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专题复习课可以有几种方式?
在地理复习课类型中,专题复习是最多样化的。本节的四个案例是关于“命题研讨”、“图表阅读”、“探究型”与“诊断型”等不同教学方法的复习课案例。从涉及的具体内容上,既有气候类型、锋面、太阳高度等知识领域,也有等值线的判读这类技能领域的复习。
案例1:“等值线判读”命题研讨型复习课
步骤一,教师复习等值线的种类(类型)。如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等压面等。
步骤二,要求学生命题,并提出命题要求。
教师提出命题要求:
(1)以等值线图4-1为例,图中a、b、c为数值。(如命题需要可加辅助线);
(2)以各种等值线命题;
(3)指出所命题的等值线的判断原则或规律。
步骤三,学生命题并分析命题思路。
学生甲命题:读某海区海水表层等温线图(图4-2),若(a>b>c),若虚线为洋流,则虚线可能是:
图4-1 等值线示意图
图4-2 等温线示意图
A.北太平洋的日本暖流
B.南印度洋的西澳大利亚寒流
C.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中的寒流
D.北大西洋的拉布拉多寒流
学生甲分析:该题主要考查等温线,等温线判读的依据①根据等温线值南北递变规律(纬度低则温度高,纬度高则温度低),判断南北半球。②根据画辅助线的方法(图4-3),判断同纬度海域的海水的温度高低,从而断定寒暖流。③根据洋流性质、分布规律判定该题答案是B选项。
图4-3 等温线示意图
步骤四,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和评价。
教师引导:该同学提出的是等温线的判读,分析中该同学指出等温线判读的两个规律,那么等温线的判读还有什么规律吗?
其他学生讨论回答:等温线其他判读规律①在等温距相同时,等温线愈密集温差越大,等温线越稀疏则温差越小。②在两条相邻等温线中出现闭合曲线,闭合等温线的数值必定是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数值之一,而且闭合等温线中的气温特点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③根据等温线判断海陆分布的规律。(学生回答时,教师适时根据学生讲的内容在板书上为其配些图表,如图4-4、图4-5)
图4-4 等温线示意图
图4-5 等温线示意图
教师补充总结:把学生所列等温线判读规律进行强调,并适当补充,如刚才学生没提到等温线的弯曲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下面重复步骤三和步骤四。
步骤三,学生命题并分析命题思路。
学生乙命题:1.读北半球近地面海平面等压线图(图4-6),若(a<b<c),出现阴雨天气的有:
A.甲和丙 B.乙和丁
C.丙和乙 D.甲和丁
2.丙处吹:
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图4-6 等压线示意图
学生乙分析:该题主要考查等压线判读,此题判读的依据①根据等压线值递变特征,判断甲是高压中心,乙是低压中心.丙所在是高压脊部,丁所在是低压槽部。②根据气压系统判读天气状况,高压和高压脊控制为晴朗天气,低压和低压槽控制为阴雨天气。所以1题的答案为B。③根据近地面的风向形成,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向右偏,得出答案C。
步骤四,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和评价。
其他学生补充:等压线判读依据,④等压距越大,风力越大,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表现为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教师提示:把题目再改动一下:
3.读近地面垂直等压面图(图4-7),判断甲乙丙丁的气压高低:
图4-7 等压线示意图
A.甲>丁>乙>丙 B.丁>甲>丙>乙
C.甲>丁>丙>乙 D.丙>乙>丁>甲
4.出现阴雨天气的是:
A.甲 B.丁
学生讨论:①一地的气压在垂直方向上总是递减的。②画辅助线(图4-7)得出甲大于丁,丙大于乙。第3题答案为C。③近地面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受低压控制天气阴雨。第4题答案为B。
教师提示:等压线的判读和等温线的判读原则和规律是不是相通的?
