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系实验工作的回顾
肖新民
我于1978年10月调来本校,1994年8月退休,退休之后又参加过校、系的一些活动。回顾这三十多年经过的历程,心潮起伏,感慨良多。我们这一代人一步一步的成绩与过失,的确应该好好整理,作为现在和将来工作中的参考。
我在本校的全部工作,几乎都和物理实验有紧密联系。因此,本文也就专从物理实验这个侧面来回顾历史。
恰好,2009年11月8日下午,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召开了一次从事实验工作的教授、副教授座谈会,到会的各位老师畅所欲言,深情回顾了原物理系实验工作的方方面面。座谈会由副院长陶向阳主持,到会的有院长马善钧,在职教师胡银泉、嵇英华、燕安、王建模以及刘学仁、郭国材、丁贤盛和我4位退休教师,书记聂义友和桑明煌也参加了部分会议,喻鸽老师对座谈会的主要发言作了记录。这次座谈会对本文有重大指导作用。我这篇“回顾”成文之后,又承参加座谈会的各位以及杜萦曾、高长连、林长溪等老师提出宝贵意见。所有这些,一并致谢!
一、建立组织,稳定队伍
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国家规定,“近代物理实验”是师范院校物理系本科学生的必修课。大约1979年下半年,物理系领导就将4名教师(杜萦曾、高长连、林长溪、我)和1名实验员(聂咏华)调在一起,筹备于1980年秋按期为77级开设“近代物理实验”。我们实际上成了一个独立的教研组织,杜为组长。
但是,这时普通物理实验仍然分属力热、电磁、光学各教研组,有关实验虽然单独排课、单独上课,却总有人认为实验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不少校系领导和教师、学生都不认为实验物理有其独立性,不认为学生实验能力与实验修养的培养是必要的专门项目;而和中学一样,只把实验当成验证课堂所讲理论的手段,片面认为,实验不过给学生一些比较直观的形象而已。
然而,当时的几位系领导熊启藩、王振春、娄溥仁、冯郁对实验的重视却与日俱增。终于在1982年正式成立实验物理教研室(不久后分为普通物理实验教研室、近代物理实验教研室);同时负责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无线电教研室(后来改名为电子技术教研室)和教材教法教研室(也称为中学物理教学法教研室)也加强了实验工作;而且成立系实验室,作为全系实验员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全系实验器材的管理机构。于是,实验课和实验工作的开展提高有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由此开始,也逐步建立和充实了一支稳定的实验教师和实验员队伍。十几年间,各教研集体的主要成员先后分别有以下各位:
普通物理实验教研室——丁贤盛、简玉琼、徐娟、邓理祥、邓五喜、陈明华、王建模、谢世汉、吴鸿钧、毛履森、陈德兴、刘三秋、缪静琪、龙飞、眭依凡、胡小端、燕安、乐建新、桑明煌、梅飞等教师,以及邓剑青、田承祖、申世华、尹小松、杨郁真、刘申之、吴甫秀等实验员。
无线电教研室——温峥杰、郭国材、熊祥玉、刘庆光、张昌炽、张志军、王建模、谢芳森、徐振辉、徐瑞堂、袁春根、郭寂波等教师,以及梁焕新、罗苏皖、胡友亮、文桂生、饶兆平、温嵘等实验员。
电工实验室——刘学仁、袁容民、罗贤华、黄晓东等教师,以及兼任教课工作的实验员彭锦屏。
教材教法教研室——周中权、魏奇、刘晓红、胡小端、胡银泉等教师,以及谢宗兆、吴玉珍等实验员。
近代物理实验教研室——杜萦曾、高长连、林长溪、吴若、肖新民、夏洋、陶向阳、刘世炳、聂义友、熊小华、燕安等教师,以及聂咏华、章顺妹、辛建之、吴玉珍等实验员。值得提到的还有1979年调往上海工作的教师钟振炯,他虽未正式参与近代物理实验的筹备,却在离校前为实验室工作特别是某些高端实验(如激光全息技术、大功率脉冲激光器)作出过重要贡献。
此外,还有不少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按照当时工作的需要,由理论教学、理论研究或其他岗位转到实验岗位工作一段时间;也有的人员以实验工作为主兼任理论教学或其他工作,也有的后来转到理论教学、理论研究或党政领导岗位工作。
队伍稳定了,又有显著成效,也就有力地消除了某些人轻视实验、甚至认为“带实验不算正式上课”的错误偏见!
我退休之后,这支队伍几经更新,现在的人员,虽然不少我不认识,但是我知道,这支队伍仍然是稳定的,而且人员扩充了,学历和职称的结构也有明显提高。
二、教材建设
由于仪器设备条件的制约,很长时期,物理实验课程没有通用教材。1936年,正式出版过萨本栋的《普通物理学实验》,可谓经典,风行十余年,常为各校自编讲义的范本,许多学校却并不将它采用为学生课本。
解放后,国力迅速增强,科技进步,国家建设和巩固国防的需求也急速增长,旧教材当然已不适用。也是直到1981年,才有北京大学林抒、龚镇雄编写的《普通物理实验》正式出版,这又成了新的经典范本。再往后,又有杨述武、杨介信、陈国英等编写的《普通物理实验》一套4册陆续出版,被不少学校(包括我校)在一段时间作为学生课本。
很长时间,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任课教师参照名校名学者的选题意见、应达到的目的要求以及训练模式,再根据本校的仪器设备条件,自编讲义。解放前,思想比较开阔的教师会参考美英日德的资料;解放后,多数教师都会参考水平较高又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苏联教材。
编写讲义,几乎每年都要进行。这样做,好处是可以适应每届学生的不同情况以及仪器的变化情况(改进、更新或损坏、淘汰),而且可以适时总结教学经验,将其反映到新一届的教材中。缺点是每年这样做,工作量大,讲义的编写、印刷差错也总是难以消灭,而且使教学内容、训练模式的稳定性较差。
