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研究生科技道德教育的意义和基本点
许 志 肖 强 徐 华
摘 要:本文在论述高校加强研究生科技道德教育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基础上,借鉴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成功经验,分析了高校加强研究生科技道德教育必须做好的几个方面的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高校研究生科技道德教育面临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研究生 科技道德教育 意义 基本点
研究生是高校从事科研的重要群体,也是将来承载重大科研项目的储备人员。加强研究生科技道德教育的意义重大。
一、加强研究生科技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科技道德教育是研究生成人成才的内在要求
俗话说,要做事先做人,高校首先要做好研究生的科技道德教育,让研究生具备正确从事科研的基本道德素质,其次才是要做好成才教育,把研究生培养成学术的巨人。一个研究生的科技能力和水平越高,如果其道德水平越低,他对社会的危害和对社会利益的威胁程度就越大。所谓的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就是没有科技道德责任和良心的人制造出来的。尤其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不敢想象技术巨人若是道德矮子对社会的危害究竟能有多大。研究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科技道德素质,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要求,他们要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也是做好科技工作的前提。
(二)加强科技道德教育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科技道德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推动力量,能化强烈的科技道德责任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内在驱动力。科技道德教育可唤起知识分子的“科学良知”,能化压力为动力,不断做出新成果推动科技创新,从而有利于动员全社会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进行科技创新首先要进行科技道德教育,使研究生增强参与创新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进行科学探索的坚毅品格。同时,创新不仅包括科技自身的革命,而且也包括承担这场革命的人类必须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用整体的、系统的思维方式代替分析的、机械的思维方式。[1]通过科技道德教育能使研究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以整体的思维方式重新对自然界进行整体性探索,理智控制人类自身的行为。此外,创新是继承基础上的新推进、新探索,继承需要艰苦的学习,探索更需要艰辛的付出和可嘉的勇气,这一切必须通过科技道德教育来实现。
(三)加强科技道德教育是研究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有机融合的必然要求
研究生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培养高级人才的目标。在科技日新月异大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过度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而忽视了人文教育。有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开设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所谓有用的自然科学和工程课程,强调研究生培养的“专”。事实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二者具有互补性,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都将会导致教育的失衡,进而导致人和社会发展的失衡。正如清华大学徐葆耕教授所说,人文教育或科学教育的欠缺,会出现两种畸形人,一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二是不懂科学而侈谈人文的“边缘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质就是要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就是要把人的发展放到社会的整体中去锤炼和考察,就是要实现人的物质满足和精神追求的完整统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依赖于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就是真、善、美的统一。[2]
(四)加强科技道德教育是培养研究生良好科技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对研究生进行科技道德教育,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生毕业后要就业,甚至部分研究生就是在职的科技工作人员,接受与其职业密切相连的职业道德教育非常必要而有强烈现实意义。在校的研究生都将是未来科技工作的生力军,他们将以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像其他行业一样,科技工作也有其道德规范。研究生在校期间就应该懂得基本的科技道德规范,至少要知道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符合人类进步和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发明是道德的,反之则是不道德的;坚持真理,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科技成果是道德的,反之是不道德的。通过科技道德教育,能加强研究生的个人职业道德修养,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能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地劳动和创造。没有相应的科技职业道德,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就不可能真正担负起他的社会职能和责任。
(五)加强研究生科技道德教育是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举措
1.加强研究生科技道德教育是培育制度伦理精神的需要。
加强制度建设是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举措,但是,任何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必须以一定的伦理精神为底蕴和依托。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研究生科技道德教育具有终极的意义,是从源头上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举措。“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纯技术性的,它不仅需要以一定的观念为底蕴,而且要以一定的观念支配其运作”。[3]7我们不能设计B制度来保证A制度的实施,然后再设计C制度来保证B制度的遵守,如此这般,就成了一个制度链条了。由此,培育制度伦理精神才是从源头上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本。
2.加强研究生科技道德教育是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
2009年3月15日,教育部长周济在“高校学术风气建设座谈会”上强调,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他提出要对学术不端行为“下猛药”,还要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事实上,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解决当前学术不端问题的迫切现实需要。既然是课程,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是每个研究生必修的,必须通过考试才能毕业。这样,对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了一定的计划性、强制性和权威性。
