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保障初中体育课堂安全的实践探究
上海市大同初级中学 黄 琳 沈超杰
摘要:依据各界对学生运动损伤或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的研究,结合教学实践,探究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体育教师”和“课堂教学中的运动实践主体——学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意识与运动损伤或伤害事故的联系及规律,旨在以“体育课堂常规教育”为切入点,采取健全常规要求→强化常规意识→规范常规行为→主动保障体育课堂安全的措施,将学校运动损伤或伤害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或者避免发生。
关键词:常规教育 安全意识 体育课堂安全保障
1.研究目的
为进行体育课常规教育提供一个参考,更细致全面地做好前期工作以预防体育课堂中运动损伤或伤害事故发生,为体育课教学内容与课堂落实提供安全保障。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践观察法。
3.结果与分析
学生作为体育教学内容与课堂落实的运动实践主体,发生运动损伤或伤害事故的受害主体,他们对体育课堂中潜在的安全风险有无主动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行为是体育课堂安全的关键保障;体育教师规范的教学常规、学校优质的体育教学环境等因素则是体育课堂安全的有力保证。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明确体育课常规要求,提出教学中安全措施方法与精细要求,制定安全防范具体措施建议,引导学生掌握体育课、每项运动中的安全基本规律,学会安全防范的基本方法,强化自我安全意识,建立体育课双重安全保障,主动规避运动风险。
4.2 建议:体育教师制定细致化、统一化、规则化的体育课堂常规要求,通过序言课让学生知道体育课的常规要求;体育教师严格执行常规管理,在体育课堂中持续引导学生遵守课堂常规,促进行为的养成;体育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常规遵守情况及行为表现,不断补充和完善常规要求,形成统一的常规制度,监督学生严格执行,规范其体育行为习惯,强化其安全意识。
作者简介:黄琳,女,青年党员教师,2008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现任教于上海市大同初级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