后来,在一些同志的倡导下,我校物理系和江西省物理学会组织了一些力量编写教科书正式出版。推向社会较长期使用的教科书,当然要考虑选题与训练方法的普适性,对编写、印刷的质量要求也严格得多。这不但要求我们自己要有较好的功底,而且还要对全国兄弟院校的情况有足够的了解。从我们得到国家教育部1980年初颁布的教学大纲开始,我们就注意向全国各兄弟院校学习和进行广泛交流。到1982年末,我们就陆续收集到全国名校、北京各校、省内各校以及苏联通用教材和美国哈佛、加州伯克利、康奈尔、麻省理工等50余院校的近百份实验教材(多数是讲义,少数是正式出版物)。这当然对本校教学工作和教材建设都起了积极作用。
这许多年来,由我们这支队伍的人员编著的、比较成功的教材有以下几种:
《物理实验简明教程》,由我主编,本校丁贤盛和省内一些兄弟学校教师参与撰稿;由我对全书统稿并担任实际上的责任编辑。江西省物理学会1984年8月印初稿本、1986年印修订本,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1989年12月第2版,累计印数2万册,全部销完;被22省、自治区的43所高校采用。特别是,据出版部门考核,本书山西版差错率极低,各类差错总计仅为万分之0.12(按当时国家规定,只有“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总差错率不大于万分之1.0即为合格),其中影响阅读和理解的差错为0。可惜,由于人员变迁等各种因素,未能继续发展提高、再版重印。
《物理实验教学法》,周中权编著,江西师范大学物理教育研究室1984年8月印刷发行,未正式出版。作为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以其科学性、实用性和思维方式的活跃受到好评。
《普通物理实验》,丁贤盛、邓五喜、简玉琼、谢世汉、王建模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本书按教育部师专大纲编写,是各省协作出版的初中教师进修丛书之一。
教学录像片《交流发电机》《三相交流电路》《低压电器及其应用》,袁容民、彭锦屏、罗贤华、刘学仁编著,黄晓东摄制。《大学物理》1985年第8期刊登“物理教学录像片、幻灯片及电影片交流目录”,其中列有这几项,由此向全国推荐,正式发行。转录单位包括北京师大、上海师大、华南师大、河北师大等16所高校。
《家用电器技术基础》,刘学仁编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2000年8月第2次印刷。
《近代物理实验》,华南师大林木欣主编,本校肖新民、高长连、陶向阳参与撰稿,肖新民参与统稿、审稿,广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本书面向师范院校物理系本科学生,是国内第一部此类正式教科书。
《近代物理实验教程》,华南师大林木欣等主编,本校高长连、燕安、刘忠民、熊小华参与撰稿,肖新民参与统稿、审稿,科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2009年第2版,累计印刷12次共39000册,被科学出版社赞誉为该出版社名列前茅的畅销书。
《电工电子实践指导》,南昌大学王港元主编,本校王建模参与编写,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此后多次再版,王建模为副主编。
《基础物理实验教程》,陶向阳、燕安主编;本校乐建新、桑明煌、王琦、郭琴、熊小华、刘忠民,以及江西农大涂海华共同编写;肖新民参与审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第一版。
三、普通物理实验,打好基础;难忘的口试
“普通物理实验”是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刚从中学进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是使他们在力、热、电、光各门类的基本实验能力打好基础的主要课程,是此后许多实验课、理论课的先导课程;而且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应该初步掌握用实验手段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能力,逐步养成处理事物准确严谨的习惯。
在我退休以前,几乎所有的实验课都是一人一组,每个学生单独做实验,这显然对于培养独立工作能力有极大的好处。这也是国内外一切“名校”长期坚持的优秀做法。
一个教师要同时指导不少学生做相同甚至不同的实验,是不容易的。教师不但要熟悉这项实验的目的要求、学习内容,还要熟悉每套仪器的技术性能和在用状态。邓剑青上实验课,在指导临近自己的学生进行测量时,对于远离自己的另一学生,甚至只看他测量时的动作姿态就能准确判断这名学生遇到了什么困难、仪器调节有什么差错,针对问题说几句话,就能有效地指导他自行纠正错误、解决问题。我在好几次高考阅卷时,都听到兄弟学校的教师(我校物理系的毕业生)对邓老师的传神描述和他的德行、能力的赞颂。
1983年,时任教研室主任的丁贤盛老师做了一件很“出格”的事。由丁老师提议和组织,对当年的“普通物理实验”电磁学部分进行了一次独特的考试。每个学生按抽签方式得到一份考题,经过适当时间的准备,当场向主考教师进行陈述,并按主考教师的要求进行某些实际操作,或者将仪器调节至某一指定状态,或者读取某些关键数据求出实验结果并作误差分析,然后由主考教师当场评定成绩。
按说,这就是不少人熟知的口试,是当年苏联提倡、我国多数名校在“文革”前多年行之有效的考试办法,没什么“出格”之处。然而,当时在我校是多年轻视实验之后,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这样严肃的口试,就显得极为庄严隆重。更特别的是,每一学生都面临两位主考教师,一为电磁学实验的任课教师,一为其他教研室的教师。普物实验教研室还规定,在考试过程中和评定学生成绩时,如果两位教师意见不同,其他教研室的教师有最后决定权。这就是说,每一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成绩如何,本教研室的教学效果如何,是由兄弟教研室来作现场检查和最终评定的。这是最严格、最准确的公正原则!
