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师专业化理论重构的思路

高校教师专业化理论重构的思路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专业能力结构必然至少存在着三种相互独立而又有某种联系的能力用来分别对应这三种要素,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靠迁移能力和元能力来实现的。根据对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化因素的分析,探索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的保障机制,如政策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文化保障机制等。

第三节 高校教师专业化理论重构的思路

一、建立群体维度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分析模型

高校教师专业化实际上涉及高校组织的多个层面,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因此需要借助系统论作为方法论,主要用于分析高校教师专业化在各个层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期寻求必要的对策,即运用具有原创性的系统的四层次分析法。简要来说,就是将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划分为物理层、表现层、规则层以及外部环境四个层面,如图2.1所示。其中物理层就是高校系统的物理结构,包括子系统和要素,规则层就是高校系统的运行规律或者约束规范,表现层就是高校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目的、功能以及行为。这是高校教师专业化在群体维度所涉及的四个重要层面。

不过在提出对策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机械地按照系统的四层次分析法进行构建,而是通过改造和移植和谐管理理论来进行耦合建构,在此称为高校教师专业化的耦合规划模型,[4]同样具有一定的原创性。

img1

图2.1 高校组织结构的四层次分析模型

二、建立个体维度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分析模型

(一)个体维度高校教师专业素质分析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个体维度高校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实际上主要是高校教师职业素质专业化的问题,这就可以利用素质模型进行分析。目前,素质模型主要有冰山模型[5]和洋葱模型[6]两种。由于这两个模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消除其中的张力,需要对这两种模型进行改造,融汇两者的精华,改进为素质的嵌套圆锥冰山模型,具体如图2.2所示。

img2

图2.2 素质的嵌套圆锥冰山模型

(二)个体维度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分析模型[7]

专业能力是指在特定的职业组织中个体所具有的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能力。职业组织中的个体在完成职业任务时,必然涉及与职业任务相关的三大要素,即人、事和物。因此,专业能力结构必然至少存在着三种相互独立而又有某种联系的能力用来分别对应这三种要素,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靠迁移能力和元能力来实现的。

可见,从宏观上来讲,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也应该由五个维度与职业教育相关的能力组成,即认知能力(cognitive competence)、职责能力(functional competence)、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迁移能力(transferable competence)和元能力(meta-competence)。根据以上分析,吸收美国行为分析范式、英国功能分析范式以及德国、法国、奥地利的多维度整体(格式塔)分析范式,可以建立如图2.3所示的四面体五维度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分析模型。

img3

图2.3 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分析模型

对于高等院校这个特定的组织,其所要求的专业能力结构也许仅仅是被平面P所截取的斜四面体所代表的能力集合(即图中的组织能力),而在这个组织中,高校教师个体实际所具有的专业能力结构(即图中的实际能力),仅仅是这个组织能力的一个子集。平面P位置的不同,代表了不同的组织所要求的专业能力结构,其倾斜率代表了该组织对某些专业能力的倾向性和特殊要求。个体的实际能力处于四面体的不同位置,就代表了不同的高校教师个体之间实际所具有的专业能力结构的差异性。

总之,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就是由这五种能力组成的能力结构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特定化(specialized)和职业化(professionalized)。

三、建立高校教师耦合式专业化发展模式的系统模型

根据对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化因素的分析,探索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的保障机制,如政策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文化保障机制等。高校教师专业化的质量是多种机制共同耦合的结果,因此,必须保证高校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的有机配合,才能保证高校教师专业化实践的顺利进行和长效发展。政策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国家、省市和高校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岗前培训、在职进修、终身学习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和要求;制度保障机制主要分析高校关于教师聘任、晋升、职业指导、激励和评价等方面的制度规范;文化保障机制主要探讨如何构建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环境,例如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专业化的必然趋势和必要性,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教师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发挥和弘扬,提高教师参加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促使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构建和谐的文化氛围等。目前,尽管关于高校教师专业化的政策机制和文化机制的研究有一定的进展,但是从和谐管理理论角度出发,融汇高校教师专业化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耦合的保障机制尚属首次。这种机制兼顾了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群体和个体,历史、现实和理想,自发与自觉,以及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等多个层面,是探索高校教师专业化的长效保障机制的新尝试。

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际上可以在环境诱导下不经任何人工干预而自主演化形成,也可以通过纯粹的人工理性的优化设计而自觉生成,还可以通过这两种形成机制的耦合而设计实现。高校教师专业化的耦合设计模式是对席酉民教授创立的和谐管理理论的移植和改造,“它注重融汇‘能动致变的演化机制’和‘设计优化的控制机制’”[8](以下分别简称为“诱导演化”和“理性设计”[9]),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绩效,其系统框架详见图2.4。

img4

图2.4 高校教师耦合式专业化发展模式的系统模型[10]

时至今日,形成了高校教师耦合式专业化发展模式的系统模型,因此耦合设计模式的宗旨就是,明确当前教师专业化的重点,深刻挖掘教师专业化的自身优势,实现教师专业化的精细化和个性化,兼顾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共性和个性,兼顾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群体和个体维度,兼顾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维度,兼顾职业生涯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发展内涵”[11]

高校教师耦合式专业化发展模式的系统模型的总体技术路线是:首先,领导层在传承办学历史经验和分析环境与组织的基础上形成教师专业化意图;其次,经过价值判断后明确地形成面向未来发展愿景的教师专业化主题;再次,组织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构建并耦合和则体系与谐则体系,形成实施高校教师专业化主题的运行和保障机制;最后,在适当时机对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绩效进行必要的评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