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同济大学教师专业化的经验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信息化使得传统教育和传统教育手段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现代经济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现代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主流趋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人才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为了满足我国的发展要求,需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想培养出新时代合格人才,首先要造就出一支满足21世纪教育国际化要求的一流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高校具有一支高水准的师资队伍,教师是一个学校办学最根本的和最有价值的资源。同济大学作为我国众多名校中的一所,同样面临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同济大学经过并校,找准自己定位,明确发展的空间,形成自己的发展策略。为了实现学校的教师专业化,为了创建高品质的师资队伍,该校在全面开展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构筑人才资源高地作为战略思想,努力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高效益的师资队伍。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学校师资队伍的新要求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出现的,它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产物。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高校加强国际交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而对于高校来讲拥有一支高水准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关键。因此,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同济大学作为一所一流大学,面对教育国际化的挑战,同样肩负着促进高校国际化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责任。既要培养满足国际化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还要创新文化和理论知识。同济大学把“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作为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战略,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
(1)培养人才方面,不仅要培养出大批高层次的人才,还要努力培养高尖端人才。
(2)把创新能力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队伍需要认真研究并实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3)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引进和培养并进,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并向聚集高精尖的专家型人才方向转移。
(4)教师不仅要有高的学术造诣,还要有坚定的学术信念和精神,更要有创新精神,努力成为有潜力的创造性教师。
(5)为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教师除了要掌握学术知识和具有教学和科研能力之外,还要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信息和教育技术的能力等。
同济大学教师的能力结构与教育国际化的要求虽然还存在差距,但已经在2000年合并形成新的同济大学以后优化了资源,增强了实力,提高了效益,并且为进一步深化“同济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把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建设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师资队伍作为方向不懈追求。
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措施
经过多年的努力,同济大学通过制定有效政策和采取多项措施,使学校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合理化,教师的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等逐步实现优化。与此同时,学校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并且在学科点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面对高校教育国际化的挑战,加强国内外优秀人才引进和培养,选拔更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培养更出色的骨干教师,通过激励杰出人才带动学科建设发展,构建学科新高地和人才新高地,实现学校教师专业化,实现师资队伍结构优化仍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一)树立人才竞争的观念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人才资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高校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优势,拥有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要建立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就要有竞争的观念。要以教师岗位为基础进行教师资源的配置,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文化技术素质,还要注重教师的人格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做到三者并重。要选拔和任用高水平和高素质的教师就要牢固树立人才竞争的观念,建立起真正公开、公正、平等和择优的用人机制。对于新任教师,尤其是对于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进行严格的上岗培训,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的要求对其进行相应的教学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另外,可以通过实施岗位聘任制,坚持按需设岗,以岗聘人,岗优酬优,竞争上岗,严格管理,严格考核。在实施岗位聘任制过程中,培养和引进一批杰出人才和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从而加大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无形压力,促使教师努力与岗位相适应,或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或加强其基础研究,进而起到稳定学术骨干队伍,促进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作用。
(二)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伟大的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也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观念转变到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上来;要求教师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上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仅如此,要实现教育创新,还要求教师自觉地把创新教育的观念用实际行动寓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努力实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模式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教育评价创新以及教育环境创新等。而教育观念的更新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三)树立职业道德的核心地位
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的高层次人才,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关系到教书育人的成效、学校的办学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其要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教师的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既要注重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更要注重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提升。学校在进行教师资源配置时,要克服只重视文化技术素质,而忽视职业道德素质的倾向。职业精神是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也是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要树立职业道德的核心地位。
(四)加强对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很多高校把学科建设视为发展的龙头,把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高学历、高水平、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团结合作、具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看做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学科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带动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进行学科建设的有效方式,更是高校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同济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注重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合理调整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学校把教师的培训工作同学科建设、专业调整相结合,把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作为工作重点。对于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不仅更新和拓展他们的知识结构,还提高他们包括外语、计算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等在内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科研水平。
同济大学把建设重点学科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及培养和选拔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实施责任教授制度来促进骨干教师队伍和学术梯队的建设,以保障全面推进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能够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更能实现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
(五)变更教师管理模式,形成柔性流动机制
人才柔性流动的观念被引入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一种更有效的教师管理模式。师资队伍的柔性流动可以释义为既欢迎人才的到来,又实行人才合理流动,追求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作用。在这种教师管理理念下,教师队伍的构成将由原来比较单一的固有模式转向多元化,包括固定型、兼职型、短期聘用型、中长期型等多种类型相结合,可以保持教师队伍发展的较强活力。
这种模式下,学校师资队伍的结构会发生变化,除长江特聘教授外,学校可以设立顾问教授、讲座教授、兼职教授和荣誉教授等。另外还可以通过返聘退休教师、引进外国专家等,使师资队伍的构成突破传统模式,形成柔性流动机制。该模式可以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国际合作交流,有利于学校学科建设。同时可以补充原有模式的不足,增强教师队伍的优化配置,有助于形成良性竞争从而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这种模式被多数实行高等教育自主管理模式的国家所采用,比如美国、澳大利亚等。总之,变更教师管理模式,形成柔性流动机制有助于师资队伍的优化建设。
同济大学随着并校后各项工作的推进,主动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抓住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树立了构筑人才高地的战略思想。它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中,勇于实践,并且不断创新,使师资队伍建设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