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藏在心灵深处 每个孩子都应被世界温柔相待——自闭症儿童体育课案例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 王晴红
一、案例背景
黄同学是我校随班就读的学生,有较严重的自闭症,每天总是一个人独处。大家知道她的身份,很少有人去打搅她,她也落得个清静,独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从来不做作业,体育课上也是一位观众。因为她是随读生的身份,所以各学科都不参与评分,无形中大家也就不去盯着她。就这样在自我的世界里她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二、案例过程
第一次无助之举
当我接任该班体育课时,她已经上三年级了。班主任以及前任体育教师已经将黄同学的情况向我做了介绍,第一节体育课虽然我心里已经有所准备,但当我第一次与她正面接触时,看到她静静地坐在教室角落里的模样,一个人孤单地玩着手里的纸片时,我的心还是不禁触动了一下,一股莫名的怜惜油然而生。我试着找了一个简单的问题:“黄同学,请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呀?”一遍,没反应;两遍,还是没反应。虽然我心里有所准备,但还是有点恼了,一下子将声音的分贝提高了许多,我又大声问了一遍,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几秒钟过后她哭了,哭得很伤心,安慰的话语,轻声劝导都不起作用,第一次和她接触就这样无奈地收场了。
第一次走近她
有了这一状况的出现,在我心中留下了既无奈又深刻的印象。但我不愿助长这份无奈继续生长。我了解了自闭症孩子的特质以及应对方法和基本策略后感到,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真正感受她藏在心中的那份宝藏,我愿意做这个“寻宝”之人。
上体育课了,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做操、跑步、活动等等,我的目光在搜寻着,寻找那个让我牵挂的小女孩。只见她一个人坐在花坛边,拨弄着泥土,和她相比,班级中几个小胖墩每天锻炼时间可是一点儿都不少,为什么?因为他们要进行学科考核,这样他们倒是“因祸得福”了,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坚持锻炼,积极健身,身体素质一天天提高,健身兴趣也逐渐激发。看着小胖墩,再看看黄同学,我的内心深处有个声音:“一个不能少,每个孩子都是一份宝藏!”是呀,健康是每个人都必需的,教育是每个孩子都应该获得的权利。我们不能因为某个孩子自身的缺陷就放弃教育和责任。于是,我微笑着走近她,从口袋里拿出一颗糖果,递给她,她没有理睬我。我把糖果放在了台阶上,走开了。下课了,我循着糖果方向望去,糖果没了……
第一次拉住我的手
又到了上体育课的时间,主教材是跳绳,又看到了那个让我牵挂的女孩。我将一根彩色绳子放到她的旁边,只见她看了看,这次有反应了,她用手拨了拨绳子,虽然没做其他动作,但在我心中已经是很欣喜了,至少她给了我一个反馈信号。课中同学们在做“猜拳取毽子”的游戏,突然我感觉有人在拉我的手,回头一看竟是“她”——黄同学。我有点吃惊,又有点惊喜,但马上微笑着轻声问道:你需要什么呀?她拉着我一直走到放毽子的地方,眼睛盯着毽子。我拿起毽子给她,她居然接过去了,还用手拍了几下,同学们看到她的行为都觉得很突然,纷纷议论,看得出大家和我一样的惊喜,我立刻抓住这次机会,叫上几个同学陪在她的身边,若无其事地一起玩着。看着黄同学略带笨拙的动作,略带羞涩的神情,我笑了,那种发自内心的笑掩饰不住我的欣喜。
第一次完成任务
下课了,但对于黄同学来说也许这才是开始。以后我主动去拉住她的手,带着她一起活动,慢慢地她接受我了,虽然还是不说话,但我明显感到她的变化。一开始,她紧紧拉着我的手不放。我知道自闭症孩子其实很胆小,很脆弱,因此我时不时地用手去碰碰她的小脸,轻轻地和她说几句话,用笑声去感染她,让她逐渐消除戒心。当黄同学能渐渐松开我的手时,我知道教育的作用已经产生。我开始引导她与同伴交流,在同伴的陪伴下,进行简单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收放器材。每次无论她做得如何我都会及时夸奖她。通过辅导和训练,通过同伴帮助,她已经能将简单的器材收齐放好,已经能在同伴的陪同下跑完30米,看到她的变化,我们都为之高兴。
三、案例反思
尽管目前黄同学的身体素质和活动能力还是无法跟其他同学相比,但对她来说,需要锻炼的不仅是身体的健康,更需要保护心灵的那片纯净,保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值得担忧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在这以后的日子里,班上其他同学经常对我说:“王老师,黄某某就在您的课上肯活动,肯交流,别的课上她都不做声。”我听后想了很多,对于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如果教师放弃了她,她肯定是放弃了自己,那么她的未来何在?我想,今后我们的路还很长……
四、案例评析
1.直面问题、运用策略:每个自闭症学生均有各种学习障碍和特征。在体育课中要帮助他们尽快融入课堂学习中,首先需要我们对他们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根据这些学生的特征,在教学策略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并鼓励他们参与体育课,投入到学练中。
2.创设场景、享受快乐:教师可以运用创意及想象来设计体育场景,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下,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让他们通过与同伴一起活动,从中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透过同伴间互动,培养出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正确相处的态度。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孩子、每个生命都不是单纯的平面,关上这一面,另一面的光彩就会显现出来,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关上”和“打开”的豁达与勇气。我们深知“一个孩子一份宝藏”,宝藏藏在心灵深处,每个孩子都应被温柔相待。
作者简介:王晴红,女,市德育实训基地成员,区骨干教师,荣获第四届全国中小学公开课电视展示一等奖;2012年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案例征集活动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