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我国网球女子双打竞技水平发展目标的确定
提高我国网球女子双打竞技水平,确定可行的发展策略与制定正确的竞争决策方案,首先必须正确地进行战略决策。我国网球女子双打竞技水平发展目标定位于世界水平。这是由世界网球竞技实力结构特征以及我国网球竞技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所决定的。
1.世界女子网球竞技实力结构特征
世界女子网球竞技实力结构特征是我们实现网球女子双打竞技水平发展目标的重要参照。近年的“四大公开赛”等重大国际比赛中,能够称得上世界水平(依2004年WTA年终总排名)的单打选手是达文波特(美国)、毛瑞斯姆(法国)、麦斯金娜(俄罗斯)、莎拉波娃(俄罗斯)、库兹捏佐娃(俄罗斯)、塞.威廉姆斯(美国)、海宁(比利时)、维.威廉姆斯(美国)等,而双打选手由于国际比赛她们的配对不固定,配对选手之间排名常不一致,依几次重大国际赛事成绩足能表现其竞技实力,如获得2004年度“四大公开赛”前三名的选手依次是,澳大利亚公开赛——苏亚雷斯(阿根廷)/帕斯奎尔(西班牙)、库兹涅佐娃(俄)/利霍夫塞娃(俄),法国公开赛——苏亚雷斯(阿)/帕斯奎尔(西)、库兹涅左娃(俄)/德门蒂耶娃(俄),温布尔登公开赛——布莱克(津)/斯塔布斯(澳)、杉山爱(日)/胡贝尔(南非)、纳夫拉蒂诺娃(捷)/雷蒙德(美)、帕斯奎尔 (西)/苏亚雷斯(阿),美国公开赛——苏亚雷斯(阿)/帕斯奎尔(西)、库兹涅佐娃(俄)/利霍夫塞娃(俄)、德门蒂娃(俄)/杉山爱(日)等选手。
表2-7 世界水平的单、双打优秀女子选手竞技实力的非均衡性特征比较(以取得2004年重大赛事前三名的选手为例)
表2-7统计数据得知,世界水平的优秀双打选手不一定是优秀的单打选手,国际排名单打前30位的选手很少有双打也排列前30位。像乒乓球、羽毛球项目那样单、双打全面的选手在网球“四大公开赛”和奥运会中很难看到。以2004年奥运会为例,参加赛会的64名32对双打选手中,只有38名选手有兼项资格(占59.4%);在单打和双打的各64名选手中均有26名选手(占40.6%)属于专司单打或者双打。从表2-7的统计看,在取得上述比赛前三名的选手中几乎没有同时获得单、双打两个项目奖牌的选手。这一现象表明,网球单、双打选手竞技实力存在相当的非均衡性,即单打竞技实力与双打竞技实力的不等同,这是世界网球女子竞技实力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5]
2.女子双打“世界水平”目标定位的合理性与现实性
网球世界优秀选手竞技实力的结构特征给我们展示了提高网球竞技水平结构的基本模式。那就是应该在网球项目的各个小项中,选择女子双打作为我国参与金牌争夺的项目,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
(1)中国的网球项目的各个小项目中,单打项目相对说来对运动员的形态学指标和先天性运动素质要求较高,体能主导性特征更明显;而双打的技能主导性特征更明显,通过良好的配合,技术的创新竞技水平可得以迅速提高。
(2)中国女子网球在逐渐熟悉职业化、融入职业化的两年中,已经取得的历史性突破,女子双打的优势正在逐步扩大,女子单打的世界排名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通过寻找“举国体制”和世界网球职业化契合点的过程中,探索出了新经验,缩短了与世界强手的差距。
(3)从世界排名情况来看,2004年奥运会女单前三名平均年龄为23.3岁,女双前三名平均年龄为28.8岁,2005年“十运会”女单前三名平均年龄为19.7岁,女双前三名平均年龄为21岁。按此分析,女单前三名平均年龄为23岁,女双前三名平均年龄为30岁。即总体上我国女子选手比较年轻,具有年龄优势,特别是女子双打项目应该说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见表2-8)。
总之,通过科学规划,积极努力,假以时日,中国网球首先通过女子双打实现“世界水平”的战略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表2-8 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5年度世界(年终)排名前三名和2005年“十运会”前三名的对比
续表
3.实现上述目标发展过程的曲折性
前已论述,实现我国网球女子双打竞技水平提高的“世界水平”目标定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但我们同时又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目标的实现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我们已经获得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澳网女子双打冠军!)。而且这一发展过程也不可能是直线式、一帆风顺的。应该对这一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这是基于:
(1)我国网球自从2003年开始走入国际职业化以来,女子双打和单打已经在近年来国际网坛上得到充分的展现。其中,女子双打表现出色,呈现出一定的微弱优势,向“世界水平”迈出了一大步。但是,与国际上优秀选手竞技实力相比和从国内运动员培养机制及现役国家队选手(研究对象)实力状况看,已近极限,在今后的比赛中保持同样的获胜概率有很大的难度。
(2)从某种意义上分析,我国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取女子双打金牌是在临界状态下夺取的。意即在势均力敌的比赛中,或发挥特别出色,或因周边环境出现的有利因素而仅以微弱优势获得了金牌。比如目前职业选手参加奥运会只有积分而没有巨额奖金,在这种职业化很强的项目中,职业选手的积极性很难充分调动起来;又如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网球比赛时间与即将开始的美国网球公开赛很近,高额的奖金诱惑使一些世界优秀选手放弃了雅典奥运会。另外,尽管也在“四大公开赛”的澳网中又有突破,但是总体看仍未形成较强的竞争态势。
(3)由于我国实施的是重点发展优势项目的奥运战略,加之地域学、遗传学因素的影响,我国隔网对抗类项目除乒乓球、羽毛球、女子排球等已经获得“世界水平”的优势地位以外,网球作为该类型(项群)的项目之一,长期以来却一直不被重视和列入“重点”之列。网球项目,包括目前赶超较快的女子双打,要真正实现“世界水平”,并跃居和保持领先地位的奋斗目标,必须付出多年的努力。(表2-9)
表2-9 我国网球竞技水平提高的优势程序分级
正如同任何事物的发展轨迹都会由于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常常会出现波动一样,我国网球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也不会是笔直地前进的。中国网球在2004、2005年的“四大公开赛”及一系列挑战赛、巡回赛中的波谷和起伏现象,应该能够帮助我们更为清醒地规划和设计前面的发展道路。
4.我国落后项目发展赶超的可能性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先天的遗传效应以及后天的训练效应和环境效应。因此,必须从地域学、人类学、训练学以及社会学等多个视角来估测我国落后项目赶超先进的可能性。
(1)适合于亚洲人形态学、生理学、心理学特征的后进运动项目,如隔网对抗项群中的网球,特别是由于奖金较低、竞争力也相对竞争实力不强的双打等项目,在我国只要予以“重点”地位,通过有效组织与规划,迅速而稳定地提高竞技水平是可能的。
(2)对身高、体能、绝对力量素质等要求相对较高单打项目(特别是男子单打),我国青少年身体条件的平均水平明显低于欧美选手,需要依托辽阔的疆域、雄厚的人口资源,在广泛而科学的选材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宜于担当单打的具有优越的身体条件和超群网球竞技天赋的后备力量,进行多年的科学训练。
(3)与网球同为隔网对抗类项群的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已经为落后的网球项目提供了先进的发展经验;在网球项目的发展中,女子双打、女子单打的迅速崛起也为落后的男子双打、男子单打乃至混合双打提供了研究平台,通过借鉴可望得到较快的发展与提高。
5.我国网球女子双打竞技水平提高的目标实现过程的阶段划分
以建设有重点全面发展的网球大国为远期目标导向,以2004、2008年奥运会及近年的“四大公开赛”取得优异战绩为近期目标导向,根据对当前我国网球女子双打选手竞技实力解析,及我国网球女子双打选手的竞技潜力和发展提高的可能性,并以2008年奥运会为临界点,把未来我国网球女子双打竞技水平提高的目标实现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1)2003~2004年:“寻找与突破”阶段。要寻找中国“举国体制”下传统的三级训练体制和国际网球职业化的契合点,尽快的使中国网球与国际接轨,探索中国式的网球职业化发展道路,以2004年雅典奥运会为目标力求有所突破。
(2)2005~2008年:“挑战与突进”阶段。巩固雅典奥运会取得的成果,在保持双打重点的优势的同时,并按照新赛制“单打优先原则”在女子单打项目上培植若干突破点,目标瞄准(挑战)每年度的“四大公开赛”及一系列巡回赛,在总体上保持住与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相应的态势的基础上,扩大成果,充分利用主办国优势力求较大幅度地扩大在女子单打等项目上有所突破。
(3)2009~2012年:“立足与争顶”阶段。用两个奥运周期积蓄力量,扩展优势人才群,特别是后备力量,形成高竞技水平的“人才生产线”,[6]增强竞技实力,稳定地立足于“世界水平”、甚至“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