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立与探索
郑家茂 潘晓卉 黄祖瑂 单炳梓 邱文教
东南大学素有重视教学工作的优良传统,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务实求真、重视基础、强调实践、严格要求、追求创新的办学特色,是1996年第一批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优秀学校评估”的院校之一。在贯彻教育部4号文件的过程中,我校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本科教学工作,从分析学校的办学传统、现实定位与奋斗目标入手,牢固确立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使之与高等学校教学运行规律和东南大学教学质量管理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与学校原有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相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内生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同时遵循“边引鉴边实践,边建立边完善”的原则,紧紧抓住影响教学质量的要素环节进行监控与保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强化教学质量生命线意识,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
东南大学百年办学历程中培养出的一批批杰出人才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这样的办学传统决定了学校必须始终重视教学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东南大学作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仍应坚持精英教育,着力培养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在大众化背景下必须更加重视教学质量;东南大学要实现在21世纪中叶跻身于世界高水平大学行列的宏伟目标,这样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学校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视教学质量为生命,自始至终狠抓教学质量。
我校在认真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比较分析国内外高校质量保证体系和东南大学教学质量管理特点与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校教学组织活动的特点,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1.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建立必须充分考虑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模糊系统复杂结构的特性,充分考虑教学活动具有个性化、人性化和创造性等特点,必须与高校特有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相融合,不能简单套用物质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模式,也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质量管理形式。
2.教学质量标准的动态发展、教学效果显现的延时滞后使得目标管理必须与过程控制相结合,必须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各主要环节以及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并实施制度化、流程化、周期化运作,使之连续不断,形成长效管理。
3.质量管理体系的主体是人,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应突出专家教授管理的主体地位,凸显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重视全员质量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必须重视技术、管理、人员三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全面协同。
4.高校教学是高智力群体的创造性活动,这就决定了监控不是目的,监控必须与保障、改进密切结合,通过加强保障与监控,促进过程优化,达到持续改善质量的目的。
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组织体系,形成教学质量管理合力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是全校行为,而不仅是部门行为。学校及各院系的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副院长是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人。从1995年起,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或教学工作研讨会,理顺工作思路,出台相关政策;每月召开一次教学院长(主任)会议,落实教学改革的各项部署;每学期召开3~4次教务助理会议,使操作层面的各项工作得以同步进行。学校每年推出一个工作主题,有计划地推进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各项重点工程,集全校的注意力和财力物力于教学工作的焦点,形成教学质量管理的合力。
按照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强化现有管理机构的质量管理职能,在教务处增设质量评估科;在校督导组十多年高效活动的基础上,全校各院系健全了院系督导组,调整充实教学委员会、专题工作组、课程指导组等专家组织,使质量管理的组织体系更加完整,使捕捉教学质量信息的触角更加灵敏,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更加有力。
三、形成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制度体系,实现教学质量的长效管理
质量管理非一日之功,绝不能搞短期行为,摆花架子,而应持之以恒,成为切实运行的制度。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东南大学以健全各项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为抓手,建立起包括计划—运行—控制—反馈—改进在内的质量管理闭环,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
