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种数字化学习的新环境

一种数字化学习的新环境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子书包是一个新名词,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从专业角度对电子书包的认识不外乎以下几种:从硬件来看,电子书包就是一个数字化学习终端产品;从软件来看,电子书包就是一个数字化学习平台;从内容来看,电子书包就是一个数字化学习资源;从生态关系和有效应用来看,电子书包是一种数字化学习的新环境,这种新环境包括硬件、软件、内容、模式、教师观念及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等。电子书包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数字化移动学习方式。

电子书包:一种数字化学习的新环境

摘 要:近年来,电子书包备受关注,有人说它是32开的移动终端产品,有人说它是整合了教材、参考书和词典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等。电子书包到底是什么?其有效应用的环境和方式又是怎样的呢?笔者从电子书包的特征、应用环境和应用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论述。

关键词:电子书包 数字化 学习 新环境

近年来,电子书包的兴起备受关注。2010年9月,《教育》旬刊第22期以“电子书包进校”为专栏,连续发表7位作者的署名文章;2011年2月,教育技术界非常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第2期进行专题策划,用了17个版面热议电子书包;近日,笔者以“电子书包”为关键词,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找到相关结果约3 690 000个。媒体的热议还在不断升温。

其实,在新加坡、法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电子书包的应用已较为广泛。国内伴随着“校校通”工程,上海、北京、大连、深圳等城市早在2001年开始试点,但是由于管理体制、标准和技术等诸多原因,电子书包始终没有推广开来。十年过去了,无论是从技术、资金、政策等外部因素,还是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电子书包的应用发展时机相对成熟。2010年8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表示,计划五年之内实现电子书包的普及。最近,他们又将“电子书包”和“云计算辅助教学”项目研究写入最近颁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IT企业和教育技术界更是掀起了一场“电子书包”热。

电子书包是什么?为什么大家对它如此关注?其基本支撑环境有哪些?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该怎样把控呢?下面就此作一些探讨与研究。

一、特征分析

电子书包是一个新名词,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有人认为,电子书包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电子产品,会改变现有教育形态;有人认为,电子书包是数字教科书的俗称,数字教科书不仅是纸质教科书的电子版,其本质是整合教科书、参考书、作业本、词典和多媒体内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也有人认为,电子书包就是形似微型笔记本电脑,能通过网络进行数字化阅读、作业、考试和学习评价的学习管理平台;还有人认为,学生在上学的时候,没有沉重的书包,课堂上也看不见堆积如山的课本、练习册、作业本,甚至连一支写字的笔都没有,同学们手中只有一部类似书的计算机,这就是电子书包。

其实,大家对电子书包的认识都有差异,有实有虚。“实”就是硬件,比如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终端产品;“虚”就是支撑硬件、软件运行的教育理念、教学资源和应用模式等。从专业角度对电子书包的认识不外乎以下几种:从硬件来看,电子书包就是一个数字化学习终端产品;从软件来看,电子书包就是一个数字化学习平台;从内容来看,电子书包就是一个数字化学习资源;从生态关系和有效应用来看,电子书包是一种数字化学习的新环境,这种新环境包括硬件、软件、内容、模式、教师观念及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等。它同过去的教学环境相比,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1) 超教材。书包是用来装教科书、作业和文具的工具,其主要作用还是装课本。电子书包除了能将各个学科的纸质教材内容数字化外,因不受纸质页面和书包空间的限制,还能将教材的拓展资源和相关资源存储起来,以备学习时使用。也就是说,电子书包可以是相关纸质教材资源的集合体,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依据需要灵活使用。这时教师更多选择“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有了开放资源,学生的知识面就会更广,视野也会更开阔。

(2) 超媒体。传统课本是纸质的,传递信息以文字方式为主。电子书包具有超文本多媒体教材的特征,除文字版课本内容外,还可以承载海量与教材相衔接的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内容,教学将不再单调、乏味,而是更加形象、生动、有趣。

(3) 超课堂。轻便的终端设备、畅通的无线网络、智能化的管理平台,这就是电子书包构建的一个生生可以参与、学习内容高度集成、教学功能高度智能化、学习无处不在的超课堂数字化学习新环境。电子书包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数字化移动学习方式。既然如此,数字化学习的环境将是自主、开放的,不受课堂限制的。学习活动将可能因学习者的需要,随时在教室、家中或公园的某个凉亭中进行。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而这种理想从技术层面来讲已不是问题,问题是教学内容资源还不配套,教育观念跟不上,新型学习制度和学习模式尚未建立。

二、环境建构

某报社记者在对电子书包的应用进行采访时了解到,在南海一所民办小学,形似微型笔记本电脑的电子书包开始在该校一、二年级普及使用。尽管目前电子书包仅有英语一门课程,但说不定有一天随着课程的完善,孩子们有望只带一本电子书包就可以轻装上学。

以上是数字化学习的现实版案例,从中可以看出,要实现这样的教育并非易事,一是要有相应的硬件条件,二是要有平台和课程资源,三是要有适用这种教学的教师与学生。也就是说,电子书包的应用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种要求包括了硬件、软件和潜件。作为教育改革先行者和教育技术有效应用的引领者,我们需要从理论层面建构这种数字化学习的新环境,从实践层面推进其有效实现。

(1) 轻便的终端设备。在我国,电子书包是基于给中小学生的减负提出来的,不论电子书包是否真的能从精神层面给学生减负,但的确可以从身体层面减负。减负首先就要从电子书包重量和携带的轻便性去考虑。当然除了重量和体积的因素外,还要关注电子书包的质量、性能、价格、品质与品牌等,如能无线上网、电池续航时间长、有多点触摸技术的终端就更受青睐。除了上网本外,现在电子市场上的平板电脑、MID层出不穷,技术比较成熟,基本可以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均是比较理想的终端应用产品。

