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布置任务,激发兴趣
1.布置课外书面作业或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等实践性作业
课外练习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运用于实际,自觉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知识具体化,形成和掌握一定的技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促进学生各种心理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过程,也是教学效果的最终反馈过程。
布置作业时应注意:
(1)该教法要求课本练习题主要在课堂内解决,课外主要预习下节课内容或解决部分课内练习的遗留问题,尽量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
(2)按照教学进度,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条件下,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适当地精选一些难度较大的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练习题做,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最后,回头分析解题的方法,从中总结出方法、技巧、捷径,并作为收获记录下来。这样可以收到一通百通之效,有利于能力的提高。
(3)对小实验,让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对小制作,要求学生写出“说明书”,并将优秀作品选登在墙报上,以起到鼓励、促进全班学生的作用。
布置作业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纠正上节课后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在批改作业时,可反映在作业本上,不必面对全体纠正而占用大家的时间),以避免问题的堆积。
2.安排下节课的目标预习提纲。
预习提纲是学习下节课的前导,直接影响着对新课知识的接受效果,也是能否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环节。因此,要精心编写预习提纲(第一程序中已述),为节省课堂时间,预习提纲应提前备于小黑板或投影出示给学生,时间充裕也可当堂板书或听写。同时,要让学生明确预习提纲所涉及知识点的认知目标,并对预习提纲涉及的重点问题做简单的揭示,给学生设置“悬念”,以激发学习兴趣。
上述五个程序结束后,认知基本达标,实现了心理与认知目标的和谐、平衡。于是,又产生新的求知欲望,形成新的认知目标,进行新的预习活动。可见,五个程序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见图一),构成一种教学体系。
图一
图二
由图二可见,这种设计符合中学生的课堂思维特点,符合信息控制论,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认知达标,有利于能力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