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会有“落差”?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理想的效果,所制订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毕竟是纸面上的“规划”,与其真正实施之间,必然会有“落差”。有时看似很好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却不能激发学生兴趣,不能驱动学生参与。“落差”的原因何在?如何缩小“落差”?需要我们关注。
案例1:两次评比活动的结果
为配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全面推广使用,上海市地理学科在2007年举行了“高中地理新教材‘说课’评比”活动,2008年又举行了“高中地理图表教学评比活动”。这两项评比活动,主要是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面对评委的“说课”作为评比的主要依据。另外,在2008年,上海市举行了地理学科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此项竞赛,让评委直接走进教室,观察参赛教师在课堂中对于教学设计的整个实施过程。这几项评比结果的对比值得我们关注:一些老师同时参加了前后两项评比活动,前者获得了最高奖项,而后者的情况不尽如人意。
(案例来源:裘腋成《成裘,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
案例2:常见的“教案”片段
◆片段一:
做一个调查。请同学选择,你相信占星术吗?
a.相信 b.将信将疑 c.不相信
◆片段二: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每个国家的国旗都有着特殊的含义。
读课文第27页:《国旗的寓意》,读地图册后面部分国家国旗图案。
说说中国国旗的含义和其他一些国家国旗含义。
在重大活动、重要场所都要悬挂国旗。
每一面旗帜都代表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
◆片段三:
续 表
◆片段四:
学生活动:
1.比较2007—2009年春节所对应的公历日期,分析上述日期之间的关系,发现公历年和农历年长度的差别;
2.阅读课文,总结公历和农历年月的安排特点;
3.探究农历设置闰年的原理和意义;
4.比较农历各月的天数,思考分析农历大月和小月是怎样确定的;
5.听取教师讲解农历在古代社会的作用,讨论农历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
(案例来源:作者观察、整理)
案例3:一份“考察长江”的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两个小组共同考察同一个项目,每组选出组长和记录人。
第一个考察项目是“支流、湖泊”,要求选择合适的地图,找出长江各段的主要支流和湖泊;
第二个考察项目是“地形”,要求选择合适的地图,找出长江各段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并分析该段的地势特点;
第三个考察项目是“景观”,由老师提供9张长江景观图,要求判读这些照片分别属于长江上、中、下游的哪一段,并写出是从哪一特征得出结论的。
组长负责小组成员任务分工,进行总体组织和协调,带领组员共同完成“考察”任务。记录人负责根据组员读图结果填写活动记录表。此外,还要在组内安排一名同学进行交流汇报,并事先组织好发言提纲。
在交流时安排同一项目的两个小组发言,可以就各自的考察结果相互补充、相互质疑。
(案例来源:作者观察、整理)
1.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精细的实施过程蕴含着智慧的课堂管理
通常在开展任何一项有目的的具体活动之前,人们都会认真进行准备和设计,以期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理想的效果。课堂教学活动也是如此:教师都会在课前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陈述,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组织,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安排。但无论事先怎样绞尽脑汁进行“设计”,即使这个“设计”也考虑了力求能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的行为,“设计”归根结底仍然只是一个纸面上的“教学方案”。要使“教学方案”达到预期效果,要使“教学设计”显现效率,必须还要有一个“智慧”的实施过程,而实施过程实质上就蕴含着“课堂管理”。从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来审视,课堂教学中客观存在着许多影响教学效益、影响学生发展的课堂管理问题。
2.教学设计中设计“如何学”比设计“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
我们通常看到的教学设计或教案,大多的笔墨都落在我“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上,而较少看到系统、完整地描述教师准备让学生“如何学”上,如同上面所列举的教案片段。尽管一些教学设计中,也提到了让学生做一个教具,让学生进行合作,让学生观察演示,或组织学生进行小小竞赛,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正反两方的辩论等活动,但设计中却很少有准备让学生如何来做教具,如何讨论,如何观察,如何竞赛,如何辩论等组织过程和实施细节的设计。
从某种角度讲,设计“如何学”比设计“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教师即使选择了再好的教学材料,有了再好的活动思路,制作了再好的演示媒体,如果没有一个细化的、可操作的实施步骤和方案,仍难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案例3”中,老师设计的小组“考察长江”的活动要求,具体而明确。其中“如何学”、“如何活动”的步骤,细致且可操作。从现场的课堂教学效果看,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就很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