“普通物理实验”的这种考试办法,事先得到了系领导的批准和赞许,得到了各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全体学生的认同。
原来的物理系,已经发展成为现在的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现在的胡银泉老师,就是当年这种口试的考生之一,不久前他还自豪地回忆当年的情景。
我当年曾和任课教师刘三秋共同考一位女同学曾虎兰。考试项目完成后,师生三人一起议论她在考试过程中的优缺点。当时曾虎兰动情地说:“开始听说这样考,当然紧张,只好认真加强准备。到了这里,却觉得你们既严肃又亲切,丝毫没有紧张感了。你们既对我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又引导我对一些题内题外的相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这不但是严格准确的考试,自己的实际水平在老师面前一点都装不了假。这还是一次很好的答疑和总结。简直可以说,通过这次口试,我进一步体会到,我今后应该怎样学物理,毕业后应该怎样教学生。”
四、近代物理实验,注重提高,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近代物理实验”是物理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及部分硕士研究生必修的高级实验课。它的综合性强,涉及多方面的物理基础理论和许多较复杂的科学技术,所用精密仪器较多,操作难度较大。
这门课,经一年左右的积极筹备,于1980年秋按时向77级学生开课。这是我校首次开出的“高等级”实验课。这门课,实际上是对学生科研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的初步训练。在教研室骨干教师杜萦曾、肖新民、林长溪、高长连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这门课独特的教学风格: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各种资料,自己单独动手(一人一组)做实验;教师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却又决不放任自流,而是勤于观察,注意学生的每一细节表现,或者及时纠正他已经发生和防止可能发生的错误,或者适时提出各种指导性问题启发其思考。总之,尽力引导学生自己去争取更大的收获,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下能保底,上不封顶”。此外,每篇实验报告,学生都必须认真写作,教师都必须详细批阅,即使错别字也不放过。
我还记得77级学生王重芳(毕业后,先在本校附中工作,后任学校网络管理中心主任,2008年因胃癌英年早逝)学习微波实验的情景。阻抗匹配对微波传输质量有重大影响,实验的学习内容是改善匹配情况,为此要测量传输线上的能量分布,调节某些元件,使能量分布的峰值降低、谷值上升。王作了努力,效果不够理想。我请他先考虑一下调节过程中微波阻抗的变化情况。他立即恍然大悟:不能单纯使峰值在原位降低,还要使峰值适当移位,这才能有效地快速削峰补谷达到匹配。他说:“您教我用辩证方法分析,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有效解决技术问题。”他是历届学生中匹配指标调节最佳的一人。
杜萦曾、高长连老师指导油滴实验时也常说,关键是得心应手地控制好一颗油滴,让它在你指定的电场中运动,要舍得把其他油滴全部驱散。为此而得到诺贝尔奖的密里根,当年就是用这样的简单设备做出了为量子理论奠基的伟大工作;他以简明的宏观现象无可置辩地证明存在微观单元电荷。人家为此艰苦工作了11年,我们今天是以三四个小时来学习这种精彩的物理思想和以小设备办大事的崇高精神。我们今天能得到比密里根当年更精确的实验结果,但是我们必须懂得前人的睿智!
每届学生开课之前,主要任课教师都必定要深入到学生之中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先导课程学习情况和对后续课程的意见、要求,针对他们的特点上好课。
我们对学生的关心也是全面的、全程的。除了在课内外讨论物理,讨论实验课的得失、教师的优缺点;也常和他们在课余讨论国家大事和社会现象,引导他们注意思想锻炼,坚持正确原则,抵制垃圾文化的腐蚀。除了讨论实验,也会议论其他课程。对于有志于多学理论或其他课程的学生,我们还会保证他们在达到实验能力合理水平的前提下,帮助他们尽量减少花在我们主管的实验课上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对有志学习的其他课程学得更好。对于有志于多学实验的学生,我们也会做好安排,让他们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继续学习或进行某些问题的研究。
多年来,一些患青光眼、膀胱炎、出血性紫癜等慢性病的学生,也是我们的任课教师首先发现其患病,并指导他们求医治疗的。一些学生因亲人患病、家庭生活困难或其他原因引起情绪波动,我们也都能及时发现,给以安慰和力所能及的资助,帮他们设法走出困境。不到半个学期的实验课接触,有些任课教师就能和许多学生亲密无间,无话不谈。
五、“电工城”和“电子”的扎实基础
有人说,一切物理实验项目,几乎都可以买到现成的实验仪器。我们系的电工实验却不是这样。
前面提到的几位从事电工课教学和实验的教师、实验员,他们按大纲要求自行设计、自行加工制作,硬是建起了一座小型的“电工城”,他们用调压器、开关板、各类电表这些基础器件组装成多功能专用电工实验室。在这座“电工城”,既可以形象地配合讲课进行演示,也能让学生单人亲自操作,进行专项实验;而且设备安装、内外布线一目了然。除了上千伏的高压项目(课程大纲也不要求)之外,发电、配电、发电机的启动与停机、电动机的调控等等项目,全都能做。
上文已经写到,电工老师们还将实验内容摄制成教学专题录像片,全国许多单位来人来函索取转录,影响很大很好,《大学物理》对此有专题报道。
1956年,恢复物理系之初,电子实验是个弱项。现已退休的郭国材老师(56级,本校物理系恢复后的首届本科生)回忆,他当年甚至没做过电子实验。上世纪80年代初,教师们和许多学生都有能力独立修理各种家用电器,修理收录机当然不在话下,独立组装电视机也是做得到的。这当然是电子基础实验教学成果良好的证明。
1979年,我为近代物理实验自制仪器时,就从电子实验室取用过几个1960—1962年生产的超高频电子管,成功地制成了一台米波信号源(波长约2米,输出功率约2瓦)。可以说,这些电子管也是当年有过较高水平的高频工作的物证。刘学仁老师回忆,1959—1965年,是学风好、教学成果好的时期。
上世纪80年代几次添购设备时,电子实验室特别注意购入教学实验所需要的基础仪器,而且积累了许多基本元器件。这样做,基本教学实验效果越来越好,而且及时加强了数字电路实验,达到了和现代电子科技、计算机技术同步前进的效果。
