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体育课“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金爱华
摘要:采用行动研究、访谈、经验总结的方法,提炼“运动对话”教学的原则、方法及其作用;了解“运动对话”的实施作用以及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实录的基础上,分析与梳理小学低年级学生体育课教学中“运动对话”的实施策略,并进行改进与推广。
关键词:小学 体育 运动对话 教学有效性
1.研究目的
小学低年级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总体讲得太多,有时对学生暴露出来的差异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教学相长、交往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值得教师思考。
新课程提倡课堂中的对话。对话一般是语言现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对话已完全超越了原本的语言学范围,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语言外。体育课堂也需要对话,但这是一种特殊的对话,我们称之为“运动对话”。体育教学中的“运动对话”以多种方式呈现。我们的研究试图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组织有效的“运动对话”,并使其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提高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有效性。
2.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
3.“运动对话”教学原则
全员性、适切性、科学性、自主性、教育性。
4.“运动对话”在教学中的实践
对话教学中,语言对话是最常用的一种,对掌握技术和纠正动作、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大作用。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我们用贴近学生实际的、儿童化、形象化的语言进行讲解、口令和指示,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并进行练习。明确的语言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获得动作的感知,从而建立条件反射,形成动力定型。除了这种最常用的课堂对话外,在低年级的体育教学中,我们还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运动对话”方式:
4.1 示范对话教学。
示范是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应用最广泛、表现动作最直观、最能让学生接受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实质就是一种对话。示范对话,使学生在对教师以及同伴示范动作观察的过程中,形成清晰的动作记忆表象,了解了所学动作的形象、技术结构、要领和方法,再通过思维的加工使之内化,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
4.2 合作对话教学。
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之间必然会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的生活环境以及本身实际情况等问题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何利用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将其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是合作对话开展的出发点。合作对话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双方以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最大化地解决了学生的差异问题,教学的氛围也更加融洽。
4.3 游戏对话教学。
游戏与竞赛是低年级体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游戏、竞赛对话中,学生往往会为了展示、提高自己及小组的成绩而努力,这就使得他们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和强化,学习与练习的兴趣也得到激发。游戏对话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而且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到了以赛促学、以赛带学的目的。
4.4 评价对话教学。
低年级体育教学过程中,评价对话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评价对话增进并强化了学生的信心,鼓励并激发了学生的参与行为,激励着他们不断挑战、不断提高,还让学生正确了解、看待自身和他人的学习过程,激励自己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从而达到超越、提高的目的。
5.结果与分析
5.1 激发了学生的多维情境兴趣。
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的“运动对话”,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建起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激发了学生的多维情境兴趣,从而使学习任务对个体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
5.2 提升了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
“运动对话”关注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的练习与对话方式来改进与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提高练习及活动的有效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和发展。
5.3 教会了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对话一定是具有参与性的,它的这个性质也就决定了学生更有可能比较客观和准确地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即时性和阶段性的评价。也只有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正确的评价,才能制定合理的追求目标。
5.4 建立了积极互赖的合作体系。
体育教学中的“运动对话”,使师生、生生双方以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运动对话”同时还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积极依赖,在各自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沟通、合作、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5.5 形成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运动对话”教学的开展,丰富了体育课堂上学生的体育活动,也自然延伸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板块。学生在持续的、多途径的运动中养成了运动的习惯,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6.结论与建议
实践证明,小学低年级“运动对话”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且在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共勉、相互包容乃至共同分享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为融洽,课堂氛围更趋和谐。为了更好地运用“运动对话”教学,使其对学生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有以下三点建议:
6.1 准确把握对话时机。
体育课包含了很多教学环节,“运动对话”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环节,究竟什么时候组织“运动对话”才更有效是我们需要好好把握的问题,即解决什么时候对话的问题。
6.2 精心选择“对话点”。
找到了对话的时机,还要精心选择“对话点”,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的机会,并帮助其筛选最有利于解决其困难和问题的“对话点”,组织相应的“运动对话”,即解决对话什么的问题。
6.3 有效组织对话教学。
每次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对话的出发点、目的和重点,选用适合的对话方式进行对话,并关注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及时调整对话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对话的有效性,即解决怎样对话的问题。
作者简介:金爱华,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教师,静安区青年教育明星,曾获“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小学体育与健身学科一等奖,参与上海市二期课改课堂教学案例与分析拍摄,多次主持各项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多篇,获全国论文科报会评比二等奖,市、区论文评比等第奖。
参考文献:
[1]李树怡、文兰佃.体育对话教学初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9,19,(5).
[2]张龙、陈松.体育对话教学之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1,20.
[3]程毅.反思体育教学的对话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06,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