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曾闻名全省的亏损大户陕西压延设备厂,在改革的大潮中不甘落伍,自力自强,以改革为动力苦练内功,抓管理、兴科技,一举扭亏为盈,进入全省盈利大户的行列。去年实现利税1101万元,人均收入近4000元。今年一季度各项指标均超去年同期最好水平,部分产品还叩开了国际市场大门。
陕西压延设备厂是国家三线建设企业,拥有职工5000余名。“断奶”后,显得十分不适应,任务“吃不饱”,资金短缺,经济下滑,自1989年起3年间累计亏损3000多万元,严重地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1991年9月新领导班子上任,面对如此严峻的厂情,他们在稳定职工思想,大力开展以讲团结、讲安定、讲奉献、热爱陕压为内容的“三讲一热爱”活动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大胆引进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精兵简政,压缩非生产人员,把处级单位由原来的67个减少到53个,中层干部由原来的238人减少到148人,一般干部减少了10%,生产工人由原来的800人增加到1260人,医院、运输、行政、后勤人员减至1000余人,彻底解决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打破了企业大锅饭,形成工人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上岗靠竞争、收入看奉献的新机制。同时,他们大刀阔斧地整顿厂风厂纪,对那些不服管教、目无厂规厂纪的“刺头”和违章违纪者,严肃处理。全厂上下很快形成了一个为企业分忧解难的热潮,人心变了,厂风正了,亏损额降下来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优质的产品是打入市场的保证。在增强内部机制的同时,他们进一步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建立了最佳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严格贯彻IS09000系列标准,使产品的每道工序都在受控状态下进行。对提高产品质量作出重大贡献者给以重奖,对于造成质量损失的单位,实行责任单位全包,由责任者赔偿2%~5%的损失费。这些措施确保了产品的质量,使全厂废品损失率控制在1.8%~2%,仅1993年就节资30余万元。在新产品开发中,他们以市场为导向,压缩那些产量小、面窄、前景一般的产品项目,集中力量开发那些市场急需、量大、面广、有生命力的产品。这样一来,有两种新产品迅速打入国内市场,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们还打破过去那种销售、设计、车间、服务等各自为政的旧机制,建立了市场调查、资料收集、总体决策、方案保证、设计实施、组织试制、技术处理、信息反馈、推销产品开发一条龙管理机制。实行产品目标利润考核,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大力开发新产品。他们还同各大科研院所联合开发,同国外公司合作,走“引进、改造、嫁接、开发”之路。科学的态度,严格的管理,新的机制,使他们在新产品开发中尝到了甜头。自1992年起两年间,他们共开发新产品16项,产值达5140万元,其中一项获省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列为国家新产品。1993年技术革新项目162项,创经济效益200万元。
企业进入市场后,承揽任务和产品的销售都得靠自己去竞争。近年来,他们在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企业实力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开拓占领市场,在产品营销机制上狠下工夫,其主要核心是:实行营销承包制,把任务分解到每个人头,按承包基数、完成多少奖罚提成,在分配上拉开了档次。价格上采取最低限价,严格控制成本,货比三家,健全产品及配件价格的动态管理制度。广开门路、疏通信息,扩大承揽与销售的覆盖面。新的营销机制保证了人人面向市场,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1993年共承揽任务1.15亿元。在以国内市场为本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他们的又一特点。他们依靠自己的实力,力挫众多竞争对手,先后同日本的日立公司、石川岛播磨公司、川崎油工株式会社,美国的摩根公司,意大利的西马克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美国摩根公司合作的高速线材轧机,产值就达3700万元。
陕西压延设备厂坚持改革,挖内潜、练内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佳绩,去年一举甩掉亏损大户的帽子,完成工业总产值1.3亿元,机器产量5697吨,销售收入1.28亿元,分别比1992年提高91.3%、47.4%、91%。实现利税为年计划的183.5%,实现利润总额为年计划的333.34%,较1992年增盈1062万元。
载《陕西日报》1994年6月21日二版头条,获陕西省改革大潮征文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