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高教师课程价值意识
新课程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如何引导教师主动地将课程实施与幼儿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如何让教师的教育责任落实在最平常的一日活动之中,体现在教师的每一个教育行为之中,这就需要园长组织教师反复学习和理解幼儿成长的特点,以案例分析的方法,帮助教师理解并重视教师言行对幼儿的潜移默化作用。依据生活、学习、游戏课程领域的特点,分别选择改进的突破点,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一)在生活课程中鼓励幼儿自主参与,提高幼儿的共同生活能力
一日活动中,生活课程的实施看似一个天天重复的过程,但它恰恰是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最主要载体。因为,良好习惯的形成是需要在不断的重复中得以强化,最终成为幼儿的一种自觉的行为。看似缓慢变化的生活课程,符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特点。自理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渐进过程,也是一个建立自信的过程。生活课程的实施是引导幼儿在不断重复的生活中,慢慢发现和体验生活中的快乐、智慧,从而引发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和热爱。可见,生活课程是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生活课程中,幼儿必须成为生活的主体,而不是被服务的主体。教师在实施生活课程时,必须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的发展为目标,正确处理幼儿学习内容和服务幼儿之间的关系,使幼儿在生活课程中真正得到发展。例如,上午点心时段,让小班以上的幼儿自主到餐车上领取牛奶;下午起床时,让中、大班幼儿自行整理床铺,自己梳理头发,还让有的学习扎小辫等。倡导教师把幼儿当做是一个贴心的、平等的朋友,将一日活动中的一些做法和变化,主动地与幼儿沟通,使幼儿了解教师每一行为的理由或想法,让幼儿在集体中慢慢感悟集体生活的快乐和规则。
(二)在学习环节中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明确指出,“教师的教育方式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激发幼儿主动探索、自主活动为主。优化幼儿的学习方式,使幼儿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于缺乏经验和专业知识,青年教师容易把学习活动当做幼儿认知的过程,在活动中更多地把幼儿当做是知识的受体,而不太会关注幼儿的经验获得和思维、态度、情感发展的过程,导致假象的师幼互动普遍存在,看似热闹的师幼互动有不少是无效或无价值的。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园长可以依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对中、大班年级组和低龄班年级组的教师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组织进行专题培训。在低龄班,通过对教师前后两次师幼互动的现场记录的比较,引导教师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关注互动现象与幼儿发展的关系,从而抛弃一些假想的、热闹的互动,努力实施有效的师幼互动,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具体的做法分为三步:一是对教师在集体活动中的师幼互动以事件的方式进行现场记录和整理;二是组织教师专题学习师幼互动的范型(来自于国家级课题的结果),了解什么才是有效的师幼互动,结合现场记录的师幼互动实例,具体分析事例中哪些是该去除的假象的师幼互动,怎样将假象转换为有效的师幼互动;三是过一段时间后,再次对教师进行师幼互动实例的现场记录和整理,并将前后两次的记录进行对照比较,共同分析假象的师幼互动是否有所减少,有效的师幼互动比例是否提高。事实证明,比较和针对性的培训,可以使教师清晰地看到,在不同互动方式的引导下,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高的效果不同,从而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掌握幼儿学习的年龄特点,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中大班年级组,园长可以从活动设计入手,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教师意识到以往很多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幼儿的学习都是以接受为主,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只满足于幼儿知识的获得,而很少思考在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尝试把认知的过程变为幼儿寻找答案的过程,在活动中增加让幼儿主动提问的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多角度的思维活动,并使幼儿在认知过程中感悟到发现(智慧)的快乐,体验解答一个个难题的快乐。
(三)在游戏环节中重视幼儿游戏的价值,还幼儿自主游戏的空间
游戏是幼儿最乐意的活动,也是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载体。在看似玩耍的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得到宣泄,情感得到沟通和表达,行为得到约束。园长在组织游戏课程的实施中,可以要求教师严格实施课程方案中的游戏时间,不轻易缩短幼儿的游戏时间,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在游戏中努力做到“一少三多”,即少一些游戏中的直接指导,多一些观察和分析,多一些游戏材料的支持,多一些游戏分享时间,还幼儿以游戏自由。引导教师理解游戏的价值就在游戏的过程中,游戏中幼儿认知经验的获得主要是隐性的、自主的,不可把游戏当做是幼儿知识学习的又一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