后来,王建模老师又将其科研成果转化为供水系统数字电路实验,深受学生欢迎和学者好评,认为这是“既有典型学习内容,又能密切联系实际”的成功范例。
六、中学物理教学法,美妙的演示教具
中学物理教学法,是体现我系培养物理教学人才的课程。这门课,既要反映物理科学本身的规律性,还要针对中学生处在青少年时期的特点,引导他们热爱物理科学,正确学习物理科学。
这个教研室的几代老师,都特别注重联系实际。每一位老师都有极强的搞演示实验的能力,而且都能自制教具。南方天气潮湿,他们有办法克服潮湿漏电,成功进行高压静电的有关实验。晶体熔解过程,会受到不少干扰,使得实际熔解温度明显偏离“固定熔点”或出现其他不正常现象,周中权等老师找到了排除干扰的方法,而且据此制成获得国家专利的教具“萘熔解器”。
现在的胡银泉老师,学生时期就善于制作教具,任教后更是发挥特长。他将大饮料瓶子稍经改造制成火箭发射的演示装置,内装适量水,用给自行车打气的气筒向瓶内充入“高压”空气,迫使水由瓶口急速喷出,“火箭”能升到25米以上的“高空”;特别是,他还增减装入的水量,说明“推重比”对上升高度的影响。这套演示,在南京举行的教具、教法全国性学术交流会上深受好评:极易制作,全不花钱,反映物理规律极形象、极贴切;特别是绝对安全,不可能引起火灾,不可能砸伤人,比燃烧的火箭演示好得多。前不久还有学生在评教时说:“胡老师的‘可乐瓶葫芦丝’太美妙了,它反映了物理原理,又体现了音律,那么好听,令人神往。”
所有这一切,引人入胜,把学生带进物理科学的殿堂,而且身教垂范,引导学生思考宣示科学原理的优秀教法。
难怪江西省科技馆不放过他。现在,馆内陈列着胡银泉制作(或指导制作)的许多展品。
七、回顾往昔“中正大学”建系之初
本校前身为“国立中正大学”。据《中正大学校刊》第5卷有关各期刊载,其物理系始建于1946年秋,当年54人报考,录取20人,入学的却只有17人。创办时全系教师只有副教授、讲师、助教各1人。
解放后物理系高年级学生必修的四大理论课(理论力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那时只学过《理论力学》。现在看来很简单的重力加速度和惠斯登电桥实验,当年还是能做。现在相当普通的测量低电阻的凯尔文电桥实验,中正大学却做不了,也只有少数历史悠久的名校才开得出来。老前辈李毓昌教授(“中正大学”物理系首届学生,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退休)生动描述:印象最深的仪器是“冲击电流计”,全系只一台,每次都由系主任彭旭虎先生亲自抱来,严肃地详细交代许多注意事项之后,才可以接线操作,做完实验又经彭先生亲自检查之后亲自抱走。而这台仪器,还不是解放后许多学校都有的比较精密的“墙式”电流计,只是现在相当普通的“光点反射式”电流计。
旧中国,政府太腐败了,科技水平太低了,中正大学的“地位”虽然不低,水平却不过如此!真要学得高深一些,只好去其他名校或出国留学。
事情的另一面却是:我们的前辈,当年的“正大”师生,虽然客观条件差,多数人的教与学的积极严谨却不差。一台“宝贝”仪器,系主任亲自指导学生学会使用,亲自维护它的安全。学生呢,除了认真学习专业,还要抵制反动政治的干扰、迫害,不得不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来推动社会进步!
八、上世纪80年代初,重建物质基础,水平明显提高
解放后,中正大学改名为南昌大学(与现在的由原江西大学、江西工业大学合并而成的南昌大学无关)。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昌大学的物理系(本科)调出至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处。留下的系科组成江西师范学院,其中物理系降格为物理科(大专);1956年,再次恢复升格为物理系(本科)。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教学水平、物质基础都有较大提高。实验方面,虽然还开不出完整的“高物”(即后来的“近代物理实验”),却能结合江西是铀矿主产区的特点,开展了不少放射物理的理论、实验教学及相关研究。
可惜,“文革”时期往返搬迁,仪器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学校迁回后,经老师们的努力修复、整理,普通物理实验及时全面开出,这是很不容易的。
那时,近代物理实验的物质基础却几乎等于零。于是,一方面,修复一些光学仪器(气体折射率、油滴仪、分光镜)以及X射线衍射仪;另一方面,低价购入一批国防科研单位淘汰的处理品,起死回生地修复了全套3厘米微波信号源和波导测量线(从完全无法使用修复至正常使用10多年),等等。终于如期于1980年秋为77级(“文革”后首届本科生)开出符合国家大纲要求的近代物理实验。
1982年初,江西省财政陆续拨专款近30万元,用于更新补充物理实验设备(以近代物理所需为重点)。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国家专项投资。于是,普通物理实验有了气垫导轨,电子实验有了一些比较精密的仪表。特别是,近代物理实验有了相当好的2米光栅摄谱仪和1米光栅摄谱仪、棱镜摄谱仪,而不是只能用简易粗光栅或小棱镜在分光镜上粗糙地观察光谱;还有了穆斯堡尔谱仪和中等档次的微型计算机这些当时比较“前沿”的设备。
从这以后,可以说,各项实验都有相当扎实的物质基础了,教学水平明显提高,而且,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开展的各项科研工作也有了可喜的进展。
九、上世纪80年代后期,获得世界银行贷款,进展更快
为了弥补教育资金的不足,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引进了世界银行贷款。我们系从1983年初开始,就着手各方面的调查研究,努力争取获得这种贷款。
1986年初,国家正式对地方高校给予世界银行贷款(全国总数1亿美元)时,我校列入获得贷款的名单。这时,物理系的各项工作都处于有充分准备的状态。申报项目顺利通过了各级审查。在完全不影响正常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情况下,选派得力人员参加国家组织的1986年夏的物理类仪器评标。有一个重点项目,由美国引进,当时为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激光拉曼谱仪,1986年10月与中标的美国厂商进行谈判、签约,主持者即为我校物理系派出的教师。同时,还有条不紊地安排了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准备接收、安装仪器设备。
这些工作,学校设备处的组织管理十分出色,我们系也得到了化学系、计算机系的大力支持。我们交出的“答卷”,各方面也十分满意:为物理类仪器自始至终进行的各项工作,无任何差错,无大小事故!