3.科技道德教育是研究生树立崇高科技伦理精神的必由之路。
目前,高校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是一种客观存在,有些高校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其实这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学术上的“无德”,即学风不正,不能严守学术规范,如学风浮躁、理论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甚至粗制滥造、急功近利,这尚不足以严重危害社会;二是学术上的“无法”,即学术不端,突破道德的底限并违背了制度、纪律等“法”的规定,它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如抄袭剽窃、伪造事实、篡改数据。必须及时制止这些现象,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针对学术“无法”,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针对学术“无德”,就必须加强科技道德教育。
4.加强研究生科技道德教育是弥补历史性缺位的必由之路。
我国过去不大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关于知识产权的相关理论问题也没有弄清楚,导致研究生科技道德教育缺位,学术规范意识比较淡薄。所以,有很多学术失范是由于不懂学术规范造成的,并非故意,这是历史的原因。而现代学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我们又没有十分重视学术道德教育,所以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利害。比如,很多研究生把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放在自己的成果或论文里却不加注释,并认为这理所当然。这种习以为常的做法事实上是有违学术规范要求的,匡正类似的行为,弥补研究生科技道德教育的缺位,必须通过系统的教育。
二、研究生科技道德教育的基本点
(一)强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教育
对于研究生而言,讲爱国主义,就是要践行科技报国,在党的领导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落后就要挨打,所以要向别人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但比暂时的科学技术落后更可怕的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失落,毕竟,技术落伍是可变动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3]82“爱祖国是作为第一个基本要求提出来的,他要求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所有公民,都必须把热爱祖国,即热爱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自己的一个神圣的道德义务”。[4]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正因为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就更要坚持和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坚定人们特别是研究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奇迹,证明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在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从低谷中向上攀升。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的历史使命面前,对研究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同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要从历史的发展、现实的国情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不同角度使人民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从而引导他们确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为人民服务,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服务,这也是科学技术的终极社会价值,但这一宗旨却被一些科技工作者淡忘了。研究生要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就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树立一切奋斗和工作都要为人民造福的意识。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就会导致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会发生扭曲。当前,时不时地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与研究生的价值观扭曲和研究生的评价和考核制度设计有重大关系。但从根本上说,无论个人行为,还是制度本身,都与没有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相关。要教育研究生坚持主动的、自觉的、不带任何条件的、真心实意和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把科技工作定位在“科研为公,科研为民”上。科技创新也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参与,研究生若要有大作为,就要自觉贯彻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不畏艰险、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教育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艰难险阻宛如家常便饭,作为研究生,必须树立不畏艰险的科技道德精神。这里的艰险有三层意思:一是对新事物的研究过程中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探索,甚至可能出现危及研究者身心健康的种种意外。1980年6月17日,第三次到罗布泊探险考察的彭加木永远地留在了那里,只留下一张纸条:“我向东面去找水井。”二是指质疑旧学说或权威,捍卫真理需要面临很多困难,甚至出现危及研究者本人的名誉和人身安危。19世纪的宗教改革者哲罗姆,被绑到火刑架上时,一个老太太冲上前去,捡了一根柴火,说:“烧死他!”哲罗姆没有愤怒,没有辩解,只是低声感慨了一句:“多么虔诚的愚昧啊。”三是就研究本身而言,要创新,要推广新成果,要让新成果给好地服务社会,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冒很大风险。报载“三、四月正是陇原大地播种耕耘的大好时节。同忙碌的农民一样,甘肃新宇航天种业公司总经理郑兴虎上陇东、下河西,为推广种植10万亩航天大豆不停地奔波着。眼下,春播快要结束了,但是10万亩‘航天大豆’的推广种植连二十分之一都没有完成。”
