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经过几年奋斗,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产生了极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我省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我省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近日,记者深入该地进行了采访,并从今日起陆续刊登系列报道,从不同侧面,全方位、立体化、深层次反映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新进展、新变化和新成就,展示榆林人民在能源基地建设的带动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大踏步由资源富市向经济强市奋进的精神风貌和奋斗历程。以此激励全省人民以饱满的热情、奋斗不息的精神,投入到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中去,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十六大召开。
九月的塞上秋高气爽,处处流动着火一般的建设激情。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在国家“西煤东送”“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能源战略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奋斗,形成了煤炭、油气、电力、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并产生了极强的链条辐射带动效应,为榆林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榆林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借势发展,借梯登高,浓墨重彩地打造塞上“经济绿洲”,经济超常发展,增速连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四大优势资源集于一身,另外高岭土、铝土矿、石英沙等资源也十分丰富,使榆林成为享誉中外的资源大市。1998年和2000年,国家计委先后对《陕西省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和《榆神矿区一期规划区总体规划》专门作了批复,确立了榆林作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地位。于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能源开发在榆林这方热土拉开帷幕。
能源开发带动的首先是榆林公路的大发展。“九五”以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建成包神、神黄、神延三条铁路,完成了210国道榆靖段和榆神公路的改造,新建了西煤东运的重要通道;开工建设了榆靖高速公路、陕蒙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吴定段和神店一级公路,构筑起以“两纵两横”高等级公路为骨架、六条省道为支撑、四通八达的乡村道路为脉络的榆林交通网络。同时,还先后开通了榆林至西安、包头的航线,使榆林的交通设施实现了质的飞跃,一个适应榆林经济发展的铁路、公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全市铁路年外运能力已达6000万吨,公路总里程达19821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5580公里,年外运能力超过2000万吨。榆林的出口敞开了,与外界的距离缩短了,架起了与外界连接的快速通道。
基础设施的大发展,为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和榆林打造地方“经济绿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几年间,国家和地方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建设资金,相继建成了以大柳塔煤矿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工厂和以靖边为中心的多条输气管线,实现了向北京、天津、西安、银川等地供气;建成了20万吨甲醇的天然气加工转化项目;建成了延、榆、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神华2×10万千瓦火电机组,长庆2×5万千瓦火电机组和神木店塔、府谷河川电厂,形成了煤炭,油气、化工、电力四大支柱产业。煤炭、天然气、原油,甲醇生产能力分别达到5000多万吨、30亿立方米、250万吨、2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60万千瓦。
基地建设全面铺开和规模化、产业化的形成,拉动了榆林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一批相关产业在能源基地产业链的辐射带动下迅速崛起。80年代前,榆林石化工业基本处于空白。如今,石化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异军突起,向着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总投资额突破6亿元,职工队伍达3000多人,年创税利5000多万元,形成了以天热气化工为主,包括甲醇、化肥、电石、元明粉、焦炭、原油加工等多种产品在内的石化工业体系。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为榆林带来百业兴旺。工业小区,经济开发区也应运而生,敞开胸怀迎接八方投资。
发展为榆林人带来了实惠,得到了实惠的榆林人把发展定格为永恒的主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资源外输与转化并重,开发与加工并举”的方针,紧紧围绕煤炭、电力、石油、化工、轻纺和建材六大产业,大力推进工业升级换代,积极构建区域经济新格局,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发展高潮,经济不断攀升,增速不断提高。去年他们生产原煤1827万吨、石油88.4万吨,原油加工46.6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28.3%、35%和10.1%。今年,他们在省十次党代会精神鼓舞下,发展热情更加高涨,势头更加强劲,头8个月地方工业总产值实现2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5%。这一组组崭新的数字,这一个个新兴的项目,标志着榆林正向着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大踏步奋进。
随着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和自然发展的需要,加快城镇建设、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延伸发展链,便摆上了榆林人的日程。“九五”以来,随着财力的不断提高,他们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新变化,紧紧围绕“生态立市,资源富市,项目强市”的目标,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城市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同步发展。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生态比较脆弱,城镇建设底子薄。市委、市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突破口,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大规模开展了植树造林、防风治沙活动。
短短几年,完成造林保存面积达1629万亩,林草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时的1.8%提高到25.5%,使860万亩荒沙有600万亩达到固定、半固定,水土初步治理面积2.02万平方公里,为城镇建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他们按照适当超前、创建精品的思路,下大气力抓好道路、广场绿地管道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仅去年一年,全市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6亿元,新增道路24公里、城市排水线35公里、城市绿地3.5万平方米,18个重点市政建设项目全部开工,其中9项建成交付使用。17个县级重点项目开工16项,部分建成使用,投资之多、速度之快,创榆林历史之最。
大手笔加快城镇建设,全方位提升城市品位,为经济发展提供平台,是榆林人的共同心声。今年,他们又投资3.5忆元,加快11个县城、9个省级试点镇、30个县区级重点镇建设,使之成为辐射功能较强、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和带动农村区域经济的中心城镇。加快榆林市城区的现代化建设,使之成为晋陕蒙接壤区的中心城市和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管理服务中心。
如今的榆林今非昔比,济银、西呼两条国家Ⅰ级光缆干线交叉经过榆林,移动通信网和计算机宽带网先后建成,国家Ⅱ级干线和地方光缆传输网遍布城乡,实现了市话交换程控化,装机容量达29.9万门,移动用户超过1.5万户。优美的城市广场,林立的现代化高楼,霓虹闪烁的商业街,绿树成荫、花草如织的居民小区,所到之处无不给人以振奋之感。榆林城镇建设的大发展,提高了榆林的形象,改善了榆林的投资环境,为榆林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九五”以来,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5%。去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92.09亿元,财政收入达14.7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6%和56.8%。今年发展势头更好,仍保持较高增长势头。
国家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使昔日的塞上明珠重放异彩。现在,榆林人信心更足、热情更高,乘着西部大开发的这艘巨轮,乘风破浪,向着经济强市的目标奋进。
载《陕西日报》2002年10月18日第一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