这一次,我校获得世界银行贷款(由国家偿还)200万美元(当时汇率100美元=522.19元人民币),另由省财政拨给与此等额的人民币配套资金。世界银行的美元贷款用于购买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和人员的国外培训,配套资金的人民币用于购买配套辅助设备、保证安装运行的条件、房屋基建以及人员的国内培训等。全部资金分三标使用,一标可使用总数的2/3,此后用于填平补齐。物理系用于购买主要设备的世行贷款共约30万美元。学校所得的配套资金大部分用于基建,原已按此计划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实验中心楼,基本建成后又得到邵逸夫捐款,即将此楼正式命名为“逸夫楼”。
得到这笔贷款的时候,各方面要求我系“上水平”的呼声很高,也得到了北京大学虞福春、吴思诚等教授的鼓励、支持,特别是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方俊鑫教授的具体指导。前几年的穆斯堡尔谱仪,这次的激光拉曼谱仪,都是方老亲自建议、我校上下各级认真论证后决策购入的重要仪器。
物理系用这批贷款购入的先进仪器还有:物理类:8192道多道分析仪及其配套的先进计算机、锁相放大器、微型制冷器、液氮设备等,电子类:网络分析仪、频谱分析仪、矢量示波器、精密数字电压表等。
十、各项管理工作和规章制度的建设
正确的管理是各项工作高效顺利进行的保证,正确的管理必须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
上世纪80年代初,老一辈的系领导在抓紧组织建设、人员配备以及提高人员素质(包括调入新人和派人外出进修)的同时,也花大力气抓规章制度建设。特别是冯郁教授(原为副系主任,后来为系主任)做了很多扎实的具体工作。
关于仪器设备、实验教学的规章制度主要有:
《物理系仪器设备订购管理办法暂行规定》,1983年5月印发实行;
《关于实验室工作的若干规定》以及《实验工作人员职责》,两项都是1984年2月印发讨论稿,经各教研室讨论、系领导研究修改后,1985年10月开始试行(见本文附件二)。
前一项是“管物”的,有了它,就有了易于操作的仪器设备申购、购买、验收、使用、报损的正常处理办法,也有了责任事故的明确处理办法。过去,有些特殊设备(如照相机)常被一些人借出私用。小损坏,修理费由公家出;大损坏,修不好,也就糊里糊涂报废。按规定严肃处理过一次损坏事故后,经手借出的管理者和借来使用者,彼此都慎重得多了,避免了不少责任事故。
后两项是“管人”的。现在看仍然是合理、高水平的。明确了教师、实验员的职责,实质上还明确了他们的努力方向。提倡合理的教学模式、工作模式,又不限制“百花齐放”。特别是反映了一切工作人员都应该对学生高度负责、对提高教学质量高度负责这样的准则。也应该认为,这两项职责要求是严格的、高标准的。当时,许多主力教师和实验员身体力行,模范执行这些职责要求;或者说,这些职责标准本来就是这些主力教师和实验员的优秀工作模式、高贵思想品德在制度文件上的集中反映。
完善了账目,是管理工作值得称道的重要成果之一。另一方面,就是大家都积极修理仪器,这也是“为人民服务”、“为国家节约资金”这些优秀精神的体现。
我1978年10月到校以后,只在1982年下半年,按省教育厅指示精神,由校设备处统一组织,物理系处理了一大批“文革”遗物及多年旧货。那些东西塞满了老物理楼三楼西北的一间大教室。处理时,由各中小学持介绍信免费取走使用,剩下真正的废物甚少。再就是,由我们的教师、实验员在校门外摆摊,面向市民卖掉了1000多只旧电子管,可以配套装5灯收音机。这次大规模处理所用时间不到一星期,我们不少人当时还倍感心疼,但也确实甩了沉重的包袱。
1982年末建立的新账,无论新购或六七十年代的留用物品,都能做到账物相符,我(当时任系实验室主任)组织过若干次“突击抽查”,事先不通知,无准备,到时全体实验员共同参加,邀请校设备处、系领导监督,从未发现差错。特别是邓剑青、申世华、尹小松管理的账物,数量多、品种杂,账上所列,无论巨细,只要提出询问,他们都能立即走向库存位置准确出示实物。
修理仪器,几乎成了实验教师的常规工作,郭国材、刘庆光等老师除了上课外,经常在电子实验室修理仪器。可惜,除了邓剑青等少数实验员之外,多数实验员因技术专业能力较低,都不能承担较复杂的修理工作。
1987年下半年到货的氩离子激光器(美国名牌产品,是拉曼光谱仪的配套设备),使用2年后,专用电源无法启动。王建模老师很快查出,是其中一个插件损坏。外商“服务态度很好”,愿在10天之内将新的插件寄到南昌,但因已过保修期,需付费2000美元,寄费另计(整机才20664美元),款到付货。于是,王建模老师进一步详细检查,花200元人民币在国内买了一个大功率可控硅整流器换上;我帮着重绕了一个脉冲变压器,没花钱。不到一星期,修好了!此后无故障一直运行到我退休(1994年8月)。由此,我们也充分体会了美商“优质售后服务”的特点!
1987年末,拉曼光谱仪到货后,双理楼尚未建成,又不宜安装在老物理楼。化学系(尤其是王甡教授)大力支持,在化学新楼腾出一间房子,于1988年1月顺利安装这套仪器。1989年初即应迁入双理楼。这套仪器初始安装费1000美元;这回搬迁则要收2000美元(因还需拆卸),还要另加2名技术人员由美国至南昌的往返飞机票及在华的住宿费用,总数需6000多美元。经过我们几个人半个月的精心准备,详细观察、记录了仪器内部光路细节,在雪后初晴的一个上午,天赐无尘低湿良机,花了2小时,迁移安装完毕,再花了不到一星期,将内部有变化的光路全部细调复原,一分钱没花。也是无故障高效运行到我退休。
这样的修理和搬迁,在美商代表处工作的中国技术人员都对我们给予高度评价,并且介绍给中国其他用户,帮助他们做好相关设备的维护工作,节省外汇。上海大学、山东师大、中山大学、南京师大、福建师大都曾派专人前来专题咨询或专题进修。
可以说,那个年代,凡是称得上仪器的设备,几乎每件都要连续正常使用10年以上。这既是因为当年仪器工业产品耐用可靠,也是因为教师、实验员认真管理维护,师生责任心都强,使用都细心。
当然,制度再好,还要靠人来推动执行。而且,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先进与落后的矛盾、正确与谬误的冲突始终存在。
那时候,的确还有不少犯规的事,不说别的,讲义的差错就一直没有完全消灭;也有犯规的人,而且受到各方面的制约,长期未能公正处理。
但是,总体来说,上述规章制度,在那十几年还是发挥了明显的积极作用,各项工作都有明显进步。而且,那些规定,对现在和今后仍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十一、联系实际,服务社会
过去的事情,熊祥玉老师已在《加强实验教学——对物理系教学改革的点滴回顾》(发表于《一枝一叶总关情——江西师范大学史迹寻踪①》,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有生动感人的描述。熊老师的文中写道:那时,1958—1965年以及后来的72~76级学生,加强课堂演示实验,走向工厂农村,向工人农民学习,也为工人农民服务,深受工农欢迎;教学也得益匪浅,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我1978年10月到校后,常听同志们说过去的三机一泵(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和发电机,以及抽水机~泵)、太阳能利用、沼气利用,帮助农民改进技术、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甚至还搞过“土火箭”,实施人工增雨,有效抗旱。