学生讨论回答:是的,等压线和等温线的许多判读原则和规律是共有的。如在同一幅等值线图中,等差距一定时,线愈密集则差值越大,线越稀疏则差值越小;在两条相邻等值线中出现闭合曲线,闭合等值线的数值必定是相邻两条等值线的数值之一,而且闭合等值线中的数值特点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在弯曲的等值线图中用辅助线判断相当条件下数值大小。
学生丙、学生丁的出题及讨论过程,教师提示总结过程(略)。
(案例来源:浙江省宁波中学彭晓斐命题研讨法在地理专题复习中的运用《地理教学》2009年第3期,有删减)
在地理复习课中,教师往往以章节内容作系统的单元复习,教师梳理某一单元的知识结构,再配以例题。这种师讲生练是复习课中的常见固定模式。这种复习方法尽管对于知识网络能起到高覆盖的功效,但往往深度是不够的,并且在启迪地理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有所缺陷,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对这种“炒冷饭”复习课一般是兴趣索然的。但上述教学案例中,彭老师独辟蹊径地从“做题”转换成“命题”的视角来进行复习,这种视角转换的复习方法可以带来以下几点作用:
1.教师仅需要寥寥数语就可构建一个精简的命题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学生需要凭借自我的知识结构来完善,这符合建构主义的理念,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了传统复习课师讲生练的枯燥感。
2.命题需要熟悉考纲的知识点及知识的相互关系,且需要了解知识呈现、表达的基本途径。因此运用命题的方法来复习,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学科的核心知识、技能。案例中学生对各种等值线判读原则和规律进行回忆,并把等值线的知识点与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整合成题。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地理知识的分析、应用能力,激发了学生地理创新思维,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考纲的认识,利于应试。
3.命题式复习促进了合作学习。案例中学生在命题思路讲解过程中,其他学生都对其进行点评,相互帮助共同掌握等值线知识要点。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各种等值线图共有的判读原则和规律,培养学生知识归纳、演绎能力。这堂课表面上看比较“散”,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上往往出现争议,但只要教师点拨得当,学生是可以在合作学习中共同突破“等值线的判读规律”这一学习的重难点内容。
命题式复习除了可以运用在“等值线的判读规律”、“太阳光照图”、“时区和日期变更”等自然地理范畴外,还可以在许多人文类地理单元或专题复习中使用,如通过教师提供的情境素材,联想考点进行命题等。当然命题式复习施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比较适合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出现在各级各类考试的冲刺阶段,因为这时基础较好的学生具有了整合的实力。
案例2:“气候”图表阅读型复习课
范老师在上“气候”专题复习课时,通过列表比较最近四年上海市地理高考试卷中涉及到气候知识所占的分值,用气候内容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引入本节课主题,这样教学设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一、概念、原理复习
1.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复习巩固世界气候类型与分布。
2.出示北半球气压带风带模式图和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请学生对照说明各气候类型的成因,并且在此基础上,说明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师生一起总结,得出结论:各种气候类型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方面如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下垫面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破坏植被等因素。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并且由于各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有差别,所以有各自的气候特征。
教师:前面我们一起复习回忆了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点,这些都是气候的基本知识,掌握这些基本知识非常重要。但仅仅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学会利用这些知识结合各种图表来分析、解答问题,比如我们怎样利用不同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来识别不同的气候类型。
3.出示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图4-8)
图4-8 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判断依据:(1)先看气温曲线,根据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时间来判定南、北半球。(2)以温定带。(3)以水定型。
4.出示气温、降水月分配特点表格,明确各种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的差异。
表4-1 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月分配特点
二、典型图表题复习练习
1.根据下列图示内容判断A、B、C、D分别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图4-9 四种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2.根据下面表格资料,判断罗马、上海分别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表4-2 罗马、上海的气温、降水月分配特点
教师: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图表,当然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这些图表可以加以适当的变化,但不管怎样变化,只要我们掌握了分析气候知识的基本原理,同样可以来解答问题。出示几道变式图表进行能力训练(说出解题思路)。
三、变式图表复习练习
1.下面表格气候资料分别反映的是什么气候类型?
表4-3 A、B气温、降水特点
2.下面四幅图分别代表哪一种气候类型?
图4-10 四种气温和降水的散点图
3.判断右图所示的气候类型
……
教师:前面我们所做的例题都是看图表来解答问题,同学们已经掌握的很好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得自己学会绘制简单的图表。
四、作图题复习训练
根据下表数据分别绘制东京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东京各月降水量(mm)柱状图。作图要求:气温曲线要光滑,降水柱状要打斜线。
图4-11 气温和降水月分配的三维图
表4-4:东京年气温与降水分配特点
注:气温取约数,单位是摄氏度;降水量单位为毫米。
(案例来源:上海崇明县民本中学范莲萍“高三气候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地理教学》2010年第10期,有删减)
近年来,无论是地理高考还是地理学业水平测试都是能力立意的命题。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强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与表达信息的能力。因此图表的复习成为了地理复习课中的核心内容。上述案例通过“核心原理→典型图表→变式图表”的三部曲教学流程,简洁、清晰地进行了气候专题的复习。整个案例的亮点在于围绕图表层层深入展开专题复习。具体而言:
1.从教学目标看,围绕图表的复习课,既实现了知识目标,也实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各类图表的比较、分析、综合及绘制中,也掌握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特点、分布规律。
2.从教学进程看,首先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与“气温、降水量各月分配表”复习了气候类型的判别及其特征的描述;紧接着出示两题进行巩固。在此基础上训练图表变式,逐渐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与解题的技巧。整个教学流程是以图表贯穿为线索的。
3.从教学活动看,运用大量图表进行教学同时还有利于增加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形式,从而实现在地理复习课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培养他们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案例3:“太阳高度应用”探究型复习课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居民乔迁新居,居住条件和环境显著改善。图4-12是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城市(30°N)建造的两幢商品住宅楼。请读图后,运用以下公式及相关知识回答1—3题。
图4-12 两幢住宅楼高度、房距与相对方位示意图
①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H=90°-∣Φ-δ∣
(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②tan35°≈0.7 tan45°=1 tan60°≈1.732
③容积率: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
1.某户居民买到了北楼一层的一套房子,于春节前住进后发现正午前后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问该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的时间大约是( )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9个月
2.为避免这种纠纷,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楼时,应该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那么在两幢楼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南楼的高度最高约为( )
A.20米 B.30米 C.40米 D.50米
3.若只考虑楼盘容积率对房价的影响,那么下列城市楼盘开发成本全部高于图示城市的是( )
A.长沙 南京 济南 B.上海 南京 北京
C.广州 福州 郑州 D.深圳 武汉 天津
师: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往往包含着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关心生活,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主要趋向。请大家看这一道例题,该题从生活实际中来,从房地产开发入手,考查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区域地理中我国主要城市的纬度位置等方面的知识。请看题思考,你能找出正确答案吗?
