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参加青年教师首次开课培训的心得体会
物理系 戴玉蓉
2005年春天,我如约来到了东南大学物理系,加入了东南大学教师队伍的行列。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参加了学校教务处组织的青年教师首次开课培训。
每一次的培训内容,都让我有新的感悟、新的思考、新的收获。领导的讲话、优秀青年教师的经验介绍以及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教学专题报告,或感动、或鼓舞、或鞭策,让我时刻掂量着教师这个职业的厚重分量,时刻思考着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这次培训,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不知不觉中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东南大学优良的教学传统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也对学校严格的教学要求有了深刻的体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耳熟能详的说法是以往我在学生时代用来衡量老师的标准,如今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标准,感觉是如此高不可攀。一想到以后这也将是我的学生们用来衡量我的标准了,顿时觉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然而,这紧张焦虑的情绪,在培训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放松下来。我渐渐地意识到这个标准虽然很高,但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总能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一名优秀的老师。所谓“身正”,要做到坚守高尚的职业道德,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争取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眼中的榜样和标准;所谓“学高”,要不断钻研业务知识,学无止境,精益求精。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必须认识到,教师的工作过程不仅是教的过程,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能停留在一个教书匠的水平,只有通过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丰富实践知识,在把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成为一名“师者”。
培训过程中,几位从事教育事业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毫无保留地教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为我们今后的实际工作提供了许多方法、策略以及注意点,感觉获益匪浅。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要注意适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做到终身学习;上课过程中要多加思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对待教学;借助于而不是依赖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学名师叶善专老师所讲的专题:如何上好一堂课。上课之前要有材料的准备,首先要钻研教材,还要博览群书,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重点和难点;然后开始备讲稿,注意不能贪多,只要适当补充就行,尤其不要急于把自己体会最深的讲给学生听,应该讲最有把握的。这一点,我觉得叶老师提醒得非常到位也非常及时。在自己备课及讲课的过程中,有时对某个问题的理解突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恨不得赶紧讲出来与学生分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体会到叶老师之所以要提醒我们注意这一点,因为仓促地将一些没有经过沉淀、积累与检验的想法讲授或者是交流给学生,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自己的理解可能还没有到位,这样的教学不够严谨;二是理解已经到位了,但如何给学生去讲解,这个思路还没有组织好,这样教学效果会受到影响。另外,叶老师还讲到,备课除了备讲稿,还有备方法、备手段(如演示实验、利用多媒体等)、备讲课。备讲课,要注意考虑一堂课中最精彩的部分放在哪里讲,怎么讲,板书如何设计,上课之前要及早进入状态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上完课之后要再次备课,将上课时的一些想法、感悟、学生的反应等及时反馈到自己的备课教案中,为今后的教学作积累打基础。这一点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也觉得很有裨益,这一点要做好,关键就是“及时”二字。上完课,无论多忙多累,一定要先把这项二次备课的工作完成好,因为一时的懒惰,会导致很多信息的遗忘与丢失。
牛顿曾说过: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然,我不可能有牛顿那样的成就,但我非常感谢这些无私的老师,他们成功的经验,给了我们青年教师一个较高的起点,缩短了我们自己在教学路上的摸索过程。
总之,这次的培训使我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作为一名新教师,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心里总有着一些不知所措。正是这次的岗前培训,让我感受到了很多的关心、帮助和鼓励,让我尽早地融入了东南大学的教学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时一个人走在校园中,觉得那一草一木、一楼一宇以及身边擦肩而过的老师、学生都是那么的亲切,感觉到整个校园里都弥漫着一种无法言表却又无处不在的大学精神。
曾几何时,我在同学的带领下,流连于东大古朴的校园,沉浸于六朝松的历史;如今我就在这样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名校里工作、学习了。悠悠百年,东大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她该是多少前辈的辛劳汗水的结晶!我立志以师辈们献身科学、热爱教育的精神为榜样,以“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为座右铭,以做人做学问“止于至善”的校训为目标,踏踏实实地做一名合格的东南大学的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