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学为师,身为范
江西师大教育学院
七十年,七十年是怎样的一个概念?是一段生命最不可思议的蜕变历程,是一段自我认知的旅程。七十年风风雨雨,七十年坎坎坷坷。不断地改革与扩展,而今在新的时期下您已拥有了众多学院,而这其中就有一位——她伴着您走过了七十年的风霜雨雪,您每一次的蜕变,每一次的辉煌都映着她的影子,师大的每一砖每一瓦也都有着她熟悉的气息。
教育学院,学为师,身为范,悉数桃李,满誉瑶湖。教育,是我们无悔的选择;教师,是我们骄傲的称号;育人,是我们神圣的职责。教育学院是一个光荣的学院,一个孕育着无数未来的学院。悉数七十年,开拓进取向未来!
伏尔泰曾说:“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或许从教育学院诞生的那一日起,她就与始终不渝的精神并行着。岁月荏苒,可是总有些记忆抹不去。1940年教育学院的前身——国立中正大学社会教育系创立了,她的身影从此便出现在您的年轮里。“白驹过隙,日月穿梭,才见梅开腊底,又早天气回阳。”时间就是这样穿梭着,一个个记忆却还泛着历史的余温——在1949年的改革中她被组建为南昌大学教育系;接下来时间走向了1953年,在江西师范学院的领导下组建为公共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并开始承担全校的师范类公共课教学;引人注目的是1980年,在学校改革后恢复了教育系并在随后的1981年开始招生;而在1996年,教育系改为教育科学学院。里程碑式的2003年到来了,这一年正式设教育学院,并在2008年将心理学正式分出,后者独立为心理学院。教育学院人一直不断地追求革新与进步,在师大人薪火相传的“静思笃行、持中秉正”的校训下,教育学院也同样在砥砺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魅力,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为学院建设增光添彩。
亮化党建,凝聚人心,保障学院和谐发展
几年来,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学院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正确处理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实现了各项工作的平稳发展和学院的和谐稳定,形成了人心凝聚、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健全了“党委集体领导、院长依法行政、教授严谨治学、教工民主管理”的领导管理体制。在工作中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十六字方针,处理好“一个声音”和“畅所欲言”的关系,班子成员之间团结协作,民主气氛好;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工作原则,全面贯彻落实“五坚持、五不准”的要求;认真开展执政为民的权利观教育,树立公仆意识,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干部队伍始终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党建工作取得较大成效,荣获江西省高校党建创新三等奖、江西省高校党员活动室示范单位、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打造特色,规范管理,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学院大力推进公共事业管理(师范类)这一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召开了“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专家指导会”,全国7所大学的教育学院院长应邀与会商讨。特色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特色专业的课程开发工作正在抓紧落实,第一批共计10门课程的研发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几年来学院狠抓教学质量工程,成绩显著。2009年学院积极组织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工作。新立项省级教改课题、研究生优质课程、学位与研究生教改课题4项,校级教改课题、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等多项。其中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全校只有2项,该院有1项;学位与研究生教改课题全校只有3项,该院有1项,校级教学团队全校共6个,该院有1项。切实抓好教学实习工作,不断巩固和扩大实习基地。学院周密地组织和落实,狠抓每一个工作环节,保证了教学实习工作圆满地完成,受到实习学校和学生的好评。
积极尝试本科生导师合作指导模式。研制了《本科生导师合作指导制度》,并编制了相应的工作手册,开展了励志等四个方面的合作指导活动。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和学生参加学校教学竞赛活动。青年教师获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本科生参加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竞赛活动,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优胜奖10项。与初等教育学院联合申报并获批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学院规范教师管理,重新梳理和核准了教师在本科教学中的任课方向,较为均衡和合理地分配了课程;试行每学期对青年教师的讲稿、教学大纲进行检查,对新进学院的教师进行试讲和根据培养方案安排青年教师进修的制度;强化教学督导与听课制度,规范教学文档工作。
完善制度,狠抓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
学院研究生有4个专业: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和教育史,其中,教育学原理和高等教育学为省高校“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学科,教育学为省高校“重中之重”建设学科。已授予硕士学位500余人。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方向)2000年开始招生,已毕业300余人。另外,我院还有高校教师在职研究生(教育学原理方向)和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
研究生工作稳步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教学计划执行良好,教学秩序井然有序,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实施教师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的时间和质量;出台了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合理规划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进一步完善了各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深化改革,精心谋划,促进教师教育发展
