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有关网球运动规律与发展策略的研究
网球运动作为一历史悠久的传统项目,它的发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必然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仅国内方面,如黄郡(2002)“中国近代网球运动发展的历史回顾”、王福章(1997)“我国网球技术风格的发展变化”等对我国网球发展历程及较少风格变化进行了探索;[77、80]随着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追求,而网球运动作为集具休闲、健身、产业等多种价值功能为一体的项目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但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机制和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的影响,形成了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对网球运动的需求与落后的网球器材、管理与运作机制之间的矛盾。于是不少学者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网球运动,研究社会的变迁与网球运动的价值体现等,如黄平(2001)“关于中国职业网球俱乐部的研究”和谭沃杰(1999)“关于影响中国网球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的研究”中均涉及这方面的内容。[48、69]
联系到策略,不得不涉及博弈理论的有关理论和思想。博弈论的科学研究被认为始于20世纪。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Von Nenmann)于1928年提出有关博弈论的研究,直至1944年由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恩(Morgenstern)合作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的问世,博弈论才开始被广泛应用。一般博弈理论在近年的发展,主要着眼于具体问题的局部分析。所以,博弈理论较为成功的应用是在微观经济学领域。由于博弈理论在许多基本理论和具体应用上的难题尚未得到解决,因此,在宏观分析领域目前均应用博弈理论的思想方法。[66]这种思想方法,是“关于竞争者如何根据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变化,采取最优策略和行为的理论”。在体育领域,博弈论的研究非常零散。主要是从理性选择的角度出发,应用一般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去探索体育博弈各方是否存在着最合理的行动方案,以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行动方案,以便采取最优策略和行动。[35]但是,国外有关体育博弈论的系统研究目前尚没有成熟的理论可以借鉴。
从国内来看,在我国体育界首次采用“博弈”一词来抽象体育竞争体系的来自《中国优势竞技项目制胜规律》一书(谢亚龙、王汝英等.1992),通过“博弈理论”构建了中国优势竞技项目竞争制胜体系;[25]之后,《体育博弈论》(李益群、谢亚龙.2001)在此基础上对体育博弈现象进行了理论化和体系化的研究。[35]然而借鉴这些基本理论,对网球项目的决策即项目发展战略目标、方针、政策、策略、途径、手段等的制定与抉择的研究尚属于比网球技术、战术更深层次的研究。如王学华(2000)“我国网球运动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及其发展对策”、谭沃洁(1999)“影响中国网球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史为临(2000)“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与国外同龄选手的差距”的研究,以及孙卫星、吴从斌(1999)具体针对国家队“内在实力”评估的研究等。[72、69、70、73、78]
随着奥运会允许职业网球运动员参赛,中国开始了对高水平职业网球的接触和认识,并对中国网球的职业化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中国网球协会(2002)提出了“抓重点、抓尖子、抓精品”的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了“走出去、请进来”的运动员培养方式[1、2];进入21世纪前后,为了顺应国际网球职业化发展的需要,中国网球协会组织专家、学者对新时期中国网球项目发展战略目标、方针、政策、策略、途径、手段等进行了研究,制定了《2001~2010年网球项目奥运增光计划》和《网球项目2008年奥运增光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了在战略上“以女子为重点,女子双打为突破口”,在训练中突出抓好“快、狠、准、变”,以“快和准”为核心,并强化“体能和战术意识”的实施网球项目突破的指导思想。(余丽桥.2004)[58]与此同时,为帮助中国网球协会准确的把握国际网球发展趋势,迅速提升我国网球竞技水平,完成雅典奥运会任务,国内一些学者也纷纷提出研究对策,如陈正等(2003)“对提高我国网球女子双打竞技水平及其实现奥运突破的思考”,对把女子双打作为我国网球运动在奥运会上的突破口的理论依据和入围形势进行分析,并就提高我国网球女双选手竞技水平研究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等进行概述[65];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突破和取得一系列成绩之后,一些专家开始思考我国网球管理体制、训练观念上的一些问题,如傅众(2005)“对我国网球若干训练观念的探讨”,提出了关于技战术、心理和身体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问题。[43]这些,都旨在掀起网球训练理论研究热潮,加快研究步伐,推动我国网球运动向高水平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