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重“启”、学重“动”的提出背景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管教,学生管学。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给,学生收。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讲为基础,先讲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由双向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丧失了学生的主体性与独立品格,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与全面提高。
我们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去实验校听课,有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很不错。教学中,教师讲述刚刚停止,有一个学生举起手来,不多一会,那位学生又悄悄地将手放下。下课之后,我问这位教师是否看到那位学生在举手,他说:“看到了,这节课内容很紧张,我怕影响进度,没有理他。”可悲!可悲!这种重教不重学,重材料不重方法,重进度不重效果的做法,肯定还会出现在许多课堂及教师身上。
我们又听了这样一节课,全部教学分两个阶段。课堂的第一阶段,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自已寻找问题。第二阶段便是教师指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逐一解答,活象记者招待会。课后,我问这位老师,这些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吗?他回答说:“那倒是可以,就是我怕这些学生理解能力差,语言表达差,影响教学进度。”看!又是让进度牵制住了教师,形成教与学两张皮的现象。试想,如果长期这样下去,课堂上不给学生说的机会,怎么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怎么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呢?学生未讲,怎么知道学生不会讲呢?也有一些教学,课堂一味追求学生自主,课堂上只是让学生看书,学生讨论,教师几乎不导也不讲,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了教与学的失衡。
针对教师主宰课堂的“教授”现象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现象,我们提出了教重“启”、学重“动”的教学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