1.教学计划定期修订评审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坚持教学计划四年大修订、两年小修订、每年有微调的制度。按照社会需求调研—培养规格论证—资源条件分析—国内外同类教学计划比较—院系汇报答辩—专家论证评审等程序,对教学计划进行定期修订,保持教学计划的先进性、权威性。对执行教学计划作出严格的制度规定:课程的增减、学分的增减须经教学校长审批,教学进程的改变须经教务处长审批,保持了教学计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通过对教学计划修订与实施的有效管理,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创新教育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运行的实践活动,形成了具有东南大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2.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工作组制度。从1993年起,我校成立了校教学委员会,下设专业设置与评议委员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风学风建设、实践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建设5个工作组,以及工科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人文社科、电工电子、机械设计共9个课程指导小组,发挥专家所长,共同把好教学质量关。近几年来,专家在教学决策支持系统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举凡教改项目评审、建设项目评审、教材评审、课程评估、成果评审、教师评优、制度修订等,都要首先听取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并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决策和组织实施。教授专家共同承担学校的质量管理职能,已经成为东南大学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长期坚持的带有根本性的制度。
3.校、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在东南大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教学督导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从1989年起返聘了20多位热爱教学工作、教学水平高、享有很高威望的老教授,成立了校教学督导组,他们不分寒暑,不计报酬,常年活跃在课堂、实验室、设计教室,对面上所有的课程经常随机听课,对学生反映意见较大的课程更是给予更多关注,每次听课后都和老师交流听课体会,给予中肯的帮助和指导。在长期的督导活动中,形成了“督”是关心,“导”是帮助,听课检查是手段,指导帮助是目的的工作理念,探索出深入一线课堂、调查研究分析、现场交流指导、融入教学过程、融入师生情感的“督导”工作方式。近三年来,全校各院(系)健全了院(系)教学督导组,成员扩充到近百人,使随机听课面进一步扩大。从1989年开始面上听课,1991年开始首次开课教师培训,1993年开始组织青年教师授课竞赛,1995年成立医学督导组,2000年组织实践教学督导组,到2002年完善院系教学督导组,形成了学校“五条线交叉”,校、院两个层面支撑的教学督导新格局。每学期有效督导全校上千门课程;每年听课超过2000门次;举办了26届首次开课教师培训,累计培训665人;举办了11届授课竞赛,累计参赛教师1037人次;开创了以青年教师教学培养为主线,以现场监控为手段,指导、考核、评比、咨询多方面保障教学质量的教学督导新模式;树立了热爱教育、研究教学、奉献教学、严谨认真、求真务实、讲究艺术、开拓创新的教学工作者的典范。督导组已经成为青年教师的良师益友,管理部门的咨询参谋,教学问题的研究专家,教学质量的提升使者。两级督导制度使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有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4.教学运行定期检查监控制度。多年来,始终坚持从短学期实践环节检查—长学期开学第一周的全天候、大密度的教学检查—第二周起校、院(系)两级督导组开始随机听课—第七周至第十一周的期中教学检查—第十五、十六周的学生评教活动—第十七、十八周大密度的考场巡查—假期中的课程小结与成绩统计分析—开学后的试卷检查—毕业前的毕业设计(论文)检查等,主要监控点覆盖教学全过程,且与教学运行周期相吻合,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并做到有检查,有反馈,形成管理闭环,实现了对教学活动过程的连续监控。
5.激励与约束并举的教学奖惩制度。从1995年以来,学校设立每年50万元的教学奖励金,用于奖励在本科教学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含各类教学项目奖,如优秀课程、优秀教材和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近年来,先后设立了“东南大学突出成果奖”、“教学工作突出贡献奖”、“东南大学教学名师奖”、“东南大学模范教师奖”以及各类教学成果专项奖,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300多名正教授承担了本科生课程教学,近300名正教授承担了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与此同时,学校还颁行了《东南大学教学工作规范》,对各类教师、各教学环节以及各层次教学管理人员的职责提出明确的要求,出台了教学事故认定办法,对课堂教学类、考试与成绩管理类、教学管理类、教学保障类四大类56种事故提出了界定依据,形成了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奖惩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政策保障。
6.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制度。师生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和主体,也是学校教学管理依靠的最重要的力量。我校十几年坚持学生评教制度,从最初的填写表格—人工统计—口头反馈,到填涂信息卡—机器读卡—书面反馈,再到学生网上评教—网上统计—网上反馈,指标体系更趋合理(变比较笼统的、概念化的指标为更直观、更具体、更能反映教学过程的指标),手段更为便捷(学生在上网查询成绩前花较少时间即可完成),参评面不断扩大(每学期参评学生均在90%以上),数据处理更加准确方便(每学期的评教数据都在数百万个,仅需几个工作日即可处理完毕),结果反馈更富人情味(校领导、教务处长可获知全盘信息,院系领导可获知本院系的所有信息,教师本人能看到全校均值、本人得分、各指标项得分、与往年的比较、学生留言等)。评教结果用作教师晋升职称、评奖荐优的重要参照。由于指标科学合理,网上无记名操作,方便快捷,学生评教活动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认同,对促进教风建设、师德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从2001年起,我校开始每学期一次的教师评学活动,在期中教学检查时,让每位任课教师填写教师评学信息卡,就任课班级的听课情况、作业情况、答疑情况、自学情况等充分听取教师的反映和意见,统计分析后通过教学简报反馈到各院系,大大促进了学风建设。每年还面向各班的校级学习优秀生发放教学情况调查表,从优秀学生中深入了解教风、学风动态,充分发挥了学生信息员的作用。
