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院和师大初期对教学计划的两次重大修订
欧阳侃
1953年10月,原南昌大学校名取消,改为江西师范学院。师院成立后,教学计划是遵照苏联模式制订的部颁教学计划执行的。那时的部颁教学计划是法令性文件,至1956年才改为指导性文件。此后教学计划有两次重大修订,第一次具有纠偏意义,第二次具有改革意义。本文除说明当时历史背景外,主要摘录修订总结的原文,其用意,一是可以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客观情况,二是可以看出当时的认识水平及其局限性。
一
第一次是在1958年教育大革命后,根据1959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日制学校的教学、劳动和生活安排的规定》而进行的修订。各系修订之后,我起草了一个总结性报告,经当时教务处处长孔源同志修改审定后,以教务处名义在学报《科学与教学》1959年第5期上发表。
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贯彻党的教育工作方针而开展的一次政治运动。这是在中苏关系破裂后,高等教育走自己道路的探索,但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出现了不少偏差。当时在江西师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不适当地批判所谓“资产阶级教学体系”,违背了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②不适当地搞大批判,批“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批“白专道路”,严重地挫伤了部分教师和刻苦学习学生的积极性;③政治运动过多,劳动代替教学,教学秩序混乱;④教育学科和教育实习大大削弱。当时也有成功的经验,如教学、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三结合就是那个时候提出来的,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自学讨论方面也有一些好的做法。
1959年教学计划的修订就是为纠正教育大革命出现的偏差而进行的,当时写的报告认为,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原文摘录):
(一)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制订教学计划的起点,也是终点。教学计划的各个部分都必须从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出发,同时又为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服务。1953年9月,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规定,“高等师范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中等学校师资”。1958年教育革命运动中,全校师生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大搞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的面貌。但同时也使有些人模糊了对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认识,如在有的教学计划中将培养目标规定为“亦工、亦农、亦兵,又红又专的某科教师”;有的规定为“能上能下,能文能武,既能当中学教师、又能当工人、农民的多面手”。这就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似乎高等师范学校的任务不限于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同时要培养工人、农民、士兵。所以产生这种认识,首先是没有正确理解党的教育方针与培养目标的辩证统一关系。“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对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的基本要求,但各级各类学校由于在国家建设中所担负的具体任务不同,也必须有特殊的要求。我们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时,必须根据学校性质、任务不同而有所区别。其次,生产劳动纳入教学计划是为了改造思想,树立普通劳动者的态度,使知识分子劳动化,同时使理论与实际更好地联系起来。因此,这次修订教学计划仍明确规定我院培养目标是中等学校师资,各系则是培养某类学科的中等学校教师。
根据我院特点,我们还提出各系毕业生应达到的规格,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在政治思想方面,二是在业务方面,三是在生产劳动方面,四是在军事体育方面。
(二)比较妥善地安排了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
我院是全日制高等师范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中心,把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唯一正确途径。实践证明,三者结合得好,可以起到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结合不好,也难免不互相牵制,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必须根据学校性质和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特点,以教学为中心,对教学、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作出妥善安排。
根据院党委、院务委员会“关于教学、生产劳动和生活安排的暂行规定”,全年假期6周,其中寒假1周,暑假5周。每一学年46周,第一学期22周,包括开学准备0.5周,学习和劳动20周,温课及考试1.5周;第二学期24周,包括学习和劳动21周,温课及考试2周,政治鉴定1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5系每学年劳动9周,学习32周;中语、历史2系每学年劳动12周,学习29周。外语、艺术2系专科每学年劳动7周,学习34周。劳动形式采取校内劳动、下乡下厂和社会公益劳动三种。各系根据专业性质不同可有所区别。理科以校内劳动为主,文科以下乡下厂为主。学习周数比教育革命前有所减少,理科四年减少12周,文科四年减少30周。但周学时适当增加,理科低年级每周最高28学时,文科低年级每周最高26学时,高年级逐渐减少。因此,总的教学时数仍接近甚至超过教育革命前的总时数。
关于科学研究,在教学计划中也作了适当安排,规定一、二年级学生不分配具体任务,以保证学好基础理论知识,但可适当组织学生参加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和少量技术性工作。三、四年级学生由于已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可以结合学年论文参加比较系统、理论性较强的研究工作,并列入教学计划,规定三年级每周最多不超过4小时,四年级每周最多不超过8小时。
(三)比较正确地处理了政治与业务的关系