密切关注当前教师教育改革新动向,在学校的领导下,为深化我校的教师教育改革作出贡献。积极参与我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讨论,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承担“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学生培训工作,为该工作的深化作出较大贡献;积极参与我校教师教育课程的开设和我校的实习工作,促进了我校教师教育的发展。发挥我院人才优势,深入论证,为深化我校教师教育的改革积极献言献策。在学校的领导下,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项目开始启动。
密切关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南昌市义务教育管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为深化我校与南昌市教育局的全面合作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受教育厅委托,承担了全省特级教师培训、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等,培训效果良好,受到教育厅、学员和相关单位的好评。承担了一批促进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课题,发表了一批论文、论著,受上级部门委托,对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论证,促进了我省基础教育的发展。
强化建设,精心锤炼,推进学术、学科发展
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有新的进展。30余位教师参加了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并有多人次作了大会发言,进一步扩大了该院教师在全国学术界的影响。共举办了10余次“新教育文化讲坛”,在学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科建设工作扎实而富有成效。2009年5月份召开了有7所大学的教育学院院长参加的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邀请了多位学科评议组成员和重要专家来校讲学,先后到西北师大、东北师大、华东师大、北师大、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南师大等拜访了20余位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其他重要专家。我院的学科建设工作多次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学术研究成果显著。几年来,教职工全年共发表学术论文几百余篇,其中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一、二类期刊发表论文几十余篇,出版著作10多部;获批国家级课题5项,省级课题20余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高教学会和中国教育学会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丰赡内涵,强化实践,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主线,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以学生社团和阵地建设为载体,创新学生工作机制,完善学生工作职能,深化学生工作内涵,拓展学生工作外延,特色明显、成效显著。坚持“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的指导原则。以“师范生的基本素养”为基点,加强师德、师心、师知、师技、师体等的培养,强化特色素质,依托学生社团,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推行“分段实施、分项指导、分个建档”的培养策略,大一新生阶段,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大二、大三阶段,学生逐步参与管理;实习毕业阶段,反馈不足考核评价。完善了《教育学院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章程》,建立健全《教育学院关于加强学生科研创业活动的实施办法》《教育学院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实施方案》等5项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进行科研创业活动。
几年来,教育学院继续齐心协力打造教育研究社、“蓝心”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心理协会三大知名品牌。指导好学生会开展运动会各项活动,充分发挥社团的特色,指导其开展特色鲜明、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和专业成才的活动。以“蓝心”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依托,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和个性,从课堂走向社会,用服务回报社会,在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成长成才。2008年开展了青云谱老年幸福院爱心活动和“防艾”知识宣传等活动,组织学生积极为残疾人家庭子女提供义务家教,共计200余小时。服务队也因事迹突出先后荣获了“全国百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全省先进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多项荣誉称号。
几年来,人民网、新华社、中国网、中国家庭教育网、中国妇女网、中国江西新闻网、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省教育电台、南昌日报等国家级、省级媒体对其相关事迹进行了报道,体现教育学子风采,扩大我院在全校乃至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在教育学院人的努力下,学院会建设成为我省师资力量最雄厚、教学科研成果最丰硕、培养培训层次最齐全、图书与设备最完善、教育实验基地广泛、运转机制灵活的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省级教育科研中心和基础教育服务中心,其总体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争达到国内国际同类院系的先进水平。
“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在学校的大力领导下,教育学院人将继续在砥砺中前行,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您——师大,我可爱的母亲。七十年风雨同舟,教育学院交上了满意的答卷。可是,这并不是终点,在未来的征程中,教育学院人将与您继续攀登高峰共创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