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2002、2003、2004年“中国大学评估”课题组对全国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中,东南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连续三年名列前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已形成一支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省“333”工程学术带头人、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博士生导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测控技术与仪器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专业历史沿革与现状

东南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创办可追溯到1960年,1980年代初提出了设置检测技术与仪器专业的设想,我校是当时全国创议设置检测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两所高校之一,并从1983年开始试办该专业。1985年,根据国家教委制定颁布的全国通用专业目录,我校设立“精密仪器”及“检测技术与仪器”两个专业,以精密机械、电子学和测试技术为主干学科,培养机电结合的仪器仪表类专业人才。这两个专业自成立以来,先后依附于机械系和自动控制系,1992年起独立建系,成立仪器科学与工程系,开始以独立院系的建制办检测专业。1996年,教育部再次进行专业调整并颁布新的全国通用专业目录,将仪器仪表类下的11个专业合并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我校遂统一按此专业招生至今。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检测技术作为现代信息产业三大支柱之一的地位日益凸现出来,使得测控类专业的规模和学科发展空间空前扩大,全国设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院校从1996年的30多所发展到2005年的170多所。东南大学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独立院系办该专业的院校之一,并且从1997年就开始在国内较早地研究如何适应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面向21世纪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从2000年开始逐步完善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培养方案,经过几年的改革和建设,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了建立在电子与电气信息大类平台之上的光、机、电、算相结合的专业特色。此项成果获得2004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通过了国家级教学成果鉴定。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目前有专职教师37人,其中教授14人(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共9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15人,具有国内外博士学位的教师有25人,占专职教师的67.6%。青年教师中,有省十大杰出青年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省“333”工程学术带头人3人,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人,省“六大高峰人才”1人。在2003年度全国高校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该专业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九,其中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单项均排名第四。

本专业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点:“仪器科学与技术”;4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点:“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微系统与测控技术”及“导航、制导与控制”。研究方向包括“虚拟技术与虚拟仪器”、“测控技术与智能系统”、“导航定位与测控技术”、“微系统与测控技术”、“汽车测控技术及机电一体化”及“测试技术及仪器”等6个方向。现有导航定位与测控技术研究所、微惯性系统与器件研究所、测试技术与智能仪器研究所、汽车实验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并有汽车工程学院和南京惯性技术学会挂靠我系。

本专业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也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目前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973”国防重点型号,国防预研、省部预研基金及其他有关课题数十项,已和总装车船所、中国解放军总参谋部有关部门以及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和跃进汽车集团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近几年经费年均到款千万元以上。

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将深厚的科研背景应用于人才培养是本专业一贯坚持的方针,近5年在学生课外创新基地建设和课外创新活动指导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我系专业建设一大亮点,并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至2005年底,本专业在校本科生380人,共招收博士生92名、硕士生212名,培养博士54名、硕士121名。在2002、2003、2004年“中国大学评估”课题组对全国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中,东南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连续三年名列前三。

二、专业建设内容与成效

1.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方案的建立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仪器仪表的内涵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自身结构已从单纯的机械结构、电气机构发展成为集传感技术、精密机械、光学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产品,其用途也从单纯地获取数据,发展为具有信息获取、信息存贮和传输、信息处理以及控制信息输出等综合功能的测控系统。微型化、集成化、远程化和虚拟化成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测控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面对这样的深刻变化,我们在1997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进行重大调整后,就开始在国内较早地研究如何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面向21世纪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充分地调研和分析,在2000年初,我们对如何构建具有东南大学特色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了比较清楚的改革思路,并从2000年开始逐步完善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培养方案。几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和实施,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立在电子与电气信息大类平台上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

该培养方案确立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复合型人才,采用建立在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以电子信息大类平台为基础,光、机、电、算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同时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学生评鉴制度。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项目2004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通过了国家级教学成果鉴定。

2.师资队伍建设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已形成一支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省“333”工程学术带头人、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博士生导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37名专职教师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共14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17人。具有国内外博士学位的教师25人,占专职教师的67.6%。老(51岁以上)、中(41~50岁)、青(40岁以下)教师人数比例约为1∶4∶4,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队伍中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中,有省十大杰出青年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省“333”工程学术带头人3人,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人,省“六大高峰人才”1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教育部仪器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机械工业部仪器仪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单位。

在2003年度全国高校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九,其中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单项均排名第四。

