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外教师教育改革新动向对我们的一些启示
多年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对教师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努力顺应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国际趋势。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的高等师范教师教育基本上仍属于“学科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这存在两个明显的弊端:第一,缺乏丰富的人类文化的修养,不能很好地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难以很好地启发未来教师的教学智慧,也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欣赏人类文化的成就与美学价值,缺乏应有的教师魅力。第二,不能凸现师范教育(教师教育)及师范类人才的个性与特色。除了对教育学及心理学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先学先知的优势外,其他方面的课程训练并不能体现格外鲜明的教师专业人才特色。所以,我们应当在发扬我国教师教育传统优势下,关注与借鉴国外的改革经验。
其一,在国家人才培养总体要求下,敢于因校制宜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所高等师范院校有着明确的、生机勃勃的办学指导思想与目标,对于培养高素质有特色的教师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否认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师教育)的整体质量和特色,但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实过于冠冕堂皇,在价值取向存在偏颇之下,高等师范教育(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还有趋同现象,最要命的地方是培养规格和要求对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不够。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以及港台地区有关教师教育方面的新教育思想和理念,来充实我国高等师范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其二,调整课程结构,使其课程内容适当超越传统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而扩展到教师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要求的各个重要内容。为此,可以借鉴若干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教师教育)改革的做法与经验,在文化教育、美学教育、人文精神培养和教师专业技能等方面有一个明显的提高。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来看,尽管各专业均有近25%左右的学分课程是相通的公共必修课,但实际上只是给大学生在应知应会的文化知识方面进行补缺补漏。还有一些公共课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和政治理论课等在其他非师范类院校中也同样开设。师范院校专业学科课程设置大多是以学科型教师和学术化为特征,学分比重几乎占了70%左右。因此,目前师范院校不同的毕业生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的差异基本上决定于本学科专业的课程训练。鉴于教育学理论方面的修养仅限于普通教育学和普遍心理学中的常识性内容,因而师范生人才便出现了校内不同专业个性有余,但与校外相比则显得个性不足。为改变这种现象,一方面要大幅度增加教育学科类的课程,特别是增加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测验与评价、学生心理诊断和课堂教学诊断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拓宽专业面,增设综合课,提倡主辅修制,改善师范生的知能结构。
其三,改革高等师范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教法与学法的改革力度。现行高校课堂教学大多是以知识灌输和讲解式的授课法,学生更多的也是以适应书面考试而使用的记忆掌握法。平心而论,这种教法和学法是一唱一和的,表面上看是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背后却是以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发展、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等为沉重代价的。综观国内外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结合我国高等师范教师教育实际,我们认为教法与学法的改革主要把握这么几点:一是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充分理解与挖掘课程内容的科学价值及现实意义。二是鼓励教师采用创新的教育方法,改革对学生的课业发展的评价方法,给教师以一定的自主空间。三是加强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手段,尽可能地增加教学内容的情境性。四是把探究性和发现法适当地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坚持把科学研究活动与创新技能的培养直接或间接地贯彻到教学计划之中。五是加强不同课程在阐述人文精神、科学观念及其价值观方面的沟通与联系,使师范教育(教师教育)课程训练目的在更广泛的目标体系上和更深刻的发展意义上得到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