生:(思考数分钟。先跃跃欲试,进而有小范围交流,最后多数学生有畏难情绪出现)
师: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日影的长短变化规律与太阳高度和楼高之间的关系。想一想,当楼高一定时,物影变化规律是?
生: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太阳高度越小,物影越长。
师:很好。
师:那么,当太阳高度角大小一定时.又怎样呢?
生:楼越高,影越长,反之楼越低,影越短。
师:说得好。
师:回顾了规律之后,我们再来体会这组问题。在第1小题中什么是固定的?
生:南楼的高度和南北楼间的距离。
师:对,那么请你算算这时的太阳高度。
生:tanα=69/40≈1.732,即α=60°
师:很好,这说明了什么?当太阳高度的取值范围在多少时,北楼底楼的太阳光线不受南楼阻挡影响?
生:大于等于60°
师:请你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推算一下,该地(30° N)正午太阳高度为60°时,太阳直射哪条纬线?
生:(很快算出了直射赤道)
师:(黑板上画出直射点移动示意图)现在,大家能得出答案了吧?
生:当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60°,北楼光线不受影响;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时,北楼一楼的光线就被南楼挡住了。而太阳直射在南、北半球的时间各约半年,即该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的时间大约是6个月,因此第1题选C。
师:非常好,做出了第1小题,第2小题也就不难了,这两小题是一脉相承的。试试看。
师:(到学生中巡看,并适当点拨)楼距不变的情况下.要使北楼终年阳光不被挡住,α取多少?
生:冬至日,当地的最低正午太阳高度角36.5°。
师:很好,计算一下,结果是多少?
生:tan36.5°=H/40,即H=40×tan36.5°≈30(米)。
师:再来看第3小题(提示注意容积率的概念)。
生:(较为轻松地回答B)
师:为什么?
生:这三个城市都在30°N以北。
师:(会心地笑了)看来大家对中国区域地理的知识掌握得不错。
……
(摘选: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倪瑛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方法探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年第1—2期,有删减)
地理复习课的目标不应仅局限于提升学生的应试成绩,其实复习课最好的结果是学以致用,在运用地理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现实情境中,不断巩固知识,提升学科素养,最终获得测试的好成绩。
本案例运用太阳高度的原理来探究房产中的房距、容积率等现实问题,采用探究性问题来展开太阳高度内容的复习。这个探究问题设置得既有接受性又有挑战性。接受性是因为本节课是复习课,关于太阳高度的概念、计算原理等都已是学生具备的知识,所以,学生是有解决问题的基础;挑战性是因为教师呈现了新的问题情境,学生无法直接看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问题答案,需要经过思考、探究来寻找答案。复习课运用这样的问题驱动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完成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当今,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优势已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让复习课充满“探究性”关键在于两方面:(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问题情境,富有挑战性又具接受性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2)提供探究内容,启发学生探究线索。在实施这类复习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原理性知识,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注重“导”的环节,点拨思考问题的方向。针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矛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总之,要使复习课充满探究的味道,重在学生探究,贵在教师引导。
案例4:“天气系统——锋面”诊断型复习课
吴老师在“天气系统——锋面”的复习课中采用了诊断型教学,取得了高效的教学效果。其步骤和方法如下:
1.有效暴露学生的错误
第一步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冷锋和暖锋示意图,并提醒学生将书本合起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绘图。我想通过绘制锋面图可以引出学生原有想法,暴露错误概念。
在学生认真埋头绘图时,我行进在他们中间,细心观察他们绘图的每一个步骤和每一个细节,渐渐地他们对冷、暖锋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通过图形展现在我的跟前。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正确依循冷锋和暖锋的形成过程一步步成图,将地理知识用图形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图文转换”,这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绘出了冷锋和暖锋示意图,但从他们绘图的步骤看出他们对冷暖锋天气系统理解有误;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翻开书本,依照葫芦画个瓢,有的学生还特别注意绘图的精美度.但可以看出他们对冷暖锋天气系统并不能正确理解。
