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自觉”即自觉地改造外在世界

“生命自觉”即自觉地改造外在世界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所述,“生命自觉”的教育学内涵在逻辑上可以区分为两个维度:“成己”与“成物”。这两个维度相互交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学生“生命自觉”的整体。从这个角度讲,培育人的“生命自觉”即是引导学生自觉地敞开事物的本体属性、自觉地敞开事物的价值属性、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三、“生命自觉”即自觉地改造外在世界

与对内在主观世界的自觉改造相应,学生的“生命自觉”还在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自觉改造,二者相互构成: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终极价值在于人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而实践则是改造世界。(21)改造世界不是自发的自然物理现象,而是人类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并将自己的意志——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使实然的对象应然化,从而使世界向着人类需要的方向而不断进行自我生成。依据要改造的对象不同,对世界的改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人自身内在主观世界的改造,一是对人自身之外客观世界的改造。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与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统一的,而不是相互分离的。一方面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离不开对主观世界的改造,离不开人自身素质的提升: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程度在其本质上决定于人自身的素质,人自身的素质渗透到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过程之中,构成了人改造客观世界之所以可能的内在条件,从而使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决定于对人自身的改造。另一方面对主观世界的改造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素质的,人越是投身于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就越能够提升自身的素质。

引导学生自觉地改造外在世界,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觉地处理好“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关系:第一,引导学生自觉将应然当作实然的否定之否定。应然的建构必须以实然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应然的实然化。为了更好地将“应然实然化”,应然的建构必须在认识规律和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使规律成为实现应然的工具。在“应然实然化”过程中,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构建出一个更加美好的实然世界,这个实然世界是对原来实然世界的否定之否定。第二,引导学生自觉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当作建构应然的最终根据。应然高于实然,主要在于应然更加符合人的需要。换句话说,应然建立的最终依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这种需要生成人类的实践目的,构成实践最不可或缺的一环。第三,引导学生自觉将对实然的认识服务于对实然的应然建构。从实践观角度看,认识实然的根本任务不仅仅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以把握事物的本质,更是在于对实然的应然建构,即创造出“理想的客体”,从而为实践的根本任务——改变世界——服务。第四,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应然实然化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应然作为一种“理想图景”,一种理念,并不会在世界的自我运动中获得自身的现实性,而只能通过人类坚持不懈的社会

【主要结论与启示】

实践才能变成现实之物。(22)因此,把握社会实践构成了人的“生命自觉”的根本内容,构成了教育的终极价值。

综上所述,“生命自觉”的教育学内涵在逻辑上可以区分为两个维度:“成己”与“成物”。从“成己”之维看,“生命自觉”的教育学内涵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自觉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自觉助长生命智慧的过程;从“成物”之维看,“生命自觉”的教育学内涵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敞开事物本体属性的过程,自觉敞开事物价值属性的过程,自觉改造外在世界的过程。这两个维度相互交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学生“生命自觉”的整体。

1.人的“生命自觉”首先表现为人基于自身的未完成性而自觉地完善人自身,成就人自身的过程,这一过程在逻辑上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在认识之维上,主要表现为人自觉地认识自我,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在评价之维上,主要表现为人自觉地寻找自身生命意义的过程;在实践之维上,主要表现为人自觉地助长自身生命智慧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培育人的“生命自觉”即是引导学生自觉地认识自己、自觉地寻求生命意义、自觉地助长自身生命智慧的过程。

2.与“成己”相对应,“成物”即是人基于世界的未完成性而自觉地改造世界,从而使世界在人自觉地“参天地之化育”的生命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不断变成一个合乎人的需要的存在,一个与人共生的存在。“成物”这一活动在逻辑上亦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在认识之维上,主要表现为人自觉地敞开事物本性的过程;在评价之维上,主要表现为人自觉地敞开事物价值的过程;在实践之维上,主要表现为人自觉地改造外在世界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培育人的“生命自觉”即是引导学生自觉地敞开事物的本体属性、自觉地敞开事物的价值属性、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注释】

(1)杨国荣:《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2)柯林武德、R.G:《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3)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4)郭永玉:《人格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5)金奇洛:《派纳的存在体验课程与超现实中的身份:基于内省智能的后形式概念》,派纳:《课程:走向新的身份》,张华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页。

(6)李政涛:《生命自觉与教育学自觉》,《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7)李伟:《教育的根本使命:培育个体“生命自觉”》,《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8)[美]奥兹门、克莱威尔:《教育的哲学基础》,石中英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页。

(9)[美]弗兰克:《活出生命的意义》,吕娜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136页。

(10)Steger,M.F.Meaning in life[G]//Lopez,S.J.Encyclopedia o f positive psychology.Oxford,U K:Blackwell Publishing,2009:608.

(11)杨道宇:《事物本身:课程理解的真正对象》,《教育科学》2012年第4期。

(12)冯契:《智慧的探索:〈智慧说三篇〉导论》,《学术学刊》1995年第6期。

(13)杨道宇:《结构化课程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页。

(14)杨道宇:《走向实践智慧的课程目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25期。

(15)杨国荣:《论意义世界》,《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16)冯友兰:《新原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17)冯友兰:《新原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18)[法]马里翁:《还原与给予:胡塞尔、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研究》,方向红译,上海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19)Dewey,J.Ex perience and Nature[M].New York:Dover Publishing Pubications,1958: 148.

(20)石中英:《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21)徐长福:《马克思的实践首先是一个价值本体概念》,《哲学动态》2003年第6期。

(22)朱志勇:《“应然”的实践阐释——论马克思的实践应然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