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辅导员与“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

“后”辅导员与“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因为在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生活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共同点,所以,这应当成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天然催化剂。相对于年龄较大的辅导员,“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较容易合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

赵玉言 肖 强 刘名森

摘 要:随着“80后”辅导员逐渐踏上工作岗位和“90后”大学生开始走入大学校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如何在变革中抓住机遇,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成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关键点。

关键词:80后 90后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80后”现象作为一个社会热点,曾经在一段时间内被广泛关注并备受争议。近年来,“80后”青年已基本完成了大学阶段的教育,有的继续求学深造,有的则踏上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其中不乏“80后”优秀大学生在结束高等教育后成为“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2008级本科生中“90后”约占13%,而2009级学生中,这一比例达到90%以上。这说明“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因此,研究探讨“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分析

“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虽然在成长环境、经历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但与过去争论“80后”现象时经常提起的“代沟”相比,二者有着较大的共同点。

首先,“80”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都成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物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未经历以权威为主导的计划经济时代。因此,二者的权威意识比较淡薄。

其次,“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成长经历中有较多呵护,自我意识较强。

再次,“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都接受了比较开放的教育,并且利用网络接受了更加多元化的信息,对传统的教育方式都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

实际上,“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不仅有较多的共同点,而且还有差异。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因素带来的差异

许多“80后”辅导员仍然经历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代,仍保留着许多计划经济的记忆和思维方式,而“90后”大学生则成长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更加深入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典型特征是“社会秩序不再过多依靠短缺经济下权威原则和计划手段来维系,而更多地通过协商和情感信任来维系”。[1]因此,对于“90后”大学生,不能再沿用过去权威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此外,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竞争、合作、个性发展、自我价值实现已经深深地影响了“90后”大学生的思想。

(二)网络技术高度发达带来的差异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高度信息化的生活方式也是“90后”大学生成长经历中重要的时代特征。与大多数成年人相比,包括与“80后”辅导员相比,许多“90后”大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前就已经能熟练地利用网络了。这就使“90后”大学生避开了传统媒体的垄断性与权威性,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使他们的个性更加独立、更注重独立思考和选择,并且在接受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同时,培养了他们更加多元化的思想意识。

二、“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比较“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共同点和差异,可以清楚地看出,“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不仅是挑战,而且也是机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根据上文中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分析,不难看出,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将面临严峻挑战。

第一,“90后”大学生不再屈服于权威,敢于挑战权威,传统的老师对学生的权威、以权威和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难以奏效,甚至会将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成为对立面。

第二,“90后”大学生有着熟练利用互联网自我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某些辅导员因年龄、所学专业等方面的限制,未必能有其开展教育工作的知识储备,这样必然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第三,由于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辅导员并不能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未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使教育工作陷入被动。

第四,由于“90后”大学生踏入大学校门时限不长,而“80后”辅导员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限又较短,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一个摸索适应的过程,其理论研究还有一个逐步展开和深化的过程。所以,今后高校的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着夯实理论基础、转变教育理念、改进工作方法等方面的挑战。

(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

“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因为在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生活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共同点,所以,这应当成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天然催化剂。

首先,“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下成长,同样有较强的个性,同样较排斥权威教育模式,容易接受协商和情感信任的方式来建立纽带。因此,较容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事务普遍有较开放、相包容的态度,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相对于年龄较大的辅导员,“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较容易合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再次,受改革开放、全球化、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都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与年龄较大的辅导员相比,二者的知识储备未必扎实,但运用各种现代方式接受信息、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则较强。因此,“80后”辅导员更容易借助多种媒介和渠道,结合更新、更全面的信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90后”大学生也较易于接受这些全新的教育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深入、有效。

三、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加快变革的新形势下,在“90后”青年成为大学生主体和“80后”青年成为辅导员主体的新情况下,如何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急迫任务。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认真分析上述各类影响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形式、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以应对新的挑战,抓住新的机遇,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高校层面来在讲,应“在教育观念上,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2]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自上而下地转变工作思路,改进工作体制,更新工作方法,从而更加从容地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势。

其次,高校具有“全员教育”的特点,在高校工作的每一个教职工都被学生称呼为“老师”,每个“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个层面上不难看出,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由学生工作岗位上的老师进行,每个岗位上的“老师”都肩负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因此,高校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力争全员转变、全员学习、全员实践、全员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再次,高校“全员教育”的根本途径是建立适应各岗位工作需要的专业化队伍。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不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化队伍,也对高校所有教职工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具备胜任本岗位工作的技能基础上,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注重教职工专业技能的学习培训,更应加强对全体教职工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丰富内涵、完善机制、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如上所述,辅导员是奋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工作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因此,建立一支充满战斗力的辅导员队伍,健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是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好坏和胜负的基本前提。

首先,明确建设辅导员队伍的原则——专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还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3]从实际工作来看,专业化的辅导员与学生有较强的共情能力,能第一时间“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能深刻体会和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及时发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做到目标明确,最大程度上解决学生在诸如学习态度、人生目标等重要问题上的迷茫和困惑。

其次,专业化的要求是提高专业技能,加强团队协作。据一项针对辅导员的调查显示,在辅导员队伍中,认为自己理论水平不够的占64%,认为做思想工作能力不强的占30%,认为对学生思想状况把握不住的占34%。[4]实际工作中也暴露出,很多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没能明确目标,不能抓住具体思想工作的关键点,工作实效性降低。对此,辅导员并没有从自身素质和条件找原因,而是将责任归咎于学生“难管”。实际上,辅导员不仅应该专业化,还应该提高专业化技能。

清华大学最早提出“像做学问那样做辅导员”。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使每个辅导员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某个或几个学科、方向开展学习、深入研究,使其在所选择的领域成为“专家”,使辅导员从“保姆”转变为“教育家”,由“经验型”转变为“学习型”。并且,高校应在每个辅导员成长为“专家”的基础上,合理地设置、配备岗位和人员,发扬团队合作,发挥集体战斗力,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成真正的战斗堡垒和学生的人生领航员。

再次,高校应建立健全鼓励辅导员学习研究的工作机制。针对“80后”辅导员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索、与时俱进等特点,高校应在工作机制层面上鼓励辅导员根据自身的工作体验,大胆地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新形式、新方法。结合“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共同具有的“淡化权威、重视情感”的特点,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上应增加正性引导,同时减少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内容和压力,给“80后”辅导员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习和探索,增强自身做好“90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

(三)加强学习、更新方法、注重自身成长

很多“80后”辅导员受自身成长经历、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不仅约束自身的发展,更会影响大学生的发展成才。因此,辅导员自身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在新形势下也显得尤为突出。

首先,很多“80后”辅导员还没有对辅导员工作的本质要求树立正确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辅导员认为,只要完成了事务性的工作任务,只要学生“不出事”,就是完成了全部工作任务,而忽略了辅导员作为大学生“人生导师”、“良师益友”的工作要求。这就要求“80后”辅导员应站在一定高度,具备高瞻远瞩的素质,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精于思考,不断地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论,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法。

其次,很多“80后”辅导员在结束学校学习后直接踏上工作岗位,缺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方面的锻炼,致使很多“80后”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工作理念和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这就要求“80后”辅导员转变教条、单一的理念和模式,树立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理念,放下架子,以更加包容的态度面对与“90后”学生的观念碰撞等问题,从而将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心紧密地连接起来。

再次,利用网络等新媒介,创新工作新方法。近年来网络等新媒介的发展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80后”辅导员应善于利用新技术,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消除沟通上的隔阂,充分发挥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功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同时,“80后”辅导员应重视网络带来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熟练利用网络的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新媒介,使其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