7.学生成绩评定、检查、统计、分析制度。学校出台了《本科课程考核工作条例》,对各类课程(含实践性环节)的命题、试卷送印、考务安排、成绩评定与管理都作出明确规定。学校每学期对全校的成绩进行统计,对一些课程和院系、班级进行重点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定期在教学简报上发布。每学年,学校按学科大类组成专家组,到各院系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和成果验收检查,这一制度已坚持10多年,对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亦使得我校在1998年国家教委组织的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评比和2004年江苏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中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从2003—2004学年起,学校开始每学期检查试卷的命题质量和学生答卷的评阅质量,以使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定更加规范。
8.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研学制度。学校坚持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规定每位学生必须获得包括科研实践、创新实践、社会实践、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在内的课外学分。同时每年投入100多万元设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项目超过1000项;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数模竞赛、挑战杯大赛、各类设计比赛以及各学科竞赛近50项;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公选课—辅修课—参赛系列培训—校内选拔竞赛—参加省赛及全国比赛这样一种课内外一体化研学制度,学生参与以上各项活动的人数达到在校大学生的1/4以上。这为优秀学生进行延展性、研究性、创新型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制度平台,亦为我校学生获得国际数模竞赛特等奖、以全国总分第一捧得“挑战杯”、获得全国IC设计竞赛唯一一个一等奖等多项最高奖以及在其他各类学科竞赛、设计竞赛中取得位于全国高校前列的佳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八种制度在教学管理实际运行中不断完善,形成了东南大学特有的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度体系。
四、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质量的源头保障机制
由于教学质量的呈现具有滞后和模糊的特点,所以除了要加强教学运行过程的监控,还必须对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要素(包括师资、教材、课程、设备等)加强建设与整体优化。多年来我校重视加强教师教学培养,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建设的投入与管理力度,形成了强有力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1.青年教师教学培养机制。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人,师资是最核心的教学质量要素。从1991年起,我校每学期都进行首次开课教师培训,每一位首次开课的教师都能得到督导组专家从试讲、观摩、听教学系列讲座,到随堂听课指导的全程培训,累计培训教师665人,保证了东南大学本科教学主讲教师的授课水平。从1993年开始,我校每年都进行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学校规定:每一位教师晋升副高职称必须经过青年教师授课竞赛,获奖者优先。竞赛特点是不搞脱离教学现场的集中比赛,而是在参赛学期随时由以督导组成员为核心的评审专家到课堂听课,进行全过程的跟踪评比和指导,使评选的结果更为真实全面。12年来累计有1037位教师参赛,共有494位教师获奖,不仅帮助教师提高了教学水平,也帮助学校精选出数百名教学和管理骨干。这样一种以教师的培养、指导为主,以运行的检查、监控为辅,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教学督导新模式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认同,也得到许多兄弟院校的好评。与此同时,还对600多位教师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2004年,学校开始实施“东南大学教学名师工程”,每年推选5~8名优秀教学科研骨干给予重点支持、重点培养,以国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材负责人组建教学创新团队,构建保障有力的高水平教学骨干队伍。
2.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先导机制。为确保输入教学过程的教学资源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学校坚持科研先导战略,强调教学研究先行,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着力增加教改投入,调动教师参加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校教学研究改革项目的数量、质量得到不断提高。2000年以来共有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立项研究项目8个,江苏省新世纪教改工程立项研究项目24个,校级各类立项研究项目600多项,吸引近300名教授和超过300名副教授参加教学改革建设。2000年我校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5项,2001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2004年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2项。
3.教学建设重点项目保障机制。在教学改革研究的基础上,学校通过“211工程”、“985工程”,集中财力着重支持教学基本要素建设。在专业建设方面,我校实施了校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程,24个专业纳入建设规划,其中17个专业已列入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在三年内投入800多万元支持品牌专业建设。在课程建设方面,2000年以来,我校共有180门课程纳入建设规划(校级以上规划80门,院系自建100门),共有31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10门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已建成网络课程100多门,其中4门荣获“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优秀网络课程。已有300多个多媒体课件纳入建设规划,其中60个课件分获江苏省优秀课件和“好课件奖”。《大学物理》网络课程2004年获新闻出版署“第三届国家电子出版物奖”(全国十个最高奖之一)。在教材建设方面,我校确定了“十五”规划教材121种,其中国家“十五”规划教材23种。2000年以来我校共有18种教材获省部级奖励,11种教材获国家级奖励。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共投入1个多亿,建成了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电工电子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公共基础实验室,并依据学科分布建成了信息电子类、机械动力类、土木交通类、分析与材料综合类等大类学科专业实验平台,使学校教学条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并率先在国内实现了开放管理,成为广受学生欢迎的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的重要基地。