总之,那个年代,他们把理论带进了工厂,把科技送到了农村,让实践回到了课堂,和人民大众保持着血肉联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经常看见我们系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志愿者服务、献爱心活动,利用课余时间为校内师生和家属修理各种电器(绝大多数无偿,极少数有偿服务),深受欢迎。这是我们的师生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大众服务的群众性活动之一。
遇到学校的特殊问题,我们的老师也勇于承担任务,协助解决问题。东区教工宿舍区,建了一个水泵房,汲取地下水供教学和生活使用,不料买到的电动机却是个“废物”,无法运行。当然可以退回、索赔,却会使工期大为推迟。彭锦屏老师闻讯上前观察检测,以其扎实的功底和精湛的技术,很快判定是制造厂极不负责,将电机有关线路严重接错!彭老师纠正错误后,电机正常运行,保证了泵房的顺利施工和建成后的顺利运行。
我们还利用知识和设备的优势,开展应用研究,为社会服务,其中成效显著的有利用拉曼光谱鉴定公安(法律)物证。从1988年初到我退休,多次为省市公安部门、省市法院成功鉴定物证,为一些重大疑难案件的破案定案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这方面,王建模老师等人作了重要贡献。
周中权老师坚持编印《中学物理报》十几年,为我省中学物理教学作出贡献。
上世纪80年代初,系里派得力教员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亚洲太平洋地区大学物理实验国际学术交流会、全国法定计量单位讨论研究与宣传贯彻会议。又利用这些优势,由我系为省计量局办“计量培训班”,宣传贯彻国际SI单位及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并与江西省物理学会联合主办全国性《实验误差理论》讲习班(北京大学林抒、龚镇雄主讲,本省52单位、外省23单位派人前来听讲);又与九江师专联合主办全国第四届师专物理实验及光学学术讨论会,有北京、天津、武汉、大庆、海南等各地代表138人参加,发表论文68篇。
十二、成果、数字、精神、影响
上世纪80年代,物理系有分量的科研成果几乎全是纯理论方面的。李湘如、冯郁、黄长春、邵金山等作了不少贡献。郁明康、李孝申、邓辉舫、刘正东等在中国的《物理学报》、美国的《Physical Review》(物理评论)这些最高权威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是后起之秀的佼佼者。
林长溪等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激光信息存储”研究课题,黄华惠等的“薄膜上多层指纹的有效分离”技术,是实验方面的成果。
随着设备的改善,才又有了快离子导体、声致发光、碳60、超晶格等前沿课题的理论与实验技术相结合的成果。这些成果,几乎都在国际学术会上宣读,并在其权威文集中发表,有的同时获得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或省教委的奖项。其中,拉曼光谱的各项研究成果被“拉曼谱国际会议(ICORS)”第14届(1994年)、第15届(1996年)、第16届(1998年)、第17届(2000年)连续采用,发表于John Wiley & Sons出版的论文专集。
从以下数字和情况,可以反映物理系设备充实、水平提高的过程:
1983年4月23日统计,全系仪器类固定资产63.66万元,全系公用房屋(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办公室、库房)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国家教育部委托北京大学等单位于1980年测算,完全开出符合《近代物理实验大纲》最低实验的仪器设备,需近30万元。可见,这时物理系设备已能满足近代物理等各项实验的基本要求。
1988年12月3日统计,物理系仪器类固定资产989台(件)(含科研专用设备),总值986044.57元。另有世行配套仪器45368.60元;而且,至1988年9月6日,用世行贷款购买的物理类仪器,已到校安装运行的6套,共165655.42美元。但是,其中有约20万元设备已转给教育传播系,物理系账上尚未扣除。这时,物理系已由老物理楼迁入双理楼,全系公用房屋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
2000年,“物理系”扩大升格,改名为“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简称“理电学院”。2007年6月统计,理电学院设备共2446台(件),总值12084 382.82元。此后还用日元贷款2021万日元(相当于141.5万元人民币)购入一批设备。从2003年至2005年下半年,由青山湖校区双理楼陆续迁至瑶湖校区先骕楼,理电学院公用房屋建筑面积达12000平方米。
理电学院的图书资料规模也是令人称道的。现有馆藏中外图书共9.8万册,国内出版的中英文专业期刊30多种。这些期刊,涵盖了物理、电子、信息类主要学术期刊的绝大部分。这些期刊,或从1940年建校起,或从该刊创刊起,一直收存到现期。国外出版的主要英文学术期刊,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前,几乎都有收订;可惜,加入世贸之后,则因无力支付过高的订费而被迫全部停订,这当然造成了此后好几年的困境。总算好,按省领导统一部署,将以我校为试点,创办“江西省高校数字图书馆”,这项工作,不久前已经启动,建成之后,许多困境当可改观。
我们的工作,一直得到江西省物理学会的指导和支持,学会“挂靠”在我校物理系,理事长是我们的系主任熊启藩教授,这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天然良机。学会分管实验工作的程齐贤副理事长(江西工业大学)更是亲自考察,当面指导,和我们常来常往。正是由于我系实验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良好影响,学会自1982年4月成立“实验学组”以来,直至我1994年8月退休,一直由我校物理系教师连任组长。
1983年五六月间,江西省物理学会组织对南昌地区9所本科院校(不包括军事院校)的物理实验课进行调查。九校为:江西大学、江西师范学院、江西教育学院、江西工学院、南昌航空学院、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一致公认: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管理情况,都是江西师院物理系最好。
正是由于我们工作的良好影响,1987年8月,国家教委理科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研究并且最后修改审定新的《普通物理实验教学大纲》《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大纲》时,除了编委之外,特邀2名非编委列席,全程参与讨论研究,只是没有审定表决权。其中之一为杭州大学教师,另一位就是我系教师。我们按编委会要求写的情况汇报和意见建议,受到编委领导和全体与会人员的重视与好评(见本文附件一)。
1988年上半年,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朱开轩同志,在我校李树源校长、舒邦华副校长陪同下,专门视察了近代物理实验室,细致询问了许多情况。朱开轩副主任十分高兴,认为我们是“地方院校中教学水平非常先进的单位”;还对校长、副校长说:“要好好支持他们的工作,让他们保持先进,做得更好!”
