怎样才能做到启发式教学呢?这是一个很值得大家讨论的问题。本文谈一点粗浅认识,作为抛砖引玉。
一、启发式与灌输式的主要区别
启发式与灌输式有何重要区别?要搞清这一点,还得了解启发式一词的出处,它源于《论语》中关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论述,所谓“愤”“悱”是指学生在学习时,经过思考而又弄不明白或想要说清而又表达不出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求知欲望到了“愤”与“悱”的程度时,才给予诱导和启发,使其恍然大悟,茅塞顿开。这样就会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启发式。可见,启发式的实质不在于形式,不能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教师不讲让学生自学、或少讲课多自学,就是启发式,两节课全讲课就不是启发式。其实,是不是启发式,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随着老师思维同步而积极的活动,教学是教与学的双方活动,只有一方积极性,就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启发式必然是两个积极性并举。而灌输式顾名思义,就是视学生为容器,只顾灌输知识而不管学生能否接受,这样的教学方法,尽管教师有时在课堂上也很卖力,而学生却无兴趣,自然也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由此看来,讲课中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是启发式与灌输式的重要区别。
二、启发式与灌输式的一些常见特征
讲授实行启发式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脑中时刻不忘学生,总是想着自己的讲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这些教师讲课常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条理清楚,主次分明;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内容有详有略,善于形象思维;分析诱导,逐步深入;旁引侧问,发人深省,举一反三,语言生动;巧设悬念,组织高峰;促进思考,留有空白;直观形象,概括提高,等等。运用这些方法的结果,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使一些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达到欲罢而不能的地步。
灌输式讲授的共同特点是,脑子里没有学生,自认为只要教材内容很熟悉,上堂能够讲得出就行了。至于学生能否接受,如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却很少仔细推敲。因此,他们讲课常常带有如下一些特征:
滔滔不绝,照本宣科;平铺直叙、难易不分,讲尽讲全,面面俱到;就事论事,不做分析,只说其然,不知所以;边讲边擦,旁若无人;只图进度,不顾实效,等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必然遭到学生的厌恶和不满,甚至发展到学生要求调换教师,其后果之严重可想而知。
以上谈到的两种教学方法的一些特征,在我们的课堂上屡见不鲜,例如在《高等数学》中,微分学有几条基本定理。其中拉格朗日定理尤为重要,怎样讲好这条定理,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我听过一位青年教师讲授这条定理,讲得很好。可以看出他在课前对如何引出拉格朗日定理及如何运用辅助函数来证明这条定理时下了功夫。记得他在讲完罗尔定理之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函数f(x)只满足罗尔定理中前两个条件,即f(x)在区间[a,b]上连续,在区间(a,b)内可微,但不满足条件f(a)等于f(b),试问在(a,b)内是否也至少有一点,使曲线y=f(x)上对应点处的切线平行于曲线两端点连接的弦?提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几何上导出拉格朗日定理,之后,又提出如何从分析上对这个定理加以证明?经过短暂的思考,再启发学生从几何上引出罗尔定理条件的辅助函数,通过这个辅助函数很快就证明了这条定理,学生听后,普遍反映讲得很好。这样的讲法,不仅对内容的理解印象较深,而且也学到了如何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考方法。我也曾听过另外一位教师讲过同样内容的课,但他在讲这条定理时,几乎没有自己的简介,基本上按照教材进行讲授,当他讲完罗尔定理之后,接着就讲拉格朗日定理,把定理内容写到黑板上,不作任何引导,就开始提到辅助函数,指出这个辅助函数满足罗尔定理条件,于是由辅助函数便证明了定理的成立。他这样并未讲错,问题是课堂教学效果究竟如何?不出所料,课后有的同学就问,这个辅助函数是怎么想出来的,由于这个问题挂在脑中没有解决,听课思路受阻,堂上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情绪不高。从上述例子中,不难发现两种教学方法,孰是启发式孰是灌输式,一看便会明白。
三、怎样才能做到启发式教学
要做到启发式教学,需要做好下面三件事。
(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既然是教与学的双方活动,作为教师对学习主体的学生应有较多的了解,才能在讲授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在上课前,就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一番摸底工作,这样备课时基本上可以做到心里有数,有的放矢,当然这只能是初步的。等到上课后,在课堂内还可通过提问,课间交谈,有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同学作为固定了解对象,收集学生的问题和意见,了解学生的动态和掌握学生的脉搏,在课外,通过批改作业、答疑、质疑等来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和存在哪些缺点,然后研究其问题所在及时加以解决。
(二)要认真备课
备课不可草草了事。强调认真的意思,就是说要以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下一些工作:首先对教材内容要透彻理解,要摸清教材的体系和要求、优点和不足。其次要理出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主干和分支,哪里只需略加说明,哪里应该形成高峰。其三写出备课笔记,列出讲授的章节名目及具体内容提要,而不应是教材搬家。它既来自教材而又不同于教材,经过自己思考组织而成的讲课系统,符合逻辑思维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其四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时还可退到学生时代,来考虑学生可能接受的程度,这样使备课工作更能适合学生要求。其五总体设计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争取好的教学效果,至于方法的选取是否恰当,要看是否符合学生实情,只要胸中装着学生,方法自然会不断改进。其六在上课前一天,最好对备课笔记,再做仔细推敲,最后写出一个讲授的纲目,从而将备课笔记由厚变薄,有时还需作默讲和考虑板书、布局等。
每一个成熟的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认真备课,课前多下几分功,课上效果大不同。正如戏剧界有这样一句话“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讲课亦复如此,备课不到家,即使是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三)要善于保持课堂内有良好气氛
经过认真备课之后,一般走上讲台会胸有成竹,有将课上好的把握,但还不能说成功率就是百分之百,因为还存在很多事先没有估计到的偶然因素。例如,备课时考虑的比较周到,但到了课堂上事先设想的未能充分地表达清楚,或者在推导演算中遇到未注意到的问题,而影响了讲课的正常进度;或者讲课时对讲解的速度估计不足,往往使新讲内容如行云流水一晃而过,或者由于讲话习惯所致尾声太低使学生听不清楚等等。这类事情的发生常常会引起学生情绪波动。有时会出现交头接耳小声说话,东张西望,打瞌睡等,影响集中思想听课。这时教师必须冷静沉着,细心观察学生的表情,迅速判断造成的原因,立即加以扭转,有时还可以提出一些合适问题,引导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以控制课堂双向思维的情绪,千万不能听而任之。因此,教师在讲课中,必须经常面对学生,察言观色,搜集反映,随时调整布局,要始终保持学生有良好的情绪,课堂有良好的气氛。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如舞台,讲课的艺术也是无止境的,但是,只要功夫深,一定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一个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经常不好,想学生有高涨的情绪是不可能的。学生学习情绪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不好,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初上课的教师应该特别注意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控制好课堂气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认真备课,实行启发式教学。同时,还应重视向老教师请教,有些老教师积累了二三十年教学经验,他们的一些好的教学方法,非书本所能看到,我在年轻时听过一些老教师讲课,有些讲法至今印象非常深刻。
讲课实行启发式,反对灌输式,是一个时间性很强的教学法研究工作,恳切地期望年青教师同志们都来做一个有心的探索者。
【注释】
[1]陶永德,男,教授,原东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全国高校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人大第五、六届代表,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校师资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10月退休,现任江苏省1995年被国家教委批准的第一所民办高校——三江学院院长,江苏省高校数学教研会理事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