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践能力即控制社会的行动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表现为控制社会的行动能力,这种看法根源于马基雅维利等人所开创的政治技术取向的实践哲学。马基雅维利虽然认同亚里士多德将实践哲学运用于政治领域的做法,但并不赞同将实践哲学的研究对象限定在政治行为的道德性方面。马基雅维利认为实践哲学关注的重点应该从政治行为的道德性转向政治行为的有效性,即研究如何有效地实现政治目标,因为有德性的政治行为并不能保证政治活动取得成功,因为政治技术比政治伦理更能确保政治活动取得成功。在马基雅维利看来,统治者要想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善于运用权术去对付那些生性邪恶的人类,为此他在《君主论》一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旨在维持政治统治的技术,被后人称之为“马基雅维利主义”。马基雅维利使西方的政治哲学发生了转向,关注的焦点从政治行为的伦理问题转向有效达成政治目标的技术问题。(11)相应地,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再表现为能够依据自己的内在德性或外在的行为规则进行伦理活动,而是表现为能够有效达成政治目的的技术活动。教育不再引导学生去思考政治目标的合法性,而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达到政治目标的有效技术上,学生学到的是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技术。这种政治技术通过教育而得到了大量传播,进而成为参与现代政治生活的大众化工具:“伴随着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实行,相应的政治技术大量生成,这些政治技术突破了少数人的垄断,突破了宫廷的限制,突破了贵族和士大夫的圈子,成为大众掌握的工具,成为政治生活领域中普遍化的东西,成为现代政治运行的基本要求和条件。”(12)总之,伴随着政治学与伦理学的分离,实践活动消解了原有实践哲学的道德性内涵,变成了远离道德问题的纯粹性政治技术,学校所培养的实践能力沦落为一种技术,一种只关心如何达成政治目标的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