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于效能性实践智慧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在这里的首要任务是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效能性实践智慧方面所产生的客观效应,主要在于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有效做事能力方面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有效做事的能力即有效达成目标的能力,主要包括行动方案的形成能力、执行能力和评价能力。
(一)分析学生形成行动方案的能力
实现预定目标的关键在于制定一个深思熟虑的行动方案,评价学生效能性实践智慧的关键在于分析学生形成行动方案的能力。学生形成行动方案的能力主要包括具体化能力和权衡能力。
第一,分析学生的具体化能力。具体化是一种连接目的与行动的实践智慧,它主要包括行动目的的具体化和行动方案的具体化。1.行动目的的具体化,主要包括目标分解和目标表述。从具体化程度的角度看,人类的行动目的可以分为抽象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相互依存的维度:没有抽象目标,具体目标就会因缺乏统一的指向而变成一盘散沙;没有具体目标,抽象目标就会变成没有内容支撑的空洞之物。从抽象目标走向具体目标的过程就是一种具体化过程,其关键在于目标分解。目标分解就是要把抽象的、整体化的目的细化成具体的、操作化的目标系统,从而使行动目的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容易操作,进而变得更加容易实现。目标表述则是将目标进行具体化的描述以使目标清晰、具体、可操作,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为目标赋值。目标表述主要包括行动环境的具体表述、行动内容的具体表述、行动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等内容。2.行动方案的具体化。在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之后,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列举所有可能的备择方案并尽量使每种方案具体化。制定行动方案的第一步就是列举所有可能的备择方案。一般而言,扩大备择方案的范围,有利于我们发现令人满意的、适合具体情境的行动方案。然而,搜集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行动者有充分的想象能力和集思广益的能力。完成对备择方案的搜索之后,所要做的就是尽量使每一种备择方案具体化。实际上,只有部分备择方案可以具体化、操作化;一些备择方案看起来十分理想,然而却不可操作。(5)基于实践智慧的行动方案是令人满意的可操作的行动方案,而不是理想但不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第二,分析学生的权衡能力。行动者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对各种备择方案进行利弊权衡,从而制定出最终的行动方案,这需要行动者的权衡能力。权衡能力就是对各种备择方案的利弊进行比较并做出最终抉择的能力。对于一个行动方案来说,其利就是该方案的收益,其弊主要是指该方案的成本。行动方案所带来的收益主要是指该方案对实现行动目标的贡献程度。从这一点上讲,行动目标的达成程度就成了衡量一个行动方案好坏的根本尺度。然而,行动方案所产生的客观效益,不仅仅包括行动目标的达成,还包括其他的相关效益。前者主要关心预期结果的达成程度,后者则涉及非预期的效益。非预期效益既包括对个人的非预期效益又包括对社会的非预期效益(主要包括环境效益、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在预测和权衡各种备择方案可能产生的客观效益时,不仅要比较各种备择方案对预期目标的贡献程度,而且要比较各种备择方案可能产生的各种非预期效益。行动方案的成本则包括制定、执行和评估行动方案所发生的各种投入和代价,它涉及物质资源、财政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和对行动过程的组织等方面。在预测和权衡各种备择方案的成本时应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投入和代价。分析一个行动方案是否可行的基本原则是:如果该行动方案的收益超出成本,那么这个行动方案就可行。然而,对于各种成本和收益的测量却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降低了预测一个行动方案成本和收益的准确度,进而使得对行动方案可行性的预测具有很大的弹性。对行动方案的抉择不仅仅是对一个行动方案成本与收益的分析,更是涉及许多可能行动方案之间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权衡和抉择,这项艰巨任务需要行动者高超的实践智慧,这种智慧则根植于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而不是与生活情境无涉的。
(二)分析学生执行行动方案的能力
对学生执行能力的考查重点不是方案执行所需的专业能力,而是方案执行所需要的调控能力和共处能力。
第一,分析学生的调控能力。调控能力是指行动者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根据事态的发展不断地调整行动方案以便最大程度地实现行动目标的能力,它使得整个行动过程体现出强烈的目的性。调控性是行动者日常行动中的惯有特性:在行动中,行动者不仅监控着自己的行动流,而且还监控着行动发生的周围环境(包括物理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不仅如此,他还希望别人也能够如此行动。对于学生调控能力的分析主要可以细化为两个方面:敏感性和持续改进能力。敏感性是指善于在事件过程中发现有利于目标达成的因素和阻碍目标达成的因素。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既包括有利于目标达成的因素也包括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问题的关键是要对这些因素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从而为控制或转化不利因素和创造有利因素奠定基础。敏感性构成了调控能力的基础,是持续改进的基本前提:只有善于发现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才有可能对有利因素善加利用,才有可能对不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才有可能使不利因素向有利因素转化。持续改进能力是调控能力的核心,它是指行动者在执行方案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改进行动方案以便于有效地控制不利因素和利用有利因素,从而保证最大程度地实现预定目标。行动者制定行动预案只是为了使行动有所依据,而不是为了简单地限制行动的选择与改进;行动预案所预设的行动是为了在事件过程中更好地生成行动,以使预定目标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实现;在事态发展过程中,调整行动预案是周围行动条件变化的必然,是在新情况下对行动预案的完善,而不是简单地否定行动预案。对行动者来说,持续改进能力既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能力,又是一种力求上进、努力进取、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自强不息精神。