极端地说,研究生,就要为研究和探寻真理而生。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人控告其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为了真理,他安详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学报答了祖国城邦,终年70岁。伽利略勇于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罗马宗教法庭判处了火刑,但是他直到死也不放弃真理。崇尚真理,追求真理,是研究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追求真理的内在要求则是不断开拓,勇于创新。青年研究生要健康成长,就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从本质上说,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一种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道德精神,也是一种踏实肯干、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今天我们昂首阔步行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上,正是无数仁人志士艰辛求索、开拓奋进的结果。真理总是在相对和绝对之间转化,并实现曲折发展。当代研究生应该以前人为榜样,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谱写新篇章。
科学技术是真理,她是伟大的,但也是公正的。她不钟情于胸无大志、不思进取的人;她不钟情于朝三暮四、好高骛远的人;她更不钟情于急功近利、利欲熏心的人。若要求得科学技术成果,就必须进行锲而不舍的努力探索和研究。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当前的研究生往往有缺乏锲而不舍精神的弱点,他缺乏韧劲,缺乏坚忍不拔的精神,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丧失信心。在科技探索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和挫折坎坷,没有科学的理想作动力,没有坚定的信念来支撑,没有永不言弃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水平。1898年至1902年,居里夫人每次把20多千克的废矿渣放入冶炼锅里加热熔化,连续几个小时不间断地用一根粗大的铁棍搅动沸腾的渣液,而后从中提取仅含百万分之一的微量物质。经过无数次这样的提取,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了0.1克的镭盐,并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
(三)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教育
高尔基说过,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我们只能说还有尚未被认识的东西。他辩证地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能力是可以无限深入和无限宽广的。哥白尼也曾说,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勇于探索。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研究生有自身的优势,他们朝气勃发,敢想敢为,勇于创新,充满活力。2009年6月15日,李政道在上海作报告时寄语上海青年“上至太空探天高,海深有底量地厚”——希望他们能有爱因斯坦那样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杜甫诗句云,“细推物理须行乐,何为浮名绊此身”。爱因斯坦就是一个毕生探索未知世界的人,他曾说:“我们能经历的最美好的事物便是神秘的未知,它是所有艺术和科学的真正源泉。”敢于探索未知的先驱和普通人唯一的区别就是敢于走别人不敢走的路。鲁迅也曾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只有那些勇于探索未知的人,才能带领他人走出一条路来。当你用新眼光重新看待自己,积极尝试新事物,你会发现世界在你面前打开了一扇新窗户。当然,勇于探索还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撑,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并不是盲目地去走所有的路。
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重视了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很多用人单位向学校和社会反映:研究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事实上这是呼吁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培养要重视实际经验和技能的培养,要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能力。由此,联想到很多企业愿意招收技校生,而对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十分青睐,原因就在于技校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好。从科研角度看,大胆实践是追求真理之路的铺路石。只有大胆实践,才能在追求真理之路上不断占领新制高点,才能把科学技术研究不断推向前进。爱迪生就是在1000多次的实践中找出如今的钨丝作灯丝;李时珍跋山涉水、勇于实践才最终编写了医学界的巨著——《本草纲目》。从创新的角度看,创新是追求真理的内在要求,缺乏创新实践,就不会获得科学真理。
(四)严谨求实、实事求是、勇承社会责任的科学作风教育
无论从事何种科学技术研究,严谨求实是最根本的,越严谨,越容易发现问题,也越容易做出学术成果。只有凭借严谨的科学态度,一步一步地走,严谨地去做,你才可能抓住现象背后隐藏的科学规律。要坚持每作一组实验,每做一个图,每写一篇文章,甚至是作每一个理论假设,都要看它的准确性程度,所以,经常要反复进行同样的实验,使结果尽可能接近于真实的规律。事实上,越严谨、越踏实的人,他的发展速度越快,成果的意义越大。科学研究无小事,一个细微的数据出差错,可能使长期的科技研究变得一文不值。2006年10月18日,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马军做客新华网,就科技创新与和谐社会同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时指出,“做科学最快的还是越严谨越快,搞科学需要有这种严谨求实的精神,这样相对来说才能够抓住机遇。”的确,很多科学发现可能出乎预料,虽然对一些现象和规律有一些预测,但是这些预测往往不是按照预测得到的结果,很可能完全出乎预料。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一步一步走,严谨地去做,才可能发现一些现象,才能有创新的机遇。
加强研究生科技道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否则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社会负面影响。牛顿在晚年致力于证明上帝的存在,将自己最后的时光奉献给了上帝。爱因斯坦在研究统一理论时引入了宇宙常数,并写出一个适合所有尺度的“物理定律”,但被证明很明显是错误的,给他完美的科学事业添了一个败笔。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但实际不等于现象。而现象往往是带有伪装的,是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的结论的,这也就是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牛顿晚年成为有神论者主要是他失去了对实际和现象的分辨和把握。而爱因斯坦没有把握好对“是”的理解,他把没有本质联系的事物不当地联系在了一起,把非本质联系当成了本质联系。他的“热寂论”就是在研究热力学定律时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作了扩大,将它运用到了宇宙层次而得到宇宙的未来将是一片死寂的结论。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人民和社会提供服务是科技工作者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当代研究生要准确把握未来国际环境变化趋势和发展机遇,加快发展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解决发展面临的重大瓶颈问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祖国和人民赋予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研究生一定要有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坚持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为己任,以满足人民大众现实需求为已任,为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要教育研究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提供技术支持;要教育研究生尽最大努力防止技术的负面效应显现;要教育研究生行为世范,展现出知识分子的本色。