2.展示学生的典型错误
第一步是把学生在绘图中的错误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诊断出错误、对错误的认识进行修正,这样更有利于使每个学生真正掌握冷锋和暖锋天气系统。于是,我先鼓励学生们要敢于暴露自己的错误,不怕把自己当做诊断对象,我们相互诊断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短暂的沟通以后,大家达成了共识。同学们活跃起来,许多学生自愿把自己的作品放到了实物投影仪上。
3.逐个诊断学生的错误
第三步是大家一起诊断错误,进一步建构锋面系统的知识体系。
典型的几种错误如图所示:
图4-13 锋面系统的错误图示
学生对图a的诊断:图a中冷气团绘制在暖气团之上属于概念性错误,该同学对冷气团和暖气团的物理性质不了解。相应的知识点链接是:暖气团密度小、气压低、温度高;冷气团密度大、气压高、温度低。知识点梳理:单一冷气团或单一暖气团控制之下天气是晴朗的,在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即锋面气压、气温变化大、天气变化复杂。
学生对图b的诊断:图b中雨滴的倾斜方向画错,说明该同学对冷锋的运动方向不清楚。相应的知识点链接是:冷气团势力强,推动着整个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所以形成的雨滴应该向冷气团前进的一侧倾斜。教师点拨:锋面根据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的实力强弱、运动状况来分类的。
学生对图c的诊断:图c中有两处错误,一是锋面符号画的位置不对、二是暖锋的符号画错。相应的知识点链接是锋面的符号应该画在地面锋线附近(锋线是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而不是画在锋的倾斜面上。暖锋符号应该用半圆表示,画在暖气团前进的方向上。教师点拨:正确认识冷暖锋和准静止锋的符号有助于帮助同学们判读气形势图,并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对天气的变化进行准确的判读和预报。
学生对图d的诊断:图d中的错误在于暖锋形成降水雨区的位置画错。该同学对暖锋形成降水的地理原理不清楚。相应的知识点链接是:冷、暖气团相遇,暖气团势力强,暖气团主动沿着冷气团爬升,温度降低、水汽凝结而形成降水,雨区的位置应该在锋前。另一名学生提醒大家注意冷锋和暖锋过境时均可能形成降水,但雨区的位置不一样,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暖锋降水主要在锋前。
通过对以上四幅锋面图错误的诊断,同学们关于锋面系统的知识体系脉络清晰了,大家还进行冷、暖锋的对比,并通过对比更好地掌握了分析锋面系统的方法。
(案例来源: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中学吴春燕徐州市贾汪区教研室单永例谈“诊断式”地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以“天气系统——锋面”一节为例《地理教学》2011年第5期)
吴老师的这堂专题复习课,使人感觉相当“实在”。因为这堂“锋面”的复习课结束后,学生收获颇丰,而产生这样的复习效果则依赖于这堂专题复习课采用的诊断型教学。诊断型复习课之所以成效显著,是因为诊断的教学原理与操作与复习课课型的主旨不谋而合。
通常的复习课常采用三步曲式复习方法:第一步展示《考试说明》要求,明确复习方向;第二步梳理知识点,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第三步进行解题方法归纳和解题训练。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应试为准绳,教师为主体的复习课教学流程。而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流程对于某些学生是“炒冷饭”,而对于某些学生则显得“跟不上”。究其原因是这类教学模式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真正的需求,这与旨在巩固完善知识与能力的复习课其实是事半功倍、背道而驰的。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在以往的教学实践或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对于教学诸多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看法。我们把这种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形成的概念称之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当“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含义一致时,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科学概念;而当学生已形成的前概念偏离科学概念时,则可能对学生正确掌握科学概念、形成科学认识成一定的障碍。诊断型复习课则要求充分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为复习教学的起点,捕捉学生前认知中错误概念作为教学的源头。通过对学生的前认知进行诊断,进而建构地理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应用相关知识解释、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这堂复习课的成功还归因于教学流程中学生为本的实现。吴老师在施行“诊断型”教学设计时,从“暴露错误”→“展示错误”→“诊断错误”等每个教学环节都彰显、凸现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理念。正是在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与精巧的教学设计下,这堂复习课才能把重点知识、常考知识与错误知识整合起来讲解,从而实现了有效复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