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学术

什么是学术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术的判断标准或者说成为学术的条件有哪些?由于我国现代大学主要是通过移植西方的大学理念、办学模式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学术观也主要源自西方。正是学术的这一特殊缘起,赋予了它与高等教育、与大学的与生俱来的亲密性。学术与高等教育、大学之间判若孪生兄弟,紧密相连。学术主要与高等教育相关,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因此,此处的学术内容便是指大学内的高深学问。因此,一定程度的专门知识是从事学术活动的基础。

1.什么是学术

为了论证“教学是学术”这一命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以下几方面问题:学术是什么?学术的的基本构成体现在哪些方面?学术的判断标准或者说成为学术的条件有哪些?

(1)学术的构成及其特性

同其他任何词汇一样,“学术”的内涵丰富而复杂,具有强时空特性。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以及不同背景和个性的学者对学术内涵的理解均有所不同。由于我国现代大学主要是通过移植西方的大学理念、办学模式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学术观也主要源自西方。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学术内涵主要取自西方的学术理解。

在英文词汇中,“学术”通常用“academy”表示。该词源自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办的学园。因其地址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加德米的花园和运动场,故而学园被名之为阿加德米学园。[1]学园因学者们对真理的向往聚集而成。正是学术的这一特殊缘起,赋予了它与高等教育、与大学的与生俱来的亲密性。学术与高等教育、大学之间判若孪生兄弟,紧密相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一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便是一部学术发展史。二者的这种亲密性在今天的各种“学术”界定中仍然能够看出。

今天,人们对于“academy”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解有以下几种: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辞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1989年版):(1)of(teaching or learning in)schools,colleges,etc.(学校的,学院的);(2)scholarly,not technical or practical(学者式的,非技术的或非实用的);(3)of theoretical interest only(仅注重理论的,学术的)。

《剑桥国际英语辞典》(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1995年版):relating to school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or connected with studying and thinking,not with practical skills(与学校、学院、大学有关的,或者与学习和思考有联系的,但与实用技能无关)。

《美国传统辞典》(American Traditional Dictionary)的解释更为全面:(1)of,relating to,or characteristic of a school,especially one of higher learning(学校的、与学校有关的或具有学校特征的,尤指是具有较高学识的学校);(2)relating to studies that are liberal or classical rather than technical or vocational(与自由的或古典文化的研究有关的,而非与技术或职业性的研究有关的);(3)scholarly to the point of being unaware of the outside world(除学术方面以外对外界毫无知觉的);(4)based on formal education(以正规教育为基础)的;(5)theoretical or speculative without a practical purpose or intention(纯粹理论的或推理的,无实际目的或意图的);(6)having no practical purpose or use(没有实际目的或用途的)。

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学术”有四层意思:第一,指一所学院或大学教师和用学术方法观察事物的人;第二,指学院或大学教育;第三,指结合学科教学发展思想而不是练习技巧;第四,认为学术是理论性的,不涉及实际操作。

舒尔曼和赫钦斯(Shulman and Hutchings(1998))曾对学术的标准予以界定,认为学术拥有三方面的标准:公开;经受批判性评价;以能够为学术界其他人所使用和交流的形成呈现。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任主席博耶在其发展报告《学术反思》中指出:“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2]

除了“academy”,与学术相关的词汇还有scholarship,译为学者、学问。它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术指称。

虽然“学术”具有强时空特性,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从总体上看,我们还是会发现其共通之处,即学术的基本构成。各个时期对于学术的理解都包含以下两方面成分:学术的内容(高深知识)、学术的形式(研究、传播、应用)和学术的保障(自主)(图3-1)。

img7

图3-1 学术的基本构成

1)学术的内容——复杂性、专门性、动态性

学术主要与高等教育相关,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因此,此处的学术内容便是指大学内的高深学问。然而,什么是高深学问呢?高深学问具有什么特性呢?

高深知识“或者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或者虽然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3]。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高深知识具有复杂性。“知识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层次,其一为一般性知识,其二是高深知识。”高深知识是知识中比较高深和深奥的部分,是建立在一般性知识基础之上的,掌握一般性知识是学习和掌握高深知识的前提。[4]高深知识作为知识的一种较高层次,具有复杂性。第二,高深知识具有专门性。高深知识一般特指某一领域内的学问,具有较强的方向性。这在知识高度分化、学科昌盛的近代体现得更为明显。正如伯顿·R.克拉克所强调的,学者们最大的共同之处就表现在他们都一心一意地钻研学问。但是他们的最小共同之处是那种对他们来说都是共同的知识,因为他们所研究的领域都是专门化的、互相独立的。[5]此外,高深知识的复杂性和专门性决定了对于这种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接受某种程度的正规专门教育。因此,一定程度的专门知识是从事学术活动的基础。即任何一种学术活动必然是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支撑的,也只有具备高深知识或者接受过一定程度的专门教育的人才可以从事学术活动。对高深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人能否从事学术活动的资格条件。可以说,高深知识的复杂性决定了高深知识的专门性。第三,高深知识具有动态性。高深知识作为知识的下位概念,同一般性知识一样,受制于特定时代的知识型。关于知识型的历史演变,我国学者石中英教授认为:从古至今,人类的知识先后经历了神话知识型、形而上学知识型、科学知识型和文化知识型四个阶段。与此相对应,高深知识也相应经历了四个形态的转变,并会因知识型未来的转变而继续变化。高深知识也因此具有动态性。