以上研究、改革与建设项目均按照制订规划—发布项目指南—院系组织申报—学校组织评审、检查、验收等程序进行,形成一整套稳定的工作机制和项目管理机制,确保教学研究、改革和建设有较大的投入,有高质量的产出,使改革与建设的成果直接进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源头保障。
五、更新技术,规范流程,使教学管理平台更加高效、更具实效
东南大学现有在校本科生一万七千多人,分布在三个校区,在校、院(系)两级管理的格局中,不借助信息化、网络化的手段是难以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我校教务处工作人员自行研制开发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经历了DOS版—Windows版—网络版的不断更新换代,其功能不断扩大,已经实现的功能有:网上选课,网上排课,网上登录成绩,网上学籍审核,网上申请免修、重修、辅修,网上查询成绩,网上办公,网上咨询服务等。英语、计算机、物理、电工电子实验等一批课程教学资源和“人文讲堂”等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已上浦口教学网,部分课程开通了网上布置作业、网上讨论答疑、网上测试等功能,为本科教学提供了较好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我校自行研制的网上评教系统,使一万多名学生在短短两周时间内自行完成七八百位教师以及上千门课程的评价;产生的数百万个数据仅需几个工作日即可处理完毕,大大降低了质量管理的成本。目前,我校正在开发院系教学状态动态显示系统,力求适时反映全校各院系的教学工作状态,从而使质量活动的调控更加高效便捷。
在此过程中,我校建立了一些相对固定的工作规范和流程,2004年7月,教务处对全校30多位院系教务助理和校区教务人员进行了工作规范和流程的培训,对40多位教学院长、教学秘书进行了教学研究、改革、建设和日常运行工作的培训,对22位院系教学督导组长进行了工作培训,对增强全校质量管理活动的同步性、协调性、规范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质量记录是质量改进的依据,也是追溯质量责任的依据。高等学校不同于工厂企业,其质量形成过程比较复杂,不可能完全用“生产记录”的形式来反映。但对一些关键环节和关键活动都要求有严格的审查和认真的记录,如教改项目责任合同书、教学建设责任合同书、调课审批单、课表发放签收记录、教学检查记录、课堂教学听课记录、考场巡查记录、上报成绩签收记录、试卷存档记录、试卷检查记录、毕业设计(论文)检查记录、毕业资格审核表、学位资格审核表等,将各种质量责任分解到人。对于更改记录也设置了严格的程序,如教师上报成绩后要添加或更改成绩记录,必须凭答卷等其他凭据,且必须有任课教师、教学院长、教务助理三方确认。这样一些严格的规定,有利于杜绝质量漏洞,提高成绩信誉,对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起到正面导向作用。
综上所述,东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可用结构图加以概括和表达(见图1)。
六、体系运行成效及创新点
(一)体系运行成效
1.该体系运作使我校教师授课质量得到切实保障,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丰富、成果丰硕;学生综合素质高,竞赛成绩和就业率常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受到社会广泛欢迎。
2.充分考虑高校教学活动的特点和高校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素质特征,体系的建立从保障着眼,以监控为辅,加之突出专家、师生在质量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该体系在广大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中具有很高的认同度。
3.该成果所概括的教学要素建设与保障的项目管理机制、覆盖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与教学实际进程相融合的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和切实有效的首次开课教师培训范式等,符合高校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得到兄弟院校的充分肯定。
4.以教师的培养、指导为主,以运行的检查、监控为辅,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教学督导新模式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南交大、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几十所著名高校均专门组团来我校观摩研讨。
5.在《中国高等教育》、《江苏高教》、《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体现了成果的理论应用价值。
(二)创新点
1.该体系是学校的办学传统、现实目标与当代质量管理的理念、方法、技术手段相结合的产物,在强烈的教学质量责任意识驱使下,将当代质量管理的理念、方法、技术手段引入现有实践,使之与原有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相融合,与时俱进,使该体系具有鲜明的内生性和持久的生命力。
2.充分引鉴全面质量管理等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既考虑体系的相对系统性,又充分考虑质量管理的成本,遵循“边引鉴边实践,边建立边完善”的原则,抓住关键要素和关键环节进行监控与保障,并使之常规化、周期化、制度化,符合教学运行规律和教学管理传统,较好地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3.有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监控保障的设计引导,使该体系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随着教学质量意识在全校范围进一步强化,目前一些尚游离在质量体系之外的管理活动可以逐步进入体系,进入可控状态。如在“要素控制”子模块中可以加入“生源控制”;在“成果控制”子模块中可以加入“用户评价”;在“保障”模块下可加上“服务保障”等。
4.长达十五年的教学督导实践,100多位教授专家组成面上授课监控、首次开课培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医学教学督导、实践教学督导等5个校级督导组和22个院(系)级督导组,逐步形成学校“五条线交叉”、校院(系)两个层面支撑的教学督导工作格局;探索出以教师的培养、指导为主,以运行的检查、监控为辅,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教学督导新模式;探索出与教学实际进程相融合的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和从试讲、观摩、听系列讲座,到随堂听课的首次开课教师全程培训的有效范式,具有独特的创新性。
该成果是综合性的集体项目,在项目的研究、实践、总结过程中,姜绍华、赵晴、陈绪赣、熊宏齐、徐悦、方霞、朱天云、易红、陈怡、林萍华以及教务处全体同志均作出了努力与贡献,特此致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