(2) 畅通的无线网络。目前,国内3G网络建设速度很快,“智慧城市”、“无线社区”、“无线校园”也在建设当中,这为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全方位使用电子书包提供了技术支持。现在,一般学校可以使用局域网无线路由的方式,将无线网络覆盖校园每间教室、每个活动空间。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笔记本电脑(或终端设备)推车推进任意一间教室,轻松实现人手一机;学生可以在全新的数字化环境中,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

(3) 智能化的管理平台。“电子书包”绝不是单纯纸质课本的电子化搬家,而是要在保留纸质课本原有属性外,凸显信息技术媒体的丰富性、多媒性、开放性、交互性、智能化等特点。有效应用的基础,首先是要对丰富的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次,要为学习过程中人机对话、师生交互、生生互动的教与学行为提供支撑。从学生层面看,这个管理平台要能实现课程浏览、学习视听、课堂笔记、重点批注、电子作业、单元检测、交流论坛等功能;从教师层面看,这个平台要实现教学演示、资源分发、分组对话、作业批改、试卷评测等功能。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智能化的学习管理平台。

(4) 适应数字化教学方式的教师。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开放型的学习课程观,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而电子书包从技术层面为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创造了条件。作为教师,要努力研究和探索适应开放教育、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培养自主探究能力的教与学方式。首先,教师需要把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反馈、学生课前准备及课后活动等因素作为一个教学整体来通盘考虑与设计;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习进程,及时提供相关学习内容,为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建构搭好桥,提供必要的帮助;再次,教师要确立“以学定教”的思想,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加强对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指导和技术指导;最后,要通过客观技术支持和主观自律教育等方式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管。

三、模式探讨

目前,电子书包在其他国家并无太多成功案例。2001年,伴随着国内“校校通”工程建设,部分城市开始进行这方面的试点研究,但由于主、客观等原因,进展不大。尽管如此,这丝毫没有影响人们不断探索、研究的热情。2008年,联想、汉王科技、金蟾软件等IT公司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广东出版集团等教育出版行业巨头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电子书包实施方案,引来众多关注。其实,电子书包的推广不是一个单纯的产品和软件营销问题,而是一种数字化学习模式的创新实践问题,涉及思想、内容、技术、体制等变革的系列问题。下面,笔者就从电子书包对教学方式变革影响的程度探讨电子书包的应用模式。

(1) 辅助工具模式。电子书包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参考资料和辅助教学工具而存在,它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无实质性影响。早期的电子书包是继早教机、点读机、电子辞典、学习机之后的第五代学生教辅产品,类似于电子阅读器的升级版,主要通过电子纸技术来载入各种字典、词典和百科全书等,满足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堂查询之用。这种模式由于没有立足于课程和课堂,加之与教材配套的内容资源不够丰富,学校并不认可,但是作为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辅助产品,它的价值和意义无可厚非。

(2) 课程整合模式。电子书包的应用以课程大纲为蓝本,以教学方式变革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在这种应用模式中,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既支撑“教”又支撑“学”的开放性智能教学管理平台。首先,这个平台是一个巨大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库,这个平台的应用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持,这就要根据试点和实验需要,逐步、系统地导入中小学课程中的教材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包括数字化的纸质教材,而且包括与教材配套的图片、视频、网页、Flash等多媒体素材资源。其次,须对平台的教学功能和学习功能进行整合设计。从教学功能看,主要包括学科教材、教学参考、教师备课、教学课件、教学辅导、课堂作业、作业批改、单元检测、全面测试、综合评价、信息发布等;从学习功能看,主要包括学科教材、学习提示、学习资源、课堂笔记、重点批注、课堂作业、课后交流、单元检测、全面测试等。在这两大功能模块中,均有学科教材、课堂作业、单元检测和全面测试小模块,但教师和学生的权限是不一样的。目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电子书包的课程整合模式既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这种模式应该比较受学生欢迎,也能被教师所认可。现在,联想、汉王、索尼、松下、惠普、微软、英特尔等公司以及一些出版商开始寻求与教育部门合作,并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对于一些尚不具备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学校,可以选择采用Q﹠A、Blog、BBS、360doc或Wiki等公共开放平台进行试点研究活动,在实践中优化学习方式。

(3) 远程学习模式。电子书包的应用仍然以课程大纲为蓝本,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以学习方式变革为核心,开放学习环境,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与工具,促进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这种打破课堂界限、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学习的模式比较适合于远程教育和个性化学习。实施这样的教学,就要搭建一个支撑学生有效学习的管理平台,这个平台要具有自主学习功能和辅导教学功能。从自主学习功能来看,主要包括学科教材、网上课堂、课堂质疑、单元作业、在线考试、综合评定、软件超市、益智游戏、电子图书馆等;从辅导教学功能来看,主要包括学科教材、教学参考、在线辅导、实时答疑、在线阅卷、综合评测等。在这个平台中,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基础,优质视频课例建设是核心,及时辅导、答疑是关键,定时上网是前提,及时评价是有效的保障。远程学习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比较适合于高中生和成年人。目前,北京101中学、北京四中、黄冈中学、华师一附中等网校都是应用这种模式。对小学而言,这种学习模式也可作为课程整合模式和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的一种补充。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与探讨,我们对电子书包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其核心价值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对其发展趋势有了比较清晰的判断。在电子书包这种全新的数字化环境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观念更新是前提,硬、软件建设是基础,学习内容变革是核心,模式创新是关键,学生发展是根本。只有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了以上五者的关系,才能使我们在电子书包的应用推进过程中明确方向,理清思路,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1] 高志丽. 电子书包推广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 出版参考,2010,(24).

[2] 石鹏峰. 持续推进“电子书包”的若干建议[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