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整合课,学科教师必须跨越“三道槛”
摘 要:新出台的《规划纲要》指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学科整合是推进信息技术普及与应用的很重要的形式,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科教师对整合课是既爱又怕,整合课在推进过程中也是叫好不叫座。上好整合课很难,难就难在观念的更新、技术的应用和科学的设计这“三道槛”上。本文力求通过分析、研究,为学科教师扫除障碍,让大家欣赏到整合课这一传统教学之外的绚丽风景。
关键词:整合课 “三道槛”
学科整合课是推进信息技术普及与应用的很重要的形式。笔者基本上每年都要作为评委参加本省、市、区的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课的评审工作。在评审工作中,我们发现整合课作品并不多,上得好的课更是凤毛麟角。对于一所城区中小学校,一个学期能够推出一节成功的整合课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了。虽然一线的学科教师们非常喜欢观摩信息技术整合课,但是又很害怕上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课。整合课,为什么学科教师对它既爱又怕,叫好不叫座?整合课到底难在何处呢?笔者通过十余年实践和大量的案例研究后认为,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课之难,就难在门前的“三道槛”。
一、第一道:观念槛
教学观念是一道无形的“槛”。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们习惯于用一本纸质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上课,此时教师基本上是以书本、以知识、以课堂为中心。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整合课情况就完全不同。将鼠标交给学生以后,以教师教授为主的知识教学模式就很难继续下去,学生们渴望以网络为平台,通过上网查询、阅读、观摩、探索、交流、分享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时,教学环境开放,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变得非常自由,学生开始变得不听指挥,难以控制。有的教师害怕失去课堂权威、害怕失去课堂秩序,于是,又将网络环境下学生合作探究的整合课变成了多媒体展示课。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其原因有四:一是在网络环境下,教材的内容信息不仅是文字,还可能是图片、声音、动画或视频,学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二是教与学的工具不仅是黑板、粉笔,还有计算机与网络,教学的形式更加新颖,选择更加自由;三是交互式多媒体让教学关系、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四是过去的教学理论基本没有涉及这样的新型环境、新型关系和新型教学方式。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教师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没有变,从而导致整合课堂穿新鞋走老路,课堂教学的结构没有变,师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没有变,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其实,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整合课对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非常有帮助。因此,加强理论学习、储备,更新观念是上好信息技术整合课必须跨越的第一道门槛。
二、第二道:技术槛
计算机和网络是教学设施,它们的功能很强大,但能发挥多大功能则取决于信息技术教师的水平。因此,不管是广义上的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还是狭义上的信息技术整合,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相关规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主要涉及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的内容。而当前,由于对多媒体、网络工具和平台的操作不熟,有的学科教师自动放弃了参赛权;有的教师在上整合课时被平台、技术搞得手忙脚乱,从而导致教学无法继续。笔者认为,上好整合课,第二道槛便是技术槛。
上好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课,最基本的技术要求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要做到四个“熟悉”:一是熟悉网络教室的设备环境,比如投影怎么使用,实物展台怎样切换,交互电子白板怎么操作等;二是熟悉多媒体网络的平台,比如在红蜘蛛和赛思多媒体网络教室等平台实现电子举手、屏幕广播、小组对话、作业提交等;三是熟悉教师和学生需要调用的资源与信息平台,比如预设的FTP资源库、自建的学科专题学习网站和外部Web资源信息平台等;四是熟悉学生的操作情况,比如学生对鼠标的操作情况,学生的打字速度,学生对预设学习资源、网站平台内容的了解与操作情况等。
当学科教师跨越了第二道槛,能熟练地操作设备、自如地应用平台资源时,便就能有效落实教学流程,从容不迫地进行教学了。
三、第三道:设计槛
当学科教师跨越了前两道槛后,应该说上整合课的障碍基本被铲除了,但是有不少教师上的课仍不像整合课,而像信息技术课,像学科活动课。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科教师没有能把握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二是教师缺乏对网络环境、资源、技术和方法的科学设计。
首先,我们要了解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北京师范大学著名信息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就是让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这种整合课有三个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其次,信息技术要有效融入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要实现一个“营造”、两个“变革”,并且要对课堂教学要素、教学流程和教与学的方式方法进行重新设计。因此,要上好一节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课,必须制订一份科学、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要制订好这个方案,首要选课题,因为不是所有的学科课程内容都适合用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方式来表达。当学科教师选择好课题后,就要开始对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环境等按教学流程进行系统科学的设计,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寻找信息技术的最佳作用点和作用时机上。把握整合点和整合时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目标明确,胸有成竹,教师就不会再害怕上信息技术整合课了。
比如,有位语文教师在准备《观潮》一课时,找到三个最佳作用点进行课程整合教学设计。一是充分运用涨潮的视频资源,形象地展示天下奇观——钱塘潮;二是充分运用BBS实时交互功能,交流学生描写、仿写事物的方法;三是充分运用搜索引擎,拓展课堂,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了解钱塘潮形成的原因。本课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且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机交互比较充分,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学科教师上好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课的前提,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是教师上好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课的基础,科学、规范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课的关键与难点。学科教师只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在实现自我的三大跨越之后,就会欣赏到传统课堂教学之外的那道绚丽风景!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3).
[3] 余胜泉,陈莉.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