1990年,江西省教委对全省师范院校物理实验课和实验管理进行评估,本系总分全省第一,被授予集体一等奖。
1991年10月,王建模老师,因在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中成绩优异,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教育委员会1991年10月7日发给奖状,予以奖励。
2002年,在理电学院建立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从事激光技术、激光器件、现代光电测量、光电子器件、新型光通信产品的研制开发。实验室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拥有准分子激光器、光谱分析仪、脉冲激光沉积系统、光纤融接机、光波导系列实验装置、能并行计算的微机系统等。实验室主要设置:激光技术与器件研究室、导波光学实验室、现代光电技术研究室、图像处理研究室、分子模拟研究室。各研究室之间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实验室还组织专职和客座研究人员开展科研和其他学术活动。
物理系1986年获得“理论物理”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得“光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理电学院2006年获得“凝聚态物理”硕士学位授予权。我校是江西省首个获得这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的单位。2006年我们还获得了“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又获得了“光学工程”工程硕士授予权。我校光学学科也是江西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建设的学科。
这些硕士点和重点实验室的带头人已是20多人的学术队伍,都是国内外有影响的学者。他们是:雷敏生、马善钧、罗开基,陶向阳、叶志清、聂义友,曾朝阳、嵇英华、乐建新,以及欧阳楚英、袁彩雷、骆兴芳、王资生、桑明煌、张祖兴、胡利云、许英、刘桂强、徐波等。他们不少人曾经或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科研项目。他们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总数,当然不再是十几篇、几十篇,而是数量很多、水平很高,其中被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收录的论文就有几百篇。2003年,“光束匀滑化和整形新方法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获得了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我退休前的物理系,由1978年至1994年,在校本科生总数由200人逐渐增至约300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由3人增至10余人。现在的理电学院则发展为在校本科生共1300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80多人。全体在职教职工人数,1983年8月为88人,现在却只有85人,由此也可见工作效率提高之一斑。
十三、展望未来
1994年我退休后,物理系发展为理电学院,规模扩大了,规格提高了,人员更强了,设备增多了。这些,我在前面介绍了一部分。我退休前16年亲历的事写得比较具体,退休后16年的情况却写不细了;理论教学和理论研究成果也写得很少。
现在在位的各位,不少人我还熟悉,更多人却是我完全不认识的。正像我们校区“青蓝湖”的名称一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以上写到的许多名字,好几位已经作古,他们的教诲,我始终铭记于心。不少人已离开物理系在我校其他部门作出贡献,更有不少人离开我校在其他地区(或国外、境外)、其他单位施展才华。
我们这一代人,的确做了不少事情,然而并不是做得全都正确。我个人出错的情况就更多,想到这些,非常惭愧。然而,我们的确遵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导,做一切工作都首先想到要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历史负责,对科学和知识的发展负责!我们鄙视垃圾文化!我们努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先进科技文化,为推动社会主义的前进和物理科学的发展尽自己一份力量!我也是这支宏伟大军的一员。想到这些,又感到非常自豪、非常欣慰!
毋庸讳言,这二三十年,也的确受到了“一切向钱看”、“一切为个人名利服务”、“不择手段追求利润最大化”等等的强烈侵蚀,工作浮躁、学生厌学的不良风气明显滋长。某些人做的某些事,的确是违背人民利益的!
我退休前16年亲历的发展过程和退休后16年亲闻的实际情况,充分说明:道路的确是曲折的!前途的确是光明的!来日方长,不作杞人忧天倾!我坚信,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
附件一:
对近代物理实验大纲的建议
——江西师范大学物理系近代物理实验教研室1987年8月
一、对1980年大纲的小结
1.对于师范院校本科,这是最高层次的实验课,大纲对于稳定教学秩序,对于明确这门课的目的、要求及其地位,都起了良好作用。
2.实验选题比较丰富广泛,也有一定深度,对这门课的学术内容起了良好的规范作用。
3.以大纲为指导,逐步添购了仪器,扩充了人员,增设了题目(我校由1979年筹备时的12个题扩充为现在的19个题),某些比较薄弱的题目也增添了内容。
4.没有明确首选题目,对已设题目的具体要求,有的也不够明确。教学实践中达到的实际水平可以有很大差别。
5.由于社会影响,轻视实验的错误倾向时有发生,有时甚至非常严重,1980年大纲对于这种错误倾向,没有也不可能起到有效的抵制作用。
二、对今后大纲的建议
1.明确规定为考试课。开设时间仍可安排在第六、第七2个学期,总学时也仍可为96学时,每个实验题目所占的课内学时也仍以6学时为宜。
2.实验选题仍可按单元分类列出,可以广泛些,但是希望列出首选题目,而且应该对每题都规定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
3.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要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如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验素养、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的能力等。不妨推荐几种考核学生成绩的参考办法。
4.要明确提出:尽量做到一人一组单独做实验,力争逐步开放实验室,必须安排一定数量的设计性实验(如每学期或一学年一个)。
5.要有课程优劣的评估参考办法,提出对各方面(各级领导、任课教员、实验技术人员、学生)的要求。
三、对实验选题的建议
(原子物理、核物理、激光及其他光学、真空、X射线、磁共振及其他磁学、低温、微波和半导体及其他电子技术、声学、微计算机应用,共10类43题,其中优先选题16项。具体选题略。)
四、关于大纲实施的建议
1.各校选题,最好适当兼顾各类实验的平衡,不宜对某一类实验完全缺项。各校开设的题目,也可分为必做、选做。学生选题必须保证各类实验都不缺项。教研室还可以在适当时间安排一次参观,让每个学生对自己没有选到的题目有所接触、有所了解。参观时教员要进行必要的介绍,允许学生适当动手,参观后要写书面的参观报告。
2.各校应该注意每年都适当新开一些题目(可以在大纲之内,也可以在大纲之外选题)。这不但可以反映各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社会技术的进步、学科内容的发展,而且这样做也有利于将自然折旧的仪器逐步替换淘汰。
