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校园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和谐校园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接受着高等教育,按说基本上都应当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然而,由于主观和客观多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现状却令人担忧。大学校园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在心理上能否达到健康和谐状态,对于整体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增进校园人际和谐的重要保证。

和谐校园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张 倩 苏同武

摘 要:学校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校园,和谐的校园需要和谐的心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相关部门应认识到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理性思考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探索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和谐校园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恩格斯说过:人的心理是“地球上最灿烂的花朵”。法国伟大作家雨果也说过:“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知、情、志”相融、“智商”(IQ)和“情商”(EQ)合一的人的健康心理正是地球上最灿烂的花朵,是比海洋和天空还要广阔的心灵。[1]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接受着高等教育,按说基本上都应当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然而,由于主观和客观多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现状却令人担忧。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4年至1989年,我国一些留学人员归国后,在大学生中发起心理咨询活动。到目前为止,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相比相差甚远。现代生理——心理医学研究表明: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不仅指身体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若后者有问题,只能是属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似乎不是明显的疾病,正所谓“自感不爽,检查无病”,但却是一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心病”。用一位心理学家的不无幽默的话来说:“我们不仅在心中忧虑,连心脏、肺、肝和胃也会忧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许多人都属于亚健康状态,却并不自知。

几年前,有关部门曾经以“大学生的最大苦恼”为题作过一次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最大苦恼的回答按照比例、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意志薄弱,缺乏恒心,能力较差,缺少金钱,前途模糊渺茫,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生活单调、贫乏,不喜欢所学专业,人际关系不融洽,孤独无助,恋爱失败,不为同学理解,外貌不佳,被人歧视,以及其他。[1]从这份调查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早已不是“世外桃源”,今日的大学生也已不再是世人眼中无忧无虑的“天之骄子”,或是传统社会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莘莘学子,而成为“问题的一代”、“苦恼的一代”。他们正面临着以往大学生没有遇到过的种种新问题、矛盾、苦恼。这些问题既是实际的,更是精神的、心理的,既是外部的,更是内部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学校和家庭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不断迎来新的竞争和挑战。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紧张的学习、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往往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然而处在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们的生理发展已经基本成熟并趋于稳定,但是心理成熟仍落后于生理成熟。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近年来,大学生因各种心理问题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件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最为典型的个案是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案”。2010年3月22日,北京邮电大学的09级博士吴某从该校本部主楼一跃而下;3月28日,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系一女生在宿舍内上吊……我们不禁要问“舍弃如花的生命,他们为何选择毁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起了全社会有识之士越来越普遍的关注,成为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

二、和谐校园建设的相关理论阐释

(一)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

“和谐校园是指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充分、协调、自由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2]其中“和谐”一词指的是平衡、协调,它的基本理念来自于孔子的儒教,以“和”为贵,为“和”协百官,以“谐”谢万民,同时又来自于法国空想主义者的大同世界的理想设计。因此,和谐发展观是学校工作的基础、生命线,是一项专业化的管理事业,应该和教学、科研并重,共同围绕学生这个“根本”,合作、协调,共同发展。我们一定要用和谐的发展观重新审视和谐校园在学校日常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和谐发展新理念,这是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和谐发展观的关键之所在。

(二)建设和谐校园的意义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和谐是一种价值判断,更是一种心理感受。从心理和谐的角度看,大学和谐可体现为:和谐校园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谐校园的内涵是人心和善、相处和睦、上下和顺、内外和平;和谐校园的基础是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存;和谐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校园和美。”[3]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树立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学校的具体体现。学校是培育人的场所,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从教育的作用来看,学校教育是社会大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生态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其在启迪心智、传播知识、确立人生价值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因此,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各高校提出构建和谐校园是一种极具有前瞻性的理念,必将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会和开创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

心理健康即心理和谐,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体现。大学生的和谐心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也是过程,更是追求的目的和结果。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基础,校园和谐为心理和谐提供重要保障。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工程

