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期课改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二期课改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2011年,作为体现“政府意志”的、引领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性文件《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上海市体育学科一期、二期课改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 俞定智 徐燕平 王立新 陈为为 姜旭锋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体育学科一期课标、二期课标的“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结构的构建”、“课程内容的分类”、“过程与方法”、“课程教学评价”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为推动下一轮体育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学科 一期课标 二期课标 比较研究

1.研究目的

上海从1988年开始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第一期课程改革工程,又在1999年启动了“深化素质教育”的第二期课程改革工程。进入2011年,作为体现“政府意志”的、引领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性文件《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了把握学科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走向,明确下一步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为下一轮课标的修订及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进行体育学科一期、二期课标的比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与《体育与保健课程标准》的异同。

2.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

3.结果与分析

3.1 课程目标。

3.1.1 课程总目标。

比较发现,其共同之处: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发展个性,提高心理素质。

二期课标的进步之处:强调健身实践中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健身学练中兴趣、爱好、习惯和意识培养,使心理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关注健身活动中环境、人文因素对人的影响,突出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3.1.2 课程具体目标。

比较发现,其共同之处:不同学段进行了细化描述,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心理品质(心理发展)和思想道德(社会适应)四方面的指向性较一致。

二期课标的进步之处:课程目标完整、表述清晰、内容具体,由总目标、学段目标和学习模块目标三部分构成,对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进行了分解。

3.1.3 课程定位、性质及价值的比较。

比较发现,其共同之处:主要特征均为“身体练习和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课程定位均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其他课程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期课标的进步之处:更加重视课程隐性育人价值的外显,体现了课程的发展性。强调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加关注课程对学生“在不同环境中坚持体育健身的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体育健身兴趣的激发和保持”,“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和自主健身的能力”。

3.2 课程理念。

比较发现,其共同之处:均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发展个性,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打基础。

二期课标的进步之处: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素质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倡导选择教学策略,满足不同个性、兴趣、爱好、认知能力、发育水平的学生。

3.3 课程结构的构建。

比较发现,其共同之处:一期课标为“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课”,二期课标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均发展为多元化的课程结构。

二期课标的进步之处:二期课标基础型课程所占比例更大。更注重课程内容的多样化。更重视实践能力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4 课程内容。

比较发现,课程内容的分类方式其共同之处:均按照基本活动能力、运动项目进行分类,重视教育性、实用性和兴趣性,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

二期课标的进步之处:“课程内容的分类”上,较多地按健身项目分类,不仅限于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分类。“课程内容的编选”上,加强实践性。

比较发现,二期课标的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进步之处:二期课标的总课时数增加了近三分之一,每周3课时,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武术”和“篮球”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以单独的模块出现。

3.5 过程与方法。

比较发现,其共同之处: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方法,因材施教。

二期课标的进步之处: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主体意识,“采用以问题引导教、学、练的方法”,“让学生尝试、思考和发现”。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及合作学习。

3.6 课程教学评价。

比较发现,其共同之处:均采用了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的评价方法。

二期课标的进步之处:立足评价的“发展性”;重视情意表现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结论

4.1 二期课标是在继承一期课标基础上的“延伸”、“发展”和“创新”。

4.2 二期课标的课程总目标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发展性;课程的具体目标更具体、可操作性强,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在课程性质和价值的定位上,突出了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作用。但在目标体系的衔接上,亟须改进。

4.3 二期课标的课程结构设置更灵活、开放,可选择内容的分类上体现了课程的健身性和发展性,但在体育教材的逻辑性、层次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尚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提高。

4.4 二期课标中提出的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体现了全面性、发展性、综合性等特点。但从当前体育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从教学评价转向课程评价),评价内容、方式、准度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开拓和完善。

5.建议

5.1 教师应认真学习和领悟二期课标理念,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行为,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奠定基础。

5.2 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从整体性上进行考虑,在总目标分解成阶段目标时,应充分体现总目标的本质属性;并注意把握各学段目标的衔接性。

5.3 教材内容的设置,应注意对其难度进行个体针对性分析,把握从简到难、由浅入深的动作学习规律,避免学习内容超越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

5.4 课程的评价,在注重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情况下,应更加注意其可操作性,控制各评价方式间的平衡,切勿过度侧重某一方面,使评价的结果不客观。

img92

作者简介:俞定智,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学科高级职称评审组成员,上海市体育名师培养基地、体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郊区(县)学校体育教师培训者培训基地导师团成员,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曾获黄浦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上海市十佳阳光体育教师,上海市“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课题报告63篇,参编大学、中小学体育教材11部,有20项教学、科研成果在国际、国家部级、市区获奖。

参考文献(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