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资源建设工作管理规定
10.1 “高效课堂”信息化支持系统建设实施办法
10.1.1 目的
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教学,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要方式,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占有核心的地位。本规定就是为了构建一个“高效课堂”的信息化支持体系,推进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绿色升学率”。
10. 1.2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崇仁路小学对“高效课堂”信息化支持系统建设实施过程的监控。
10. 1.3 职责与权限
(1) 校长室全面规划、协调“高效课堂”信息化支持系统建设工作,营造环境,提供资金保障。
(2) 电教处主要负责技术、平台的支持和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
(3) 教导处主要负责资源的审核和上传。
(4) 教科室主要负责资源的应用研究和质量评价。
(5) 总务处主要负责资源的硬件支撑和经费供给。
10. 1.4 内容与要求
(1) “高效课堂”信息化支持系统的构成
① 从优化教师“教”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支撑主要体现在优秀教学备课、精品课件(教学资源)和优秀作业设计等支撑上。
② 从优化学生“学”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支撑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电子导学材料(课程)、精品学件和精品试题等支撑上。
③ 从系统构成看,“高效课堂”信息化支撑系统主要由优秀备课系统、课前导学系统、课件(学件)资源系统和精品试题库(课后作业)系统等构成。
(2) 系统平台的建设模块设计
① 独立平台的模块设计。可以将四个模块各自构建成一个功能较齐全的独立平台。模块的信息可按信息的来源、用途等进行分类。
② 集成平台的模块设计。一级模块可分为备课资源、导学资源、课件(学件)资源和试题库资源。
(3) 资源的建设、组织、管理原则
① 全员参与的原则。“高效课堂”资源建设不仅是校长和信息技术教师的事,而是每一位学科教师都应关心的事。丰富、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建设仅靠几个教师是完成不了的,需要学科教师全员参与。
② 分工合作的原则。“高效课堂”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通力配合。涉及平台的设计、开发、管理问题需要电教部门配合;涉及资源的建设问题需要学科教师的参与;涉及基础资源的建设需要财务部门的经费支撑;涉及资源的应用、评价问题需要科研部门的协作。
③ 学科为主的原则。学科教师是“高效课堂”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资源建设者。学科教师对于资源的质量及稀缺程度最为了解,是“高效课堂”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
④ 高效实用的原则。购置或自建的“高效课堂”教学资源应该是有用、实用、好用的。学校需要有一个层级式的审核机构替资源的入口把关,即让学科教师首先把好上传关,教研组把好初审关,教导部门把好综合审查关。
⑤ 突出绩效的原则。“高效课堂”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用和开发是关系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大事,因此,学校各部门应大力支持和配合。对于从数量、质量或管理上有贡献的部门和个人应给予相应的奖励。
(4) “高效课堂”信息化资源建设、管理保障
① 成立“高效课堂”信息化资源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和责任。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组员为各处室主任。各组员分工明确。
② 紧紧抓住“高效课堂”的“建、管、用”三个重点环节。
建,就是检索因特网上的免费资源,筛选各地教师自制上传的资源,整合教师们互动交流的信息与资源,采购公司开发的商品资源,经审核、试验、评价,形成学校精品“高效课堂”资源库。当然学科教师也可以及时整理上传自己的原创资源。
管,就是要做到两点:一是定期更新和维护平台,确保平台的安全稳定;二是及时发布上传的信息。对建设、维护、管理、应用等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要进行及时的宣传和推广,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及纠偏。
用,就是要充分发挥现有系统、平台和资源的作用。
③ 建立不断自增长式的“高效课堂”资源建设机制。
为了进一步形成主题突出、结构均衡、内容丰富、有着校本特色的流动的自增式“高效课堂”资源库,学校必须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机制。一是可以将“高效课堂”信息化资源建设的任务纳入教研组的工作范畴;二是将资源上传、审核、应用、评价列入工作量的计算范畴;三是每学期对学科教师信息提供的数量和质量给予统计和评价,对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10.1.5 相关文件
暂无。
10.1.6 记录表格
暂无。
10.2 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管理系统项目实施规定
10.2.1 目的
本规定对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进行了识别,通过监控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管理系统项目实施过程,形成一个知识不断更新、共享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知识、能力转换和更新问题,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0.2.2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崇仁路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管理系统项目实施过程监控。
10.2.3 职责与权限
(1) 校长室全面规划、协调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管理建设工作,营造环境,提供资金保障。
(2) 电教处主要负责技术、平台支持和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
(3) 教导处主要负责资源审核和上传。
(4) 教科室主要负责资源的应用研究和质量评价。
(5) 总务处主要负责资源的硬件支撑和经费供给。
10.2.4 内容与要求
(1) 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的分类
① 专业课程类,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科学、科技、信息技术、健康教育、综合实践等。
② 素质结构类,主要包括: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教研资源、课题资源、管理资源、成果资源等。
(2) 教师专业发展知识技术平台的搭建
① 平台设计的原则。首先要方便教师采集、上传信息,支持图片、表格、动画和链接等,表单信息窗口简洁明了;其次是检索信息方便快捷,能支持“学科”类信息查询方式,也能支持“素质结构”类信息查询方式,还能支持时间序列查询方式等。
② 平台的选用与开发。根据以上原则,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工具应该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网页平台,所以首选的是e21学校管理平台,在不能解决教师需求的情况下,再来考虑平台的重新开发问题。
(3) 教师专业发展知识技术平台的管理机制
① 建,就是要建好平台,包括规划设计、制订方案;软件开发平台制作;信息存放和服务器选用;投入使用和教师培训等。这项工作由电教处负责。
② 管,就是要管好平台内知识(信息内容)的量和质。量就是对每位教师一周、一个月或一学期上传规定类别的信息资源的数量要求。质就是对上传的信息资源要严格把关。
③ 用,就是要发挥平台资源的作用,让平台里的静态知识“流动”起来,变成教师的能力。从静态和个体角度看,平台是教师个人的成长档案,记录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过程;从动态和团队角度看,平台是体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巨大共享资源库,它体现教师个体的特征和校本特点。
④ “研”,就是要研究平台的“建、管、用”等过程,从整体上优化平台的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发挥平台的整体功效,通过团队学习的形式,加强优质、优秀资源案例的研究和推广。这项工作主要由教科室负责,电教处、教导处协助。
(4) 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管理系统实施策略
① 学校成立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管理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协调各处室工作。
② 打好基础。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是教师个体,教师个体知识管理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学校知识管理系统的整体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和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促进教师养成良好的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习惯与能力。有了每位教师个体知识量的积累,建立了个体知识管理方式,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管理系统才具有坚实的基础。
③ 建立不断自增式增长的“高效课堂”资源建设机制。为了进一步形成学校主题突出、结构均衡、内容丰富、有着校本特色的流动的自增式“高效课堂”资源库,学校必须建立起与之相关的机制来保障。一是将“高效课堂”信息化资源建设的任务纳入教研组的工作范畴;二是将资源上传、审核、应用、评价列入工作量的范畴;三是每学期对学科教师提供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统计和评价,对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10.2.5 相关文件
暂无。
10.2.6 记录表格
暂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