大学校园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在心理上能否达到健康和谐状态,对于整体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维护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协调发展,塑造良好心态,不仅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首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内在动力。高校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豁达的性格,才能理性地面对校园中发生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促进校园和谐。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增进校园人际和谐的重要保证。和谐校园的建设,不是指一两个人的和谐,而是整个校园内部人与人之间包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与管理者之间都能达到和谐的状态。所以,有健康的心理,就能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最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广泛开展健身活动,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题中之意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因为我们单个的“人”,即学生是校园的细胞,校园是张“网”,每个“人”都是“网”上的一个结,所以校园要和谐,要先从“人”做起。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内涵即“以人为本”,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和谐校园建设基本内涵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中的“人”源于两大要素:第一要素“硬件”即身体,第二要素“软件”即心理,二者相比“软件”比“硬件”更重要。现在我们将“以人为本”这一新的和谐校园建设基本内涵作为研究的重心,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化。大学教育不但要给大学生一个健康的体魄,还要给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大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在校期间历练人品,健全人格,将来到工作岗位才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人成功有诸多的因素支撑,在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健康比能力还重要,比如说在考场上金榜题名的人和赛场上获得冠军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心理素质极其稳定,抗紧张能力和调适能力强。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学生时代就要注重培养,这也是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之所在。社会以“人”为本,人以“心”为本,心情决定健康,心态决定命运,一切都从“心”开始,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题中之意。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在大学“象牙塔”中,大学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大学是由学生生活步入社会生活的一个中间载体,在校的大学生由于生理上与心理上不够成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所以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与多种渠道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4]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是:以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为主要内容,建设安全稳定的平安校园、高雅优美的文明校园、科学民主的学术校园、健康环保的生态校园、充满活力的开放校园。而校园和谐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四、在构建和谐校园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居于重要地位。教育部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等文件,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途径和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作出了进一步的科学规范。在和谐校园背景下具体如何来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就此提几项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前提条件

任何形式的教育最终都要归结于自我教育才能将外在世界的教育内容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这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自我教育,通过发挥大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开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最大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人格完善的外因,而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才是大学生人格完善的内因。拿破仑曾言:“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他的心理。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往往是靠心理划分的。”所以,要想取得成功人生,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调节自我,保持健康心理。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是主体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促进心理发展,完善人格品质,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应注重引导大学生从正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指导,主动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我,有效控制自我,促使学生自知、自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积极开展自我教育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可以说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是大学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最根本动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是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最本质要求。[5]

(二)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咨询活动是基础保证

和谐校园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奋斗。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每个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心理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应以心理沙龙、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为载体,并借助学校社团、校报、板报、广播、网络等媒体,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周”或者“心理健康月”等活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其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心理档案可为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高校要在大学新生入学之初通过采用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对那些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逐一访谈,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实行动态管理。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转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再次,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拓宽心理咨询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咨询工作还要针对特殊群体,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地服务于学生。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适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是长期战略任务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各高校教育伦理过程中,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越来越广泛的被重视。校园文化对处于青春期可塑性较强的大学生来说,其塑造人格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大学生理想、信念、情感、道德的建立。如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传统的造就,活泼、竞争、向上的环境氛围的营造,和谐、完美、宽松、友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公正、宽容、理解的集体舆论的建立,无疑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坚定执著、勇敢刚毅、自信自尊及豁达的心理品质。学校应当把学校的育人理念、人文关怀渗透到校园物质环境中,寓情于物,寓情于景,达到物化环境与人的情感的直接链接,充分发挥校园环境作为无声的潜在课堂的作用。”[6]

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大力度抓校园文化建设,增加投入力度,增加文化体育设施,特别是增加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艺术和娱乐活动,这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心态。只有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才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四)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化”是制度保证

“三化”即课程化、全员化、个别化。只有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课程的地位,才能有其发展的空间,进而发挥其作用。否则只能流于形式,而无真正的实效。实践证明,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使得心理教育形成了系统、得到了强化。同时要力争实现全员育人,各位教师都有帮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和义务,各学科应根据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从而提高学科教育综合效益。教师还要经常关注个别心理障碍学生,因材施教,特别是要对心理异常学生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有效解决学生个别问题。只有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采取“因人而异”的方式,才能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系统化和系列化。“心理老师具备了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根本原因,增加他们的心理自由度,帮助他们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7]所以,在学校里,要给心理教师以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也是心理教育系统化和系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是关键环节

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有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提供政治思想上的保证功能,而且也有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精神上、心理上服务的功能。全体专兼职学生政工干部、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队伍,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骨干力量。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起一支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通过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整个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过程中,注重心理疏导、心理关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抗挫折的能力。“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以及相关政工干部等要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掌握和运用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培养他们积极、健康进取的思想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8]为了使辅导员、政工干部等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知识,能运用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咨询的方法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要经常为辅导员、政工干部举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传授心理沟通方法以及学生危机心理的预防与干预措施,等等。通过这些工作,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能提高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能从心理上关心学生,注意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和相融,有的还能以思想工作形式作心理咨询并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给予有效地处理。

结 语

和谐校园的构建离不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和谐发展的人像一颗种子,只有在和谐的校园里才能孕育出来。21世纪是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重建、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而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在创建和谐校园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和保持学生的心理和谐,同时要求在学科教育、心理保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部门之间建立起协调互动机制,共同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1]黄书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构建和谐校园[EB/OL].天涯杂谈[2007-08-27].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993663.shtml.

[2]李彬.谈和谐校园建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综合管理,2008(1.2).

[3]吴艳华,李明宝.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和谐校园[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4]乌兰,杨竟楠.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2009(8).

[5]周艳华.浅析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与信息,2008(9).

[6]李玉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和谐校园的建设新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3).

[7]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