政治与业务的关系,也即是红与专的关系,二者政治是主导的,政治要指导业务。在教学计划中,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的关系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根据院党委规定,政治课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和经常的时事政策教育相结合。各系学生均必须学好4门政治理论课,即“社会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时事政策”。其中“社会主义”课程包括毛泽东同志著作。前三门课要求在4年内系统学完,至于“中国革命史”暂缓开设。“时事政策”每学年都有,包括听报告、讨论在内,每周平均2小时。以上4门政治课共计500小时多一些,约占各系教学总时数的15%~20%,比教育革命前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政治课时数比例提高了6%~9%。二是加强各科教学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有意识地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四)比较正确地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其目的在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有用而可靠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离开学校的性质和任务,不能狭隘地理解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高等师范学校所设课程大都属于基础科学性质,基础科学对于联系生产实际往往不是直接生效的,但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比较深厚的基础科学知识,也不可能更好地联系生产实际。教育革命运动中,数学系增设了与生产联系较直接的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而砍掉了“初等数学”。当时认为学生掌握高等数学就可以解决初等数学问题,经过中学调查和反复辩论,明确高等数学固然建立在初等数学基础上,同时学了高等数学,有助于对初等数学的深入掌握,但是二者无论从体系和内容上来说,都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该传授的是初等数学,而非高等数学,因此,初等数学仍必须开设,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巩固提高,掌握熟练技巧,以胜任中学教学,至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则改为选修。
2.理论来源于实践,但理论本身有它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必须考虑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和教学法则,以及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育革命运动中,物理系将普通物理与理论物理合并为力学、热力学分子物理、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五门课程,减少了一半课时。理由是:①理论物理偏重理论,普通物理与实际联系较紧密,二者合并可以使理论物理更好地联系实际;②合并以后,可以削减理论物理与普通物理重复部分,大大减少教学时数。经过这次反复研究,广泛征求中学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最后认为:①普通物理与理论物理系统不同,所使用的数学工具也不同。普通物理从物理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一般只用初等数学,而理论物理要依靠高等数学公式推导出结论,各种物理现象之间关系比较密切。同时,就课程之间联系来看,二者合并,数学知识也赶不上理论物理需要;②作为中学物理教师主要传授普通物理知识,合并以后,学生难免要以主要力量对付较深的理论物理,而使普通物理的学习受到削弱;③二者合并,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法则,学生学习困难较大;④为了牢固地掌握知识,必要的重负是不可避免的,否则学得快,忘得快,不易消化和巩固。当然不必要的重复应该删去。据此,物理系决定“普通物理”与“理论物理”课程仍分别开设。
3.在文科有个厚今薄古、古为今用问题。在教育革命运动中比较偏重于教学时数上考虑,古代及中世纪史和古典文学时数削减多了一些。这次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对古今比例在时数上作了比较合理安排,而在内容上注意体现古为今用原则。教学计划规定中文系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比为1.37∶1,历史系世界史古今比例为1∶2,中国史古今比例为1∶1.5。这些比例考虑了以下情况:①各门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上的意义和作用;②本课程特点及其必需时数。如世界近代史比中国近代史多一百年,因此前者比重较大;又如古典文学比现代文学难学,分量较多,因此前者比后者时数多。
(五)加强了教育学科和教育实习
教育学科(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和各科教学法)和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的特色,是培养中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革命运动中,由于对这点认识不足,同时教育学科本身也存在比较严重的缺点,因此曾把心理学和教育学合并为教育概论,各科教学法通过各科专业教学结合讲授,教育实习以大办学校代替,由此腾出教学时数给其他课程。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师范性,学生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训练。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对象不同,合并有实际困难,各科教学法仍有单独开设的必要,当然这些课程必须积极稳步地进行改革,力求做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密切结合我国实际,逐步建立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学科。教育实习与大办学校任务不同,对象不同。办学主要是业余学校,对象是成人教育,学生边学边教,类似兼课,不能达到教育实习的目的要求。因此,这次教学计划中对教育学科和教育实习作了比较合理的安排,规定心理学40~58学时,教育学85~100学时,各科教学法由于专业性质不同(如理科包括中学实验技术)定为67~96学时。教育实习在第七学期集中6周进行,并与经常的教育见习相结合。
毫无疑问,体现师范性并不限于教育学科和教育实习,在各科教学中密切联系中学实际,这个认识仍然是正确的,各科教学也必须向这个方向努力。
