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良同志的师大情结
吕 桦
走进校史馆,在历届校领导人中,有一位曾任江西师范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的吕良同志,作为解放后江西教育战线的重要领导和组织者之一,和江西师范大学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和感情。
吕良同志是广东大埔人,1916年生。1935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边在广西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学习;一边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参加党领导的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1937年吕良同志到延安,在教育部(后为陕甘宁边区教育厅)任编辑股长、社教科副科长、督学,后任陕甘宁边区中学(后改为延安师范)教务主任,绥德、延安分区专署教育科长。这期间发表了《边区国防教育的方针和实施办法》(与周扬、郭青亭合作)《社会教育概论》《边区的社会教育》等文章。在延安的这段时间,吕良同志受到徐特立(时任教育部部长)的教导,参加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吕良同志任长春市教育局局长,吉林省教育厅秘书主任、副厅长、厅长。1949年6月吕良同志随“进关”(江西)干部大队(队长杨尚奎、政委袁任远,吕良任大队部总支书记)到达南昌,任南昌军管会文教接管部副部长(部长为李凡夫)、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厅长为彭加伦),参加了对江西省旧文化、教育系统的接管、改造工作。
建国后,吕良同志任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厅长、党组书记,省文教委员会主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文教部部长,省政协副主席,并任江西大学党委书记、校长(1958—1966年)、江西电视大学校长(1981—1983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从小学到大学,从延安到江西,干了一辈子教育。正是这种教育情怀,使他和江西师大结下了不解之缘和挥之不去的师大情结。
一、任江西师范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参与了江西师范学院的创建
1952年,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开始大规模的院系调整。1953年5月29日,政务院批准了高等教育部提出的“关于1953年全国高等学院调整计划”,根据计划取消南昌大学校名,以南昌大学原师范部为基础,成立江西师范学院。1953年中南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南昌分会成立,吕良任主任。1953年10月,江西师范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吕良任筹委会主任,郭庆棻、张慈瑞任副主任(在此前的7月17日成立了江西师院专科学校筹委会,吕良任主任)。
从1953年10月筹委会成立到1956年3月筹委会结束工作,成立江西师范学院院务委员会的2年半时间,筹委会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提升办学层次,完善专业设置。筹委会成立初设有中语、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等专科,1954年下半年化学、生物、历史改系,招收本科生。后来各科都发展为系,增办四年制本科。
二是抓教学。学校成立了教育实习委员会、院刊委员会、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开展教育实习,选派教师参加农业合作化调查,出版《江西师院》刊物。
三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成立了学习委员会,吕良任主任。举办党课讲座和中国革命史图片展等活动。
四是改善教学条件。院筹委常委会决定,在“一五”期间建筑教学大楼2栋,物理馆、化学馆各一栋,改建图书馆和大礼堂。这些计划都先后实现,奠定了现青山湖校区的基本框架。
上世纪50年代初,百废待举,吕良同志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仍十分关心师范学院的工作,尽可能参加学校的会议和活动,看望学生和教师,参与学校建设的重大决策,解决学校的困难和问题。尽管江西师院筹委会的时间不长,但它为江西师范大学奠定了基础,是江西师范大学发展历史中的一段重要历程。
二、任中南体育学院筹委会主任(1953—1955年)
中南体育学院的基础是1941年成立的江西省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1949年南昌解放后,省立体专并入南昌大学,称为南昌大学体育科。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南昌大学体育科为基础成立中南体育学院,设在江西师范学院院内,吕良同志任筹委会主任。1955年中南体院迁往武汉,即现在的武汉体育学院。2001年武汉体育学院校庆,曾专门邀请吕良同志参加,师大体育学院负责同志曾受托看望。中南体院成立时,教学条件很差,吕良同志与师院商议,解决了风雨操场和教室不足的问题。1954年中南体院举行毕业典礼,吕良同志讲了话,希望毕业生好好工作,争取早日成才。参加典礼的胡绳尧先生谈起时仍记忆犹新,并且把有吕良签署的毕业证给作者看。时至前几年,原中南体育学院的一些老人与吕良同志仍有联系。2000年9月29日,时任体院筹委会副主任的杨志远同志来信述及所寄《诗来韵转》诗词作品集之事,吕良同志10月4日回信,称诗词“抒情言志,蕴含哲理”,“深为敬佩”。10月9日杨志远同志回信曰:“来信收到,多蒙夸奖,吾当自勉。”其友情可见一斑。
三、平以待人,关心教师,建立深厚的同志友情
1956年4月后,吕良同志再没有担任师大职务,但仍与师大的老教师、老同志、老部下保持联系。1987年吕良同志为主编《中央革命根据地教育史》,曾叫作者找胡守仁先生借阅有关资料,胡先生欣然允诺。江西师大、包括调整到原江西大学的不少老教授、老教师,都曾得到过吕良同志的关心和帮助,包括调入师院从事自己热爱的专业,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吕良同志曾多次看望吴士栋等先生,与他们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一些人,特别是他们的子女谈及时都十分感谢。时至今日,不少碰到作者的老教授、老同志都问:“吕部长身体可好?请代问候。”不少人回忆第一次见到吕良同志的情况,他们没有把他当成领导,而是当成朋友,可信任之人。
1981年作者调进师大从事教学工作,父亲没有因为作者拒绝进机关而责备自己,反而感到十分欣慰。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对老师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多人记得他的原因。
谈及江西师院筹委会主任,还有一段《学府风标》的“风波”。
2005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学府风标》一书(游海主编,王东林主撰),全面诠释了“师大文化”。该书史料翔实,图文并茂,文笔流畅,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师大文化”真谛的准确把握。但不足的是书中刊登的历届校领导的照片中,将吕良同志的“筹委会主任”印成了“革委会主任”。吕良同志仔细看了这本书,评价很高,但对此“错误”十分“恼火”。作为江西教育领域的重要领导人,“文革”中受到很大冲击,对文革产物——“革命委员会”十分反感和厌恶,现在自己成了“革委会主任”,当然生气。2005年吕良同志已经90岁,原想写信给校领导,要求澄清此事,后经劝说,学校回复是“印错了”,表示以后再印(版)时更正,才算平息下来。小小的“风波”反映了吕良同志对“文革”的痛恨,也说明他对江西师院筹委会那段工作的珍惜和怀念。
2010年5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