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八年风雨铸辉煌
江西师大生命科学学院
81年前,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8年前,一群新时代的知识分子聚集在洪城脚下,青山湖畔,高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鲜明旗帜,重新组建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两个专业,18名教职工,312名学生,到今天的3个专业,58名教职工,958名学生,8年时间,生命科学学院雄关漫道,从头迈步,风雨铸就辉煌。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002年的春天,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春天,在江西师范大学青山湖校区的大会议室里,一群神情严肃的人在激烈的讨论中,言谈中还透露出不可抑制的兴奋,那是以时任副校长傅修延为首的一群领导们。会议在激动人心的掌声中结束了,伴随着一个最终的决定——成立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当时,江西师范大学经过62年的发展,羽翼丰满,正是需要腾飞之际,为了便于学科的更有利发展,优化管理,加强建设,经校党委研究决定将原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分为化学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两个学院。
分院本着分开不分家、不搞重复建设、资源共享相互协作三大原则,分开管理,共同进步。现有实验设备、师资等资源两院将共同使用,实现资源共享,使其利用价值最大化,并在今后的学科建设发展道路上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学院在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生命科学学院第一届领导团队,万义顺同志担任院党委书记,王曼莹教授任院长,生命科学学院分设生物科学、生物工程两个专业,教职工18人,学生312人。新生的学院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傅修延副校长亲临学院参与了学院的建院过程,不时提供各种帮助。生命学院犹如一个新生的婴儿,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在国家和学校的强大力量的支持下,生命学院在2002年,迈开了它的初生之步,逐渐成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萨迪说过:“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新生的学院成立了,就需要从零开始进行各方面的建设,从而保证学院的健康发展。
在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关心和帮助下,在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蹒跚起步,逐步形成以生物工程、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生态学、生物化工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及“鄱阳湖湖泊生态与资源研究”及“亚热带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两个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的学科结构,着力在“夯实基础、改革创新、促进发展”上下工夫。
2002年,生命科学学院可谓是白手起家,在办学空间及经费极其紧缺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缩减行政办公用房,保证教研室和实验教学用房,装备了一间多媒体教室,改造了两个实验室,配备了标准实验台。院党委根据学院的实际,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了解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关心职工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尽所能帮助协调解决,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认真做好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鼓励和培养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认真抓好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为学院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紧紧抓住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注意充分调动教师队伍的科研积极性,鼓励广大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外出进修与提高,2003年在职攻读博士后的教师有4人。充分重视教学改革,为学校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做准备,为配合学分制改革,学院自2003年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同时,院领导日夜兼程,亲自带人前往有关单位联系、落实,为生物工程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确定了2个实习基地。大力支持分团委的工作,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创造精彩的大学生活。
红红火火的建设在生命科学学院上下一心的团结中开展起来,从零到有,从有到更多,生命科学学院的成长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困难。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生命科学学院人有一种韧性,叫做坚持,所谓“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风风雨雨的8年,生命科学学院长大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2010年,生命学院8岁了,伟大祖国的发展,学校的大力支持,生命科学学院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学院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全院教职工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学院紧紧围绕着学校中心工作,以学院制定实施“十一五”规划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和谐校园”为重点,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培养合格专业人才为目标,以行政管理为手段,努力使学院教学工作上质量,科研工作上层次,管理工作上水平,全面推进了学院各项工作。
院党委以党的组织和作风建设为重点,认真抓好党建工作,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着力抓好以支部建设为重点的“固本强基”工程。根据专业的实际,按相近的原则,组建了4个党支部,其中教工支部2个、学生支部2个。
建设现有省级优质课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校级精品课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的同时,积极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扩大重点建设的课程范围并取得明显成效,“微生物学”和“生物反应工程”获批学校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立项。2007年,由学院教师主编或参编的教材/教学辅导书共10余部,另有一部教材获得江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学院拥有鄱阳湖湖泊生态与资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亚热带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并成功获批省级实验师范教学中心。同时,由我院王曼莹教授领衔筹建的“食品与生物技术产学研结合基地”通过省教育厅、省经贸委的验收,实验室数量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学院高度重视实习基地建设,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在原有的南昌市二中、南昌市十中、南昌市十七中、南昌市二十三中、南昌市二十七中、南昌市实验中学、新建县一中和新建县二中等教育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今年又将距离学校瑶湖校区较近的尤口中学建设成为我院第九个教育教学基地;同时加强和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国药有限责任公司、庐山植物园等专业实习基地联系,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可在实习基地接受实践训练。
生命科学学院一直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目前39位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人员20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1(2名在职博士实验技术人员除外)人,占专任教师的79.5%。2007年学院共引进博士2名,选派了4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有2名教师博士毕业,2名教师硕士毕业。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生物化工、生态学两个硕士点首次招生获得成功。
生命科学学院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973”前期预研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1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5项、省级科研项目30多项和厅、局级、校级科研课题40多项。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高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精神旗帜,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工作风生水起,独具特色,是江西师范大学学生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生命科学学院在学生工作上紧紧围绕学校以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职能,在广大学生干部的鼎力协助下,经过全体学生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不断拓宽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模式,改进工作方法,整体上完成了学期初定的工作计划,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学院长期实行“集体晚自习”制度,提倡务实的科研精神,在学生考研方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3年来考研率一直名列全校第一。学院2006届毕业生共132人,考研录取率6.82%;学院2007届毕业生共161人,考研录取率22.36%;学院2008届毕业生共204人,考研录取率31.37%。
虽然作为一个理科学院,但人文精神处处开花。学院每年都举行“新生才艺大赛”,另有拔河比赛、篮球赛、“我心中师大”征文比赛、“生物知识竞赛”等多种社团活动。2006年11月中旬,在“共创和谐中国”的大背景下,我院与校宣传部共办“拥抱生命共建和谐”主题晚会,节目涉及校外社区、院实习基地、小学生、老年人、兄弟院校,体现了和谐校园的主题,受到社会媒体、校领导及院领导老师的好评。
学院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第二课堂(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课外科技活动)有声有色:成立了《人与自然协会》,协会成员创作了大量的科技作品(如一系列的科研论文、叶脉书签等),开展了一系列在全校具有一定影响的活动(如“爱护大自然、保护大熊猫”、“赣江环保行”等)。学生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学述》等刊物上发表一系列学术论文。人与自然协会被评为江西师范大学优秀社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教学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 2003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三等奖、江西赛区特等奖;2004年,江西省首届青年创业大赛暨第四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获全国铜奖、江西赛区铜奖;2005、2006、2007年,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江西赛区二、三等奖。
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才有生命力,在2007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生命科学学院撰写的社会调查报告获得了中华环保基金会全国二等奖,对学生的学习给予了巨大的鼓励。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生命科学学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也是一个充满朝气和希望的学院。“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生命科学学院成长在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背景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必将直挂云帆,破浪猛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