(六)比较正确地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向教师学习的过程,因此,要正确掌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性,必须先正确认识党领导下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在政治原则和科学真理面前是一律平等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给学生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必须虚心向教师学习,并且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的任务首先在于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因此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居于主导地位。教育革命运动刚结束的时候,有些人对新型师生关系认识模糊,贬低了教师的作用,似乎不需要教师讲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学讨论,可以到现场请从事实际工作的工人、农民和技术员讲课,甚至可以由学生代替教师讲课,等等。这些认识经过党的教育迅速得到澄清,明确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因此在教学计划中首先保证了有足够的课堂教学时数。
课堂教学是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是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必须有其他各种教学形式相配合,如实验、实习、习题课、课堂讨论、现场教学等等。这些形式有的是为了掌握实际技能,有的是为了丰富感性知识,有的是为了明确基本理论,但共同点都是为了加深和巩固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对这些教学形式也有适当规定。
在教学计划中还特别注意到学生自学时间的安排,使学生有消化和巩固的时间,一般低年级学生上课与自学比例为1∶1左右,高年级学生为1∶1.5左右。
二
第二次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经过拨乱反正,恢复统考后,1978年教育部发出高等师范各专业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1980年正式印发。因此这几年教学计划都是按照部颁教学计划执行的,有的系对课程设置和顺序作了些调整。1983年春,从上海交通大学开始,掀起了高校改革之风。改革从管理改革入手,然后深入到教学改革。这时我校曾派出三个组到上海、武汉、合肥等地高校取经。同年4月,省委确定我校为整党试点单位。经过整党,调整了我校领导班子,并于11月1日改名为江西师范大学。新的领导班子成立后,即着手探讨教学改革,修订教学计划。1985年5月,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我校根据中央精神,完成了修订教学计划工作。修订后,我起草了一个总结性报告上报校党委,报告经当时党委书记郑光荣同志和校长李树源同志审阅修改。现将原文摘录如下:
我们这次修订教学计划是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的指示,为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而修订的。因此,在修订中既肯定和继承了现行教学计划的长处,又揭露和纠正了现行教学计划的弊端,体现了改革的精神;其次,这次修订虽然没有教育部统一印发的教学计划作为参考,但也在全国高校教改形势推动下,尽可能吸收了兄弟院校修订教学计划的经验;第三,根据“坚定不移,慎重初战,务求必胜”的要求,对修订教学计划采取了积极而又慎重的态度,强调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不轻易搬用外校经验,也不在条件不具备时,勉强改变课程,压缩课时;第四,实行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学校作一些原则规定,允许各系在总的原则指导下和不违背全校统一规定情况下灵活安排,如有条件的系可以试行学分制,教育实习可以安排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科学研究时间可以集中也可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等等。
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与原教学计划比较有以下特点:
(一)适应新时代需要,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提高了对师资培养的要求
1.我校培养目标仍然是培养中等学校师资,这在提法上没有改变,但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的提法必须确切,不能模糊,不能同时又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其次,培养中等学校师资过去只狭隘地理解为培养普通中学师资,还应承担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资的任务。
2.在培养要求上,新教学计划充分反映了1980年胡耀邦同志提出的三条基本要求:一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能为人师表;二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三是要掌握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
3.在智育方面,新教学计划突出强调了要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根本性课题之一。
(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对原教学计划实行“三增三减”,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1.增加自学时间,减少授课时间。全校14个专业除计算机专业和电教专业因新建,没有原教学计划可资比较外,有9个专业减少了教学时数。最多的减少了25.3%,一般的减少了10%左右,有3个专业因原来课时不多,没有再减。各系课时减的比较多的是专业必修课,因为公共必修课只将“大学语文”改为选修,其他课程课时原则上未动。数学系的专业必修课由15门减至10门,专业必修课课时减少了35.6%。课时减少后,自学时间有了增加,文科低年级达到1∶1.5以上,理科低年级达到1∶1.3以上。
2.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全校公共选修课由1门增至19门,并允许优秀学生跨系、跨年级选修。各系普遍增加了专业选修课,降低必修课的比重。如中文系教学计划中开设了60门专业选修课,必修课学时数由占总学时的86.3%降到77.5%,计划内选修课学时数由占总学时的13.7%增加到22.5%。数学系教学计划中开出了48门选修课,必修课学时数由占总学时的86.4%降到76.1%,计划内选修课学时数由占总学时的13.6%增加到23.9%。
3.增加实践环节,减少理论教学。化学系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实验在1980年执行部发教学计划时就单独设课,已取得明显成效。数学系在教学计划中规定了讲授与实验、习题课的比例。历史系将“社会调查”纳入教学计划,音乐系开设了“艺术实践”课,美术系增加了“创作练习”课。
(三)体现师范特点,组织教育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1.新教学计划规定,通过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基本技能训练。现在先提出五项,即普通话、“三字”(毛笔、钢笔、粉笔)、识简谱、球类裁判和英语简单会话。以后再进行调整和补充,并决定每年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记入学籍档案,成绩优秀的给予奖励,以资鼓励。