第二,分析学生的共处能力。行动者在执行方案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相关的人,必然要和人打交道,要与人共处。“学会共处”是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必须围绕着四种基本能力来设计,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和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国际教育大会又突出了“学会共处”这一主题,会议认为公民必须有共处能力。学会共处的关键是学会理解。理解具有认识论层面和价值论层面的双重意义:在认识论层面,理解意味着行动者对他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所进行的理性认识,其目的是形成对他人正确而客观的认识。这种“了解”首先将他人看作认识对象,将他者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看作客观存在。然后通过移情的方式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重新体验他人的心境,从而再现他人内心体验的“客观原意”。在价值论层面,理解是指认同,主要包括情感共鸣、相互尊重、相互宽容:情感共鸣意味着交往者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能够“将心比心”,能够将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这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重叠”,是一种对他人思想、情感、行为的共享;相互尊重就是尊重和接纳价值、制度、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多元性和差异性;相互宽容就是对他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的“不当”给与谅解和宽容。对学生共处能力的分析不仅要包括认知层面的对他人思想、情感和行为意义的客观理解,而且要包括价值论层面的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共鸣、相互尊重和相互宽容等方面内容。
(三)分析学生评估行动方案的能力
学生对行动方案的评价能力虽然包括事前的可行性评价能力、事中的过程性评价能力和事后的成果评价能力。但这里的分析重点既不是可行性评价能力也不是过程性评价能力,而是成果评价能力。不是因为前两者不重要,而是因为前两者已经蕴含于权衡能力和调控能力之中:基于预测的权衡能力已经蕴含了对于行动方案的背景评价能力和投入评价能力,而执行过程的调控能力则蕴含了过程性评价能力。在这里,如果考察这两种能力,则构成了重复分析。这不但显得比较累赘,而且没有必要。因此,这里的分析仅限于学生的成果评价能力。
学生的成果评价能力是一个综合的领域,它至少包括学生对于目标达成度的分析、对于行动方案的效率分析、影响分析和可行性分析。第一,对于目标达成度的分析,即判断行动方案在何种程度上达成了预设的行动目标。判断行动方案质量高低的最主要依据就是考察该行动方案对达成预定目标的贡献程度。分析目标达成程度的最主要方法就是将行动方案的执行结果与预定的行动目标进行比较,并以此来判断行动方案是否有效地达成了预定目标。其重点在于对实际执行结果的判断,而这需要评析者的分析判断能力。这种分析判断能力是效能性实践智慧的核心元素,构成了我们的重要评价对象。第二,对于行动方案的效率分析。仅仅分析行动方案对目标实现的贡献率,还是不够的:有些行动方案实施之后虽然能够实现预定的行动目标,但是这些行动方案的成本却过高。为此,我们必须分析所取得的成果与所付出的成本、代价之间的比率。这就是行动方案的效率分析。效率分析的目的在于比较一个方案与其他方案相比,是否以更小的投入获得了更大的收益。一个好的行动方案不仅在于它对预定目标的达成程度,而且在于它所引起的成本和代价较小。这里的难题主要包括如何确定成本的种类、如何计量各种成本、不同成本之间如何“加权”等。行动方案之间的不可比性常常在于成本范围的模糊性、成本测量的不准确性、各种成本之间的不可比性。对于这些问题的深思熟虑体现了行动者高度的实践智慧。第三,对行动方案的影响分析。行动方案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对预定目标的实现上,还表现在其他方面的非预期效益上;不仅仅表现在它的正面效应上,还表现在它的负面作用上。所以,仅仅评价其对预定目标的达成程度是不适当的,方案的执行可能会产生其他方面的正面效应;仅仅评价其正面效应也是不适当的,方案的执行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行动方案的影响分析,不仅要关注预期的效益,还要关注非预期的效益;不仅要关注正面效益,也要关注负面效应。第四,对于行动方案的可行性分析。这里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关注两个问题: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可持续性关心该行动方案是否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处理日后遇到的类似问题。行动者的日常生活是一种惯例化的实践活动,大多数的生活问题总是在跨越时间的实践中呈现出一定的循环性,这种循环性使得行动者对行动方案的可持续性评估变得十分必要。可推广性关心此处成功的行动方案能否有效地应用于其他情境。行动方案价值大小的标志之一就是可推广性: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行动方案的可推广性越强其价值就越大;反之,则其价值越小。综上所述,分析学生的方案评价能力,就必须考察学生在目标达成度分析、行动方案的效率分析、影响分析和可行性分析这些领域中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