(五)培养团结友爱、协同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
研究生一定要摆正个人和集体、学生和导师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18世纪以前,科学研究多是个人行为,如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溶菌现象等。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看,过去那种单枪匹马、独往独来的研究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需要,科学研究也变成了群体的行为。如美国遗传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由于研究项目的复杂性、综合性和交叉性越来越强,科学研究的题目和范围越来越大,个人,甚至说小组根本不能胜任,科研梯队和科研团队建设日益被人们重视。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保证科研团队的高效率运转。
团队精神并不要求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发挥特长、利用专业优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2005年12月10日,参加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第五届学术会议的102位院士中唯一的一对院士伉俪——闵恩泽、陆婉珍夫妇,在谈到年轻科技工作者成长的问题时陆婉珍说:“从我带的研究生身上,也发现年轻人存在的一些问题。”闵老谈到现在的年轻人聪明、肯钻研、善于创新,但团队精神很差。以《西游记》为例,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有火眼金睛这样的“现代武器”,神通广大,非常厉害,但他也离不开那个四人组成的西天取经团队。如果没有猪八戒、沙僧,他一人也不能帮助唐僧完成取经的任务。闵老还说,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间交叉地带越来越多,科学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而且一个课题、一个项目可能涉及多个学科,这就要由团队来共同完成,需要与其他科技工作者合作。
(六)诚实守信、尊重他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意识教育
研究生是社会高知群体,理应成为好公民,并给社会其他阶层树立良好的榜样,先做人后做事的道德训诫理应警钟长鸣。2004年9月23日,人民网载:9月10日,湖北一家科技公司的3位负责人因窃取国家“863计划”的高科技技术卖给境外,被武汉市检察院提起公诉。这样的案例是极少数,但在科技立项、评价、执行等环节上和失信行为却时有发生。如有的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在申报项目时夸大技术经济指标、人为编造数据;一些参与国家科技计划评审、咨询等评价活动的专家,不能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一些中介机构甚至借评价活动牟取不正当利益。
2008年9月2日,科技部公布的《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建设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科技活动也要讲信用。指出科技信用是指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或机构的职业信用,是对科技活动的个人或机构在从事科技活动时遵守正式承诺、履行约定义务、遵守科技界公认行为准则的能力和表现的一种评价。作为研究生的个体科技道德教育而言,要教育他们尊重他人的学术劳动成果,不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要教育他们不故意夸大自己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经济或社会效益;要教育他们严禁伪造实验数据和学习成绩,不作弊、不弄虚作假;教育他们对合作成果中本人完成的部分负责,不在未参加实际研究的成果中署名;要教育他们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不非法转让技术成果;要教育他们在报考、报奖、申请学位时确保学术经历、学术成果、专家鉴定等材料的真实性。
《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指出“相互尊重是科学共同体和谐发展的基础。相互尊重强调尊重他人的著作权,通过引证承认和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和优先权;尊重他人对自己科研假说的证实和辩驳,对他人的质疑采取开诚布公和不偏不倚的态度;要求合作者之间承担彼此尊重的义务,尊重合作者的能力、贡献和价值取向。”每个研究生都要知道,尊重他人是科研团体和谐的基础,是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各自最大优势的前提。特别是在一个以高智商和高文化素质为主要特点的科研团队中,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禀赋和研究自由与特长,相互尊重尤为必要。尊重他人,首先是人格的尊重,作为重要的科技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在关于印发《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说“在科研论著中引用他人的成果,必须注明引证出处;未参加研究或者论著写作的人员,不得在论著中署名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严禁抄袭他人著作、论文或者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行为。在所承担的国家和单位科研课题或者科技项目完成后,不得故意隐瞒关键技术或者资料,故意妨碍后续研究与开发。职务技术成果的完成人应当保证单位能够充分、有效地使用该成果,禁止将研究成果非法据为己有。”
要教育研究生遵守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和学校有关保密制度,做到遵纪守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六十七条至七十三条规定了相关的法律责任。主要涉及的违法行为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虚报、冒领、贪污、挪用、截留用于科学技术进步的财政性资金;②利用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本购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后,不履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科学技术资源共享使用义务;③滥用职权,限制、压制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④抄袭、剽窃他人科学技术成果,或者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弄虚作假;⑤骗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⑥推荐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⑦科学技术行政等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就是说,突破了道德规范约束的最底线,就涉入了违法的境域。作为科技工作者不讲科技道德,人们只能口诛笔伐他。但是,一旦不遵规守纪,可能就要被绳之以法,失去自由,甚至被送上断头台。
参考文献
[1]贾春淼.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初探[J].运城学院学报,2007(8):88.
[2]高汉运.对20世纪以来教育目的观的哲学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27.
[3]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4]吴正楠,王耀.甘肃“航天大豆”遭遇推广尴尬[N].甘肃经济日报,2005-05-1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