3.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都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讲义、仪器说明等有关资料,让他们独立完成实验的准备工作;要让学生进行认真的误差分析,自我判断实验结果的优劣。在指导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操作情况,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给以合理的提示和帮助,引导他们自己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4.要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考核,也就是要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记载和考核他们的实验操作情况,对每一份实验报告认真批改和评分;在每次实验都有详细考核的基础上,对学期成绩或学年成绩给以总评。给以总评时,还可以有某些限制性的规定,例如,曾在某些方面有创见或优异表现的,应给以高分;某些重要的基础实验技术技能太差的(即使是其他实验课程的内容),应该不及格;等等。如果需要和可能,还可以在期末对部分或全体学生进行测验。
5.每一年或两年进行一次课程评估。评估内容可以有:
实验个数、门类是否齐全,每年新开实验的个数(更新率),每个实验是否达到或超过最低要求;
经费支持及投资使用情况,教员、实验员、工人的数量和比例以及他们的职称、素质情况,实验室管理水平;
学生成绩、学生和其他课程的教员对本课的反映,学生毕业后的信息反馈;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情况。
课程评估可以由教研室组织,也可以由系、学校或上级领导部门组织,也可以几所兄弟学校联合组织。
6.这门课,在师范院校本科,是最高层次的实验课,专业性强,牵涉面广,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之处。应该有一定数量职级较高的、得力的教员和实验技术人员作为骨干,成为一个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多层次的教学科研集体。可以采取近代物理实验教员和其他教研室、实验室的成员互相兼职的办法克服专业门类齐全与工作量之间的矛盾。而且,只要能从事本课某一门类或几门类实验题目的教学工作,就不能认为这个教员没有担任一门完整课程的教学工作。
附件二:
(以下“甲”、“乙”两件,均于1984年2月印发讨论稿,1985年6月17日修订;1985年10月17日发给每一教师、实验员,开始试行。以下为摘录。)
甲:关于实验室工作的若干规定
第一章 实验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职责
1.一律实行“坐班”制。
2.按系实验室的安排,从事一定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担任或兼任保管工作或采购工作。助理工程师及职称更高的技术人员可独立承担或共同(与其他技术人员或教师)承担科技工作;在教学需要时,经系行政和教研室安排,也可以兼任实验教学或其他教学工作。
3.对分管的仪器进行检验、维修,对分管的实验项目搞好规划建设、采购、更新计划,完成器材和技术方面的准备工作,保证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按计划正常进行。
4.努力研究业务,提高技术水平,在仪器的研究、自制、革新、改进等方面作贡献,积极改进实验方法,积极提出改进实验教学的建议。
第二章 保管员职责(略)
第三章 实验室规则
(公共的要求)(1.2.3.三项,略)
(对学生的要求)
4.听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按规程启动、使用、关闭仪器,禁止在不会、不懂的情况下,盲目操作。对违章操作造成的损失要追究责任(处分和赔偿)。
5.未经指导教师许可,不玩弄和动用与指定实验无关的任何物品,实验完毕应经教师清点检查仪器并且做完整理、卫生工作后才能离开。
(对实验教师的要求)
6.既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又要防止违章损坏。
7.学生实验结束时,应认真清点检查仪器。遇有损坏、丢失,应当场查清责任,登记、转报实验室处理。凡当场不查清,事后又查不清者,即首先追究教师的责任。
第四章 采购(略)
第五章 仪器和物品的保管(略)
第六章 奖罚(略)
乙:实验工作人员职责
第一章 实验准备工作
1.对于新排(新设计)的实验,教师应在学习教学大纲、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考虑设计方案,决定如何选用仪器、编写讲义或选定适当教材,安装调试仪器并掌握其故障排除方法。测量每套仪器的标准数据,写出书面的《实验课指导通则》《实验报告的批改要点》《实验成绩的评分标准》。
2.对于接任其他人已排出的实验项目者,要认真验收成套仪器、讲义及其他有关资料,掌握仪器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方法,亲自测量每套仪器的标准数据,了解原来的“指导通则”、“批改要点”以及“评分标准”。在这基础上,写出自己的备课报告,接受第一主讲教师(或原设计者,或教研组长)之考核,接受考核时也可以对此实验之原设计及有关教学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等提出质询或异议。
3.每次印刷(不论有无修改)实验讲义及有关资料,都要由实验教师本人(或由教研组另行指定专人)认真进行专业校对,确保其正确性。
4.每次上课前,应使仪器处于预定状态(这种状态不是任意的,而是按教学需要有所考虑的),应备齐一切辅助用品及有关资料。这些准备工作可以由教师亲自完成,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实验员或实验工人完成。
第二章 实验课的进行
1.实验教师应保证准时上课。按预定计划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导与检查或详或略,都要服从教学需要,还要因人(学生情况)而异。对于几人一组的情况,要有意识地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练习的机会。
2.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特别是他们的关键操作和关键数据,作为这次实验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而且便于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
3.学生实验结束时,教师应对仪器的完好情况进行检查、清点,审查学生的原始记录,一切认可后,教师应在学生的原始记录上签名,同时要求学生做完整理、卫生工作,此后方可允许学生离开实验室。
4.检查预习情况不合格的学生或操作过程中发现不合格的学生,可以令其补做实验,全部或部分重做实验。由于原来不合格而补做、重做实验,一般安排在正常的实验循环结束后的一周内。
5.事故的处理:出现仪器等方面的事故时,教师应及时查清责任并详细登记。凡因教师事先交代不清致使学生错误操作而出现事故,或者,虽然教师认为出现事故是学生的责任,但并未当场查清事后又无法查清者,均按任课教师的责任事故处理。丢失物品的管理办法与此相同。对这些责任事故及丢失情况的处理,按校、系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章 批改实验报告和平时成绩的评定办法
1.不论一人一组或几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必须单独写实验报告,于实验结束后若干天内(由任课教师规定)交给教师。教师对每一份报告都必须详细批改,按“评分标准”对本次实验的综合成绩(包括预习情况特别是操作情况)给以评分。
2.改好了的报告,应在学生下次来上实验课时发回。可以对共同存在的优缺点进行简短的讲评。不合格的报告可令学生全部或部分重写,重写的报告应在教师指定的时间递交。
第四章 考试、考查及学期成绩的评定
按各门实验课情况的不同,可以在期末或其他适当的时间对全体或部分学生组织一次专门测验。由专门测验的成绩及平时每次实验成绩综合评定学生全学期的成绩;也可以不举行专门测验,单纯由平时实验成绩综合评定学生实验课成绩。
对学期成绩为“优”(或高于90分)、“不及格”(或低于60分)的评定,应特别慎重。
第五章 其他任务
修理仪器,向负责同志反映教学情况和学生成绩,设计新实验,对优秀学生给予重点培养,对成绩不好的学生给予关怀和帮助,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等。
第六章 第一主讲教师
如果一门实验课不止一名主讲教师,则由教研室(组)考虑并报系批准,指定一名主讲教师为第一主讲教师。(以下略)
第七章 奖惩(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