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专业化的经验
党在十五大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在我国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思想。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时期,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发展科学技术战略和振兴教育计划的同时,江泽民同志借清华大学90年校庆之机,深刻、精辟地论述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丰富内涵,并高瞻远瞩、极富政治远见地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结合在一起,明确指出∶“在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离开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一光荣而艰苦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大学应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在全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讲话为我国新世纪的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新世纪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的动员令。对于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来说,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并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师资概况
哈尔滨工业大学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始终没有松懈。在20世纪50年代,李昌老校长及学校其他领导坚持人才兴校理念,培养了该校第一代“八百壮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的历届党委和行政领导从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人才兴校的理念,汇聚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包括以两院院士为带头人,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高水平人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
哈尔滨工业大学现在拥有一支锐意进取、业务精良和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队伍中:两院院士25人(双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2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37人,中组部“千人计划”6人,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7人。另外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在这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中有许多人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有几十人担任了国家高科技领域的首席专家或专家组长,有的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或担任国内各级学会领导职务。
二、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构建新世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模式
新世纪对于教育发展目标的变革不是局部、单项的,而是整体的、系列模式的改革。改革需要有新教育理念的指导,需要有教师队伍新模式的构建,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中,几年来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教师是高等学校最大的资本和资源,人才培养、知识传递、知识创造、科技创新无一不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对任何高校来说,教师都是决不可轻视而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对于师资队伍建设来讲,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就是要坚持“以教师为本”,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一切教育活动中,要求所有的工作诸如管理、服务等都围绕教师这一中心,把教师的利益放在首位,学校的资源也主要围绕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工作进行配置。二是由于教育的发展要满足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双重需要,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把教师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起来,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形成以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的教育理念和以“教师权力为主、行政权力为辅”新的管理理念,逐步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管理和组成模式,努力与国际一流大学的用人模式接轨。并且学校力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努力构建全方位、开放式的师资队伍组成模式和运行机制。该机制的主要特点有:①改变原有编制,实行固定与流动编制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编制相结合的形式;②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促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③不仅重视精尖人才培养,而且注重团队精神,努力加强学术梯队整体建设。
根据这种新的理念和模式,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十五”规划中,在注重现有人才资源培养的基础上,还大力加强了人才和智力引进的力度,制定出了一系列人才和智力引进的政策。
哈尔滨工业大学对于师资队伍的结构模式在师资队伍建设“十五”规划中确定的各项结构比例指标如下∶
(1)教师与其他教职工的比例为6∶4。
(2)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14。
(3)教师职称(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结构)的比例为2∶3.5∶3.5∶1。
(4)教师的学历结构比例为博士学位教师40%,硕士学位教师50%,本科学历教师10%。
(5)教师的学缘结构为在校外完成部分或全部学历教育的教师占60%。
(6)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比例为0.85∶0.15。
三、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创造一流环境,优化教师成才环境
1.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力提供资金支持,改善教师成才环境
学校为中青年学科(术)带头人提供资助,设立“百名英才基金”和“博士后专项基金”。另外,学校加大基金的额度和资助范围,设立了面向中青年学科(术)带头人的“百名英才杰出青年基金”和面向35岁以下青年骨干教师的“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等。为了帮助拔尖人才进行国际交流,及时掌握国际学术前沿动态,设立了“百名英才杰出青年国际基金”项目。
2.提供配套支持,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
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保证学校师资队伍中拔尖人才的健康成长,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师和学校“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提供科研经费等方面的配套支持。
3.制定青年教师博士化建设规划,以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层次
学校人事部门经过深入调研,制定了具有可行性的博士化建设规划。该计划把培养计划落实到每一个人,并进行动态跟踪,实时监督,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并且提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待遇和对在职攻博教师的资助,激发学校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积极性和热情。
4.加强和落实继续教育,完善师资培训体系,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供平台
(1)针对外语口语、听力、科技写作建立规范的培训体系,并引入约束机制。要求45岁以下教师必须参加,并以此作为评审博导和岗位聘任的必要条件。
(2)定期举办办公室自动化培训、网络知识培训和计算机语言培训,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鼓励教师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到校外进行短期、长期进修或做访问学者。为了激发教师的热情,学校负责进修的各项费用,还为参加的教师提供生活补助和1000元~2000元的资料与科研配套费,并且教师在进修期间享受全额岗位津贴。这些措施极大地优化了教师成才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创造良好条件
1.在人才引进方面
对于引进的专家学者,学校根据其学术水平提供相应的工作和生活方面的资助。对于引进的院士,给予安家费20万元和科研配套经费50万元以上(具体额度根据立项评审决定);对于引进的博士生导师,给予安家费8万元及科研配套费10万元以上(具体额度根据立项评审决定);对于引进的特聘教授,给予科研配套经费和梯队配套经费90万元,并且提供80平米(使用面积)的福利住房,如若购房,给予安家费10万元。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人才引进上,不仅思想上重视,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加大了力度。对于前沿学科和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学科的人才,不拘一格地进行重点引进。例如在凝聚态物理学科的梯队引进中,把以苏文辉教授为首的整个学术梯队引入,学校一期投资3000万,建立了一个高水平的凝聚态研究基地。
2.在智力引进方面
对于作为智力引进的世界知名学者、俄罗斯专家、优秀海外留学人员和国内访问教授等,学校提供高额酬金,还提供公寓、旅费与生活配套费。另外,对于不同的智力人才的引进,学校根据不同的工作安排给予不同的薪酬待遇。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短期讲学每周8000美元,讲座每日2000美元;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知名教授,短期讲学每月2000美元~3000美元,讲座每日500美元~1000美元;对于国内访问教授,院士每月5000元人民币,博士生导师每月4000元人民币;对于作为兼职教授的优秀海外留学人员,每年工作至少2个月,每月4000元~5000元人民币。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智力引进工作中,一方面,提高智力人才待遇,努力提高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对于世界前沿学科及学校薄弱学科主动寻找突破口,重点引进。例如学校派出引智代表团赴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著名大学和研究所进行访问,引进一百多名俄罗斯专家到学校讲学和短期工作,其中一人还被引进为学校特聘教授,另有11位海外优秀留学人员作为兼职教授受聘到学校。又如学校从美国布尔海文国家实验室引进贾林祥博士到学校短期工作,以其为首的团队在学校建立起哈尔滨工业大学低温与超导技术中心,扩大了学校学术交流的国际空间,使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低温与超导领域迅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代化的新时期,高等学校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保持可持续发展,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就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并且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等学校的师资管理工作者,不仅要用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机制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还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不断地开拓与创新,保持师资队伍持续的生命力。我们相信,有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坚强后盾,有为实现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作为精神感召,我国的高校一定会在新时代造就出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一流师资队伍。
【注释】
[1]“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http://e.tju.edu.cn/toModule.do=/newsDetail.do?infoid=22098,/2011-05-01。
[2]“师资力量——天津大学师资队伍向高水平高素质迈进”,http://yx.tju.edu.cn/tdhyn/wwxf/200907/t20090710_2329.htm,/2011-05-01。
[3]“师资力量——天津大学师资队伍向高水平高素质迈进”,http://yx.tju.edu.cn/tdhyn/wwxf/200907/t20090710_2329.htm,/2011-05-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