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事情本身的摹本

事情本身的摹本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共时态角度讲,构成事件的关系项主要包括该事件本身的内在要素及关系和该事件与其他事件之间的关系共同构成的,这些要素和关系决定了该事件的具体内涵。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做出来的,做以“事”为单位。对于师生来说,虽然事情总是存在那里的事情,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语言并不是“事情本身”,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本身”与语言的关系是原型与摹本关系。

一、课程语言:事情本身的摹本

(一)生活世界是事件的集合体

第一,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西方哲学形成了一种实体思维传统。该传统认为:世上存在这样一种事物:它“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它“在现象的变化之下屹立不变而又能支撑这些现象”,它是“支撑一切存在的性质的支托或底基((substratum)”。这种事物就是“实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寻找“实体”的历史:泰勒斯认为是水,万物生于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气,万物生于气;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数,数是万物的本原和原型;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万物变成火,火变成万物”;柏拉图认为是“理念”,万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摹本;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形式”,事物之所以成为它自身,是因为事物的“形式”存乎其中。亚里士多德成为“实体”概念的始作俑者,认为实体就是“万物都由它构成,最初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其属性变化不已,而其本体常居不变的那个东西”。自此,西方哲学界探讨万物本源的“本体论”哲学便被确立起来,“实体”思维的传统也被确立起来:其信仰者相信世界是由实体构成的,寻找这个“实体”是他们一生的哲学使命,尽管他们在“这个实体具体是什么”问题上争论不休。

第二,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实体思维并坚持过程思维。实体思维认为世界是由某种最终的、永恒不变的、独立自因的孤立实在组成的,这种独立不依的实体应成为理解整个世界的逻辑起点。实体思维的根本谬误不在于思维结论的谬误,而在于思维前提的谬误——实体论假设与承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根本任务不仅在于解构实体思维,更是为了重建思维方式。过程哲学则堪当重任。过程哲学的根本点在于坚持构成世界终极单位的不是实体,而是事件。怀特海过程哲学认为:“我必须从事件出发,把事件当成自然事物的终极单位。事件与一切存在都相关,尤其与其他事件相关。”(44)所谓事件就是指所有关系项生产该事件的过程,事件怎样生成决定了该事件的具体内涵。事件具有共时态结构和历时态结构。从共时态角度讲,构成事件的关系项主要包括该事件本身的内在要素及关系和该事件与其他事件之间的关系共同构成的,这些要素和关系决定了该事件的具体内涵。从历时态角度看,事件并不孤立地存在于现在,而是一个历时态的关系性结构:所有的事件不仅指向了事件的现在(原初印象,primal impression),而且还滞留(retention)了事件的过去,并且还前摄(protention)了事件的未来。这就意味着每一项现实事件都是由对该事件具有决定意义的“既往”、正在当下的“现在”和延绵下去的“未来”所构成。在这里,时间成了事件的生成过程,空间成了事件的生成场域。这样,时间和空间就成了事件的抽象物,成了事件的派生物,不再具有传统哲学中所谓的本体地位。最终,世界被描绘为“事件之流”:事件连着事件,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端,只有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向未来延绵。世界除了事件,什么都没有了,就连时间和空间也不剩。(45)

第三,生活世界是由生活事件构成的,表现为人类不断创造生活事件的实践过程。人类所生活于其中的生活世界,不同于纯粹的自然界。在纯粹的自然世界中,各种自然事件都是与人无涉的:在那里,各种实际存在物不断地产生,一种机体转化为另一种机体,每个实际存在物都在不断自我创生,这一切都是与人无涉的自然选择过程。人类的生活世界虽然也是一个由各种事件构成的过程,但这些事件却不是自然事件,而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社会生活事件(简称生活事件)。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做出来的,做以“事”为单位。“事无论大小,都是一件一件的。任何一件事都得一个一个的人去做,都得牵连一个一个的他人、外物和其他性质的对象,还会涉及一件一件的其他事情。做事的原因在于有事,做事的目的在于成事,做事的关键在于谋事。”谋事是一种将各种异质的杂多因素纳入一个行为单元中加以思维整合的筹划活动。(46)筹划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认知活动而不是一种理论性认知活动:它面对的是“做”(doing)的问题,以改变世界为己任,以将事做成为目的,而不以认识世界为己任,虽然改变世界需要以认识世界为基础;而理论性认知活动则是“是”(being)的问题,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弄清世界的本来面目为目的。(47)

(二)课程语言是事情本身的摹本

第一,课程语言只有作为“事情本身”的摹本,才是正确的。对于师生来说,虽然事情总是存在那里的事情,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语言并不是“事情本身”,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事情这种存在却往往是通过语言被把握的:事情只有进入语言,才能表现为师生所拥有的事情。“事情本身”与语言的关系是原型与摹本关系。正如摹本具有使原型得以显现和继续存在的功能一样,语言也具有使“事情本身”得以显现和继续存在的作用。(48)学习课程语言能够扩展我们对“事情本身”的理解,因为学习课程语言就是让课程语言中所说的“事情本身”显现出来。这里有一个前提:我们学习的课程语言必须是“事情本身”的一种摹本。

第二,具体的课程语言总是具有局限性,只能是“事情本身”的不完全表述。具体课程语言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语言总是创作者的课程语言。因此,课程语言总是为创作者的“视界”所限制。创作者在把握“事情本身”时,总是带着特定的“视界”。这种特定的“视界”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之所以说是创作者的优点,是因为创作者的“视界”从一定的角度照亮了“事情本身”,使“事情本身”的某方面向我们显现出来,没有它则是漆黑一片;之所以说是创作者的缺点,是因为创作者的“视界”总是从一定的角度照亮了“事情本身”的某方面,从而使“事情本身”的其他方面陷入在黑暗之中,进而逃离人们的视线。另外,由于时间、智力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创作者“视界”的光线强度不够,从而不能充分地、深刻地表达“事情本身”,进而为后人留下前进的方向和可能。二是课程语言自身是不完美的。课程语言总是不够完美,以致于不能够把自己所指涉的“事情本身”完全地显现出来。这就为课程语言的发展留下空间,课程语言的发展总是表现为更适合显现“事情本身”的语言表达形式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语言的发展史就是不断照亮“事情本身”的历史,这一运动不断地进行下去,直至“事情本身”完全被照亮。课程语言自身达到完美只是作为一种趋势而存在,在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课程语言自身并不会达到完美,所能达到的只能是比以往更完美。所以,课程语言本身就具有不断发展完善的任务。总之,课程语言是有局限的:它不在“事情本身”的完美性和整体性中表现“事情本身”,而只是不完全地表现“事情本身”。(49)

第三,“事情本身”是一种过程,具体的课程语言只能是“事情本身”的历史性摹本。任何事情都表现为一种过程,在过程的不同阶段表现自身的不同方面。但这并不是说“事情本身”会改变,“事情本身”作为一个整体并不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改变的只是“事情本身”的不同侧面。所以,具体的课程语言具有历史性的特征,即它所把握的只是“事情本身”的历史性真实。所以,就特定的历史阶段而言,课程语言是能够把握住“事情本身”的。但随着历史的进展,“事情本身”开始展现自己的不同侧面。所以,课程语言需要跟随“事情本身”的发展历程以便把握其更多的历史性真实。就像一部随身相机拍照下某一事情的各个发展历程一样,每一张照片显现的都是该事情本身,而不是别的事情。但不能说哪张照片完全地显现了“事情本身”,因为每次把握的都只能是部分,而不是整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