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七十年 破浪八千里——政法学院新时期实现历史性跨越
江西师大政法学院
七十年的艰苦卓绝,七十年的风雨兼程,七十年的奋发向上,江西师范大学在七十年的历程中,教书育人,奉献社会,赢得世人广泛赞誉。
而与师大同发展的政法学院,在不平凡的历程中抢抓机遇,解放思想,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效益,固本夯基,以教育质量为主轴,以人才队伍为推动力,以办学上层次、上水平为抓手,在院系规模、教学条件、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向综合学科,从单纯的本科教育向本、硕、博教育结合的跨越式发展。如今,学院已有教职工121人,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点2个,硕士点15个。值此学校蓬勃发展之际,政法学院正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努力在新的时期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老树逢春发新枝:院系规模持续扩大
政法学院的前身是政治教育系,该系于1960年在学校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基础上创办,并招收了一届学生,后因种种原因停办,1978年恢复招生。30多年来,政法学院院系建设在原来政教专业的基础上,坚持以点带面,以规模带效益,院系规模持续扩大。1993年,政治教育系更名为政治法律系,并开始招收经济法专科学生;1996年在已有办学基础上开始招收法学本科学生;1998年改系建立政法学院;2004年,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布局,原政法学院和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合并,组建成立新政法学院。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个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四大学科门类,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七个一级学科,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学院。
学院下设政治系、法律系、哲学系、公共管理系和社会学系;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本科专业;3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省高校德育研究基地。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504人,统招硕士研究生384人,博士研究生13人。另外学院还承担全校本、专科和研究生的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学任务。
固本培根育硕果: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不固根本,无以收硕果。新时期政法学院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上狠下工夫,教学条件得到了重大改善,教学产出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取得了快速发展,构建了一支职称高、学历高、水平较高的队伍。目前有教职工121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37人,比例为46%;博士和在读博士46人,比例为38%。在这支队伍中:入选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1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模范老师、全国思政理论课教学名师1人,全国教育硕士先进管理工作者1人,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带头人1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思政理论课名师3人,“十五”期间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个人1人,“十五”期间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人,江西省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5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
在学校的支持和学院领导的重视下,学院教学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学院图书资料室使用面积近500m2,拥有图书资料40000余册,报刊资料300余种,电子图书资料100余种。学院装备有先进的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模拟法庭、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与微机室;设有学生科研研发中心,在全省各地建立了一批高水准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了保障。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良好的教学基础设施,保证了教学产出的质量。2002年来,政法学院学生集体和个人在社会实践、“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挑战杯”等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丰硕的成绩。集体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0余次,其中政法学院团委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01级政教班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学生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个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25人次,其中7人6次获得国家级奖励。毕业生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学院也因其优异的教学效果,被评为“教育实习优秀组织单位”、“教学竞赛优秀组织”,获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学院研究生参加第三届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也获得了优异成绩。
高屋建瓴筑平台:学科建设重大突破
1978年恢复招生后,系院每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决心把政法学院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全国同类学院具有一席之地的研究型学院。为此,学科建设与教学质量被列为学院发展的双生命线,面对复杂的局面、艰巨的任务,他们始终围绕学术发展、学科建设这个主旋律,厚基础,重实效,求人才,抓科研,一批批重量级学者开始登入政法学院讲堂,靳辉明、李忠杰、刘大椿……一个个研究所迅速得到成立,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部、江右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道德与人生研究所、乡村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一拨拨教师走出校门攻博进修,一批批科研成果脱颖而出……
2005年,风云变幻的申报学位点结束之后,政法学院有了新的突破,一举拿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2个博士点,填补了我省人文社科博士点的空白;拥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点(含6个硕士点),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法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等共15个硕士点。在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政法学院再接再厉,在2006年又拥有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2个高校教师硕士点,2007年拥有了一个法律硕士专业硕士点。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政法学院学科建设锦上添花,在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评为全省高校20个“重中之重”学科之后,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先后成为“九五”、“十五”、“十一五”省重点学科,江西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以其鲜亮特色被确立为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和省高校德育基地。
良好学科平台的搭建,使政法学院初步达成了多年来的夙愿——省内领先、全国同类学院中具有一席之地。根据《2007—2008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报告》,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伦理学学科皆位列全国A类学科,迈进全国先进行列。
百花齐放共争春:科研成果节节攀升
无花不成果,没有科研成果的支撑,学科建设只能是空谈。为了鼓励各学科团队多出成果,出高质量、高档次成果,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由学科带头人来对本学科的资源、建设进行总体统筹规划,从而使科研成果的产出集中于几个相关的领域,形成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学科点,围绕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的主题,成立了江西省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中心,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和发表了一系列成果,从而使对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的研究成为该学科点的重要特色之一。二是制订《政法学院对科研成果实行配套奖励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奖励制度,对个人科研成果进行奖励,调动个体科研产出的积极性。三是开展刊物合作,为个体的科研产出创造条件。近5年来,学院投入巨资,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研究》《江汉论坛》《江西社会科学》等多家省内外刊物展开合作,有效地拓展了科研产出的渠道。此外,学院高度重视学术交流,着力加强与其他高校及国外的学术交流,近3年来,成功主办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年会、全国政治学秘书长会议、中国伦理学会年会、第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市场化下的价值难题”高层论坛等6次国际、国内大型会议,举办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50余场,10多人次赴日本、韩国、香港等参加国际国内重大会议。
有效的措施使学院科研成果产出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成果总数不断攀升,成果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以来,全院教师共主持省级以上课题2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1项,教育部教科课题3项,其他国家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180余项;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著作、教材50余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著作20余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CSSCI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获教育部高校人文优秀成果奖1项,全国普通高校“两课”、“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奖1项。科研获奖4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0项。累累硕果使得政法学院这棵常青树熠熠生辉。
新的时期,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政法学院必将把握历史的机遇书写新的发展蓝图。“学政报国,习法为民”,广大政法人在践行着这样的誓词,继往开来乘风破浪八千里,政法学院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