2.增加了教育见习时间。规定教育学不少于2次,各科教学法不少于3次。这可以使教育学科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是教育实习的重要准备。
(四)改革考试制度,以考核学生能力为主,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1.新教学计划规定每门课程都要进行考试,平时考查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学年和学期考试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提倡课堂开卷笔试或口试,要努力克服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等不良现象。
2.系统复习与考前准备相结合,使考核寓于教学之中。新教学计划规定每门课程都有2~3天复习时间。这个时间不是用来记忆背诵,而是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线索,学会综合理解和应用。
3.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富于创新精神。对试题解法正确但不同于标准解法,而有独到见解的,及对实验设计有创造性的均从优给分;对死记硬背、照搬照抄教师讲稿或按课本内容作答的,最高给“良好”成绩。
(五)实行因材施教,进行学分制试点,争取培养更多的拔尖人才
1.从85级起先在中文、数学两系进行学分制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扩大。
2.允许三、四年级成绩优秀学生申请免听自学(不包括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体育课和实践性课程),经过学生自学的课程,经本人申请,系组织考试,成绩在“良好”以上者可以给予该课程成绩。各科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由本人申请,经系主任批准,可以选修跨年级课程;经教务处批准,可以选修跨系课程。
3.将第二课堂列入教学计划。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实现培养目标、给学生扩大知识领域、接受最新科学成就的一条重要渠道。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综合性强、信息传递快的特点,举办新学科讲座,开展学术讨论,为培养拔尖人才创造条件。
4.鼓励冒尖,实行中期考核。考核在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进行。考核后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培养。准备报考研究生、成绩优异的可以推荐免试进入本校招有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不考研究生但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可以优生优分。
对试行新教学计划的意见:
(一)学好文件,继续端正教育思想,革新传统教育观念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传授给学生,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理论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总是停留在前一个转化上,而忽视后一个转化,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这是在教育思想上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为此,要组织教师学好《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小平同志和万里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尤其是万里同志讲话的第三部分。
(二)加强课程建设,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课程建设是修订教学计划中最为关键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原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是按分支学科建立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的发展趋势。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适应时代的需要,课程结构可以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基础理论课程,这是必须加强使学生学得扎实的,因为基本理论反映事物的基本规律,其特点是稳定性强,适应面广,能广泛迁移到具体知识领域;二是拓宽知识面的课程,尤其是一些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它可以使学生知识不断更新,接触科学前沿,适应信息社会需要;三是培养智能性课程,如系统工程、思维科学、科学方法论等等。这类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是最有前途、最有潜力的课程。我们打算,对一些新兴学科,可以先开讲座或选修课,然后通过学科的相互渗透,逐步调整课程结构。为此,要加强课程建设,建立课程档案,鼓励教师编写新教材,开设新课,不断解决“知识爆炸”与学时有限的矛盾和知识更新与教材老化的矛盾。
(三)继续进行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认真总结经验
几年来,广大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考试的改革上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我们没有认真总结,帮助进一步提高。新学年教务处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具体帮助教师总结经验,并通过小型的专题性研讨会验证新教学计划的可行性。
(四)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
过去我们在教学管理上主要抓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认为后者是团委和学生会的事,实际上是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反映。因此,新学年要抽出一定力量认真调查学生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同时要认真总结试行学分制的经验和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探索培养拔尖人才的方法和途径。今后,对培养拔尖人才作出显著成绩的教师应认真帮助总结经验,并予以表扬和奖励。
这次修订的教学计划试行了4年,到1989年春政治风波之后才重新修订。
2009年11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