2)学术的形式——研究性、创新性、交流性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对内容的操作和反映。整体而言,学术的形式主要体现为对高深知识的保存、研究、传播和应用四种。在这几种活动中,发现和传播是最基本的两种。因为发现和传播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区别于其他机构的两个根本性特点。一方面,相较于中小学,研究、致力于发现新知识是大学的独特之处;另一方面,相较于研究院(所),教学、传播知识是大学的独特之处。正如克拉克教授所言,高深知识“是学术系统中人们赖以开展工作的基本材料”,而“教学和研究是制作和操作这种材料的基本活动”[6]。二者之中,研究又更为根本。因为研究不仅以高深知识为对象,更以之为其唯一的、主要的内容,以高深知识为其始,亦为其终。高深知识对于教学来说,更大程度上仅仅是其操作的对象。虽然教学也以其为内容,但高深知识却不是教学知识中唯一的、能反映其本质的内容。另外,教学虽然也会促进高深知识的增长、升值,但这并非其唯一旨趣。教学最终的旨趣在于通过高深知识培养合格人才。所以,研究是学术各种活动形式中最主要的,也是最能体现学术特性的一种学术形式,是学术形式中的核心和关键。正是基于一定的研究,学术才实现了其知识的生成的功能,使学术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研究是公开的系统化的自省探究(劳伦斯·斯滕豪斯,Lawrence Stenhouse)。就其程序而言,研究体现为反思(批判性反思)、研究和研究结果的生成三个环节;就其类别而言,研究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别。其中,基础研究通常被认为旨在得出反映本质观念的知识。这种知识往往被认为与实践分离。研究者在从事基础研究时,很少会考虑其成果的“应用价值”。与基础研究不同,应用研究是研究者运用原理和理论,以得到实用的结果为目的,注重将其发现直接应用于人们及其生活的星球上的现实。[7]无论哪一种研究类型,都强调创新。创新性是研究这一学术形式的核心特性。

除受制于学术的内容,学术的形式还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经济、文化以及国家、大学政策的影响而呈现出等级主次的差别。其中,与外界因素相迎合的学术活动会被制度化为大学职能。因此,大学职能与学术紧密相关,学术活动是知识论形式的大学职能,而大学职能则是制度化了的学术活动。如19世纪前,教学是大学教授的中心工作,也是其神圣的职责,“教授乐教,学生好学”。进入19世纪,教授们的职责也变得多样起来,从原来单纯的教学发展到教学、科研同社会服务三者集于一身。但由于军事、科技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等原因,许多高校仅仅关注科学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逐渐沦为了科学研究的附属物。科学研究逐渐成为大学教授的中心工作。相应地,研究被提至首要位置。

3)学术的保障——自主性

学术内容的存在以及学术形式的运作既决定了学术自由存在的合理性,又决定了学术自由存在的必要性。学术自由与学术相伴而生,学术自由被西方高等教育界视为学术发展的重要保障。一部学术的发展史也可以被视为学术界对学术自由的争夺史。学术的创新性特点决定了它似乎只应或只能生存于自由的环境之中。但学术自由不应仅仅是一种消极的免于干涉的自由(Free-from),而更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求知的自由(Free to)。[8]这种积极的学术自由主要体现为对一定自主权的拥有,而且这种自主权不应仅局限于群体层次,更应具体化到个体层次。反过来讲,是否拥有一定的学术自主权是在实践中衡量一种活动是否是学术及其学术性彰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至此,我们得出了学术的四个基本维度:知识、研究、交流和自主。在各种维度之中,知识是基础,贯穿于学术始终。首先,知识维度是其他维度存在的前提,决定了其他各维度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其次,知识也是研究、交流和应用等学术形式的结果。自主权是知识、研究、交流等学术维度得以进行的重要保障。

学术的特性源于学术的构成,学术的四个维度赋予了学术的基本特性:复杂性、专业性、动态性、研究性、创新性、交流性和自主性。其中,动态性是就“学术”这一术语整体而言的,是“学术”范型的转变。伴随知识型的转变,学术的内容会有所变化,并能因此带动学术各形式的范畴和内涵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以说,不同的知识型对应于不同的学术观或学术范型。而就一种学术范型而言,它的基本特性则体现在:复杂性、专业性、研究性、创新性、交流性和自主自由性。

(2)学术的标准

由前文对学术的构成及其特性的分析,笔者认为学术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理论层面的学术标准和实践层面的学术标准。理论层面的,学术标准在于学术的基本特性。一种活动只要具备了复杂性、专业性、研究性等学术的基本特性,它就是一种学术。然而,这种活动在实践中能否成为学术,是否以学术的样态运行,则还需要继续予以判断,判断其学术性在实践中的彰显程度。学术性的彰显程度主要通过学术主体在学术的四种维度中行为的频度、程度得以体现。因此,学术主体在实践中知识、研究、交流的频度以及自主权拥有的程度将是我们判断一种活动是否成为学术的实践层面的标准。

然而,这两个层面的标准对于同一活动体往往并不能达成一致。理论上成为学术的活动在实践中往往并非总是以学术的样态存在。换句话说,理论层面的学术标准具有绝对性,而实践层面的学术标准具有相对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学术的两层标准中存在一个中间地带——学术观。学术内容的动态性赋予了学术本身以动态特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知识型下,不同的学术内容赋予了学术以不同的特色。在特色各异的学术观下,人们对同一学术活动的学术性会有不同程度的认识。或者说,受制于不同的学术观,人们对于同一种学术活动的学术性认识程度并不相同。这种意识或者观念上的相异必然会导致同一种学术活动在实践层面的学术表征样态的差异,这也就是学术标准在实践层面的相对性所在。

那么,依据学术的标准,大学教学是不是学术呢?在本部分,笔者的讨论仅局限于理论层面。而对于“大学教学在实践层面是否成为学术”这一问题则留待后文予以讨论。笔者认为,依据学术在理论层面的判断标准,大学教学是一种学术,学术是大学教学的本然面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