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学术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1)外在制度先行,内在制度紧随
与外在制度相比,内在制度是教学学术所面临的诸种障碍根源。因此,对内在制度作出调整和转变是根本。而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带动高等教育实践上的巨大变革也是目前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制度变革适宜由内在制度引领外在制度进行,由观念做引导进行渐进式变革。
然而,笔者认为,外在制度的转变与调整应是当下我们的首要任务。理由有二:首先,外在制度对内在制度有决定和外塑作用。一般而言,内在制度决定外在制度,但反之亦可。外在制度并非仅为内在制度的外显的、实体化的结果,其自身还具有主观能动性,对内在制度具有反作用,表现为它对内在制度的维持和强化作用。从另一个方面看,“人们的教育观念本质上是由人们所处社会和教育结构所决定的”[1],“人们改变其行为发生在改变其信念之前。新的、具有正面效应的经历是其激发因素,特别当这些经历跟道德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时更是如此”[2]。因此,外在制度也决定内在制度。其次,外在制度先行源于现实的需要。我国大学教学现实对教学学术要求的紧迫性决定了由内在制度开始的渐进式变革是不能满足要求的。教学学术思想在我国的贯彻落实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外在制度对实践的影响较内在制度更为实在、也更为直接,对实践产生效应也更为快速。基于此,为保证教学学术思想尽快在我国得以落实,着手外在制度的调整和重塑应是首要之事。在对外在制度进行调整的同时,也要不断向广大大学管理者、大学教师进行教学学术观念渗透,以相应的内在制度为外在制度变革提供观念支持。
(2)既要立足于学科,也要注意学科间的沟通;既要立足于本校,也要注意校际间的合作
强相对性是教学学术的基本特性之一。教学学术不仅具有学科差异性,也具有学校背景的差异性。对于教学学术的落实应既要考虑到对个性的尊重,更应注重对共性的支持,注重个性之间的沟通。教学学术的学科差异性决定了以学科为单位成为发展教学学术的一条重要路径。国外的教学学术发展实践也证实如此。从实践层面来看,国外对于教学学术的发展也确实从一开始便是源于各个学科的。但由于教学是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共通行为,教学学术对于教学公共性的强调决定了跨学科发展对于教学学术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学校。着手制度设计时既应立足于学校,更要注重校际间的合作,建立良性的对话沟通机制。
(3)既要立足于国情,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又要立足于校情,借鉴基础教育的经验
教学学术源自美国,从被提出至今已有20年之久,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美国都已做了一些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更快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教学学术发展,对美国的经验进行借鉴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由于国情不同,大学所生存的文化土壤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借鉴的同时,应注意结合本国国情予以调整变通,使其更适于、更利于我国的大学教学实践。与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活动相比,大学教学的学术化程度明显不足。虽然在基础教育中通常不说“学术”,但其教学的学术性程度已经很高了,诸如教师从事研究、交流的行为频度比较高,教学也有了一定的学术建制保障等等。同为教学,大学教学与中小学教学的本质是相通的。因此,在对大学教学制度进行调整与重构的时候,借鉴中小学教学的相应建制措施既必要又可行。
(4)既要借鉴专业学术的经验,也要立足于教学自身
虽然教学同科学研究一样同为大学的使命、大学教师的职责,但科学研究一直被认为是学术的全部,并随历史的积淀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术建制体系。大学教学作为学术家庭的新成员,我们在对其进行学术建制建设时可以对科学学术的建制体系予以借鉴。然而,教学学术不同于传统的科学学术,因此,在进行模仿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其特殊性,构建适应于大学教学自身特性的学术建制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