3.教学改革和建设

本专业自专业建设之初,始终坚持教学改革建设。近5年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参与教育部教改项目10项,其中5项作为子项目负责人;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18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2部,其中6部为国家级或部级规划教材。课程改革建设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励9项。课程改革建设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改革

经过2003年教学计划和2005年教学计划修订,本专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培养研究型和复合型人才的特色,课程设置倡导“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观念。强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密切结合科技发展和学科特色,许多课程的内容非常先进。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压缩课内学时,压缩学分,增加选修课、实验课,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方向的侧重不同点,设置若干课程群,整合课程内容和课程衔接关系,以课程群建设带动课程建设。申报课程教改项目十多项,取得显著效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1项,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2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东南大学优秀课程群1项,东南大学精品课程1项。

(2)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2000—2005年,围绕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课程建设,我系编写出版教材10部。其中国家“九五”重点规划教材1部,国家“十五”重点规划教材4部,其他部委重点规划教材1部,校重点规划教材4部。1部教材获江苏省精品教材。80%以上课程制作了电子课件或多媒体课件,4门课程完成了网络课程(课件)的制作并得到应用,3门课程为双语教学课程。

(3)以学科建设带动教学实验室建设

我系不仅拥有“精密仪器及机械”江苏省重点学科,而且“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为“十五”“211”重点建设学科和东南大学“985”振兴行动计划建设学科。“十五”期间,结合学科建设,我们从学科建设经费中投资1015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购置价值10万元以上的教学实验设备17台,同时结合综合性、开放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的需要,自行研制教学实验仪器,我系自主研制开发的XYZ22型综合实验仪获2002年省教育厅高教自制实验教学设备评比三等奖。

(4)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提出了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科学体系,从八个方面——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知识更新能力、拼搏精神、思想道德水准、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综合评价学生的培养质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建立了一套基于学生调查、统计和研究的信息获取方法,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任课老师,帮助任课老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调整,实现师生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近4年来,先后有3名教师获得校教学授课竞赛二等奖,4名教师获得校教学授课竞赛三等奖。

4.大学生课外实践基地建设

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已建立一个校级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和一个系级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在制度上保证科技创新活动基地的正常运转,将科技创新活动基地的工作纳入全系工作的计划和考核中。该基地有专门的场地、设备和指导教师队伍,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保障。同时,依托专业的科研环境和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SRTP)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或参与教师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催生了一大批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成果。近3年来,以学生为主立项申报SRTP项目近60项,在历届“挑战杯”科技竞赛、“挑战杯”创业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机器人大赛等重大学科竞赛中取得喜人成绩,为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优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成为本专业建设成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此外,我们与跃进汽车集团公司共同建立了汽车工程研究院,与总装车船所联合建立了车船电子与测控技术研究中心,与江苏省常州市华高集团建立了东大—华高测控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多个校外基地,通过产学研联合方式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5.学科建设

本专业建设历史悠久,是东南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本学科多年来一贯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的方针,学科发展迅速,科研力量强大。我系面向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以解决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为目标,形成了显著的特色和优势。与国内拥有相同专业并且实力较强的高校相比,我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体现在:(1)在“导航定位与测控技术”研究方面实力较强,某些方面的研究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在“微型惯性器件”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3)在机器人感知和遥控操作机器人研究方面有较强的实力;(4)“军民结合、亦军亦民”,在结合国防型号任务的研究方面具有优势,开创了教育部部属高校负责国防重点型号项目的先例。近5年来,我系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重点型号项目、国防预研项目、省部委及横向项目100多项,到款总经费6100万元(其中85%以上为纵向科研经费到款)。近3年年均科研经费千万元以上,发表论文600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7项,获专利和软件授权15项。

三、专业建设目标

结合我系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创新工程实施规划,推进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推进名师工程,力争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标志性成果,力争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达到以下目标:

1.全方位加强专业建设力度,经过2~3年的建设,达到江苏省品牌专业标准。

2.推进名师工程,落实培养过程,力争新增1名江苏省教学名师。

3.以教学团队建设带动优质资源建设,力争新增1~2门江苏省精品课程,完成1部规划教材。

4.探索适合我系特点的优秀生培养方案,优化和完善本科生培养方案。

5.依托机电大平台,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全面提升实验室软硬件实验条件,达到省级教学示范中心标准。

6.建设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形成良好的评价引导机制,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在各类学科竞赛中保持良好的成绩。

7.推动科研建设和学科发展,力争获得“十一五”“211”重点学科称号,申报成功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学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