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张洪坤 刘跃宁
摘 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十分复杂,容易产生恐惧焦虑、自卑、依赖、盲从等心理问题,其成因有就业压力的外部因素,也有对就业形势缺乏正确认识的内部因素,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需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加速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
关键词:就业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指导
随着高校招生的迅猛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495万,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559万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611万,可以看到的是,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大学毕业生由原来的“皇帝女儿不愁嫁”变成一进大学门就为就业问题担心焦虑,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及时予以积极的心理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是高校应肩负的重要职能。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作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之路的十字路口,是大学生思想负担或心理压力最重、思想最容易出混乱和矛盾的时期。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十分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交织在一起,所以在就业前会出现焦虑、紧张、强迫、敌对、自负、急躁、自卑、偏执、抑郁、盲从、犹豫、依赖、虚荣等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心理问题。
(一)恐惧焦虑心理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作出正确的抉择,使得部分大学生们深感困惑,没有心理准备,想到现实和将来的问题总是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出现恐惧。大多数大学生还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己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等。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或成绩不佳而又不善“包装”自己,或临近毕业单位仍无着落的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这种焦虑,使他们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常常心情沉重,意志消沉,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惶惶不可终日。特别在遭受挫折后,对因自己“无能”而招致的“失败”怀有深深的自卑或自咎。根据《中国青年报》 进行一项调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
(二)自卑心理
不少大学毕业生择业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心理,他们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总认为自己竞争实力不够,因而在择业中缺乏一定的信心和勇气。
部分女生由于性别原因在接受用人单位选择中多受冷落,挫伤了她们的积极性,导致她们产生“女生学习再好,将来也难找到好单位”的自卑心理,不敢大胆推销自己。
而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来自农村、不善言辞、成绩平平的大学生,在面对择业市场更是不能勇敢地推荐自己,有的在求职桌前不是面红耳赤就是语无伦次、答非所问;有的谨小慎微,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形象,以致于畏畏缩缩。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来自非重点高校,在面对竞争对手时缩手缩脚,不能充分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由于所学专业较冷门,对自己的前途持消极态度。这些自卑心理,对于大学生推销自我,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依赖心理
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部分大学生虽然接受了数年的教育,但是缺乏独立意识,在很多事情上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不考虑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单位,适合什么样的就业岗位,不能积极主动地去竞争,而是把自己的顺利就业寄希望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家庭,“等、靠、要”思想严重。就业依赖心理表现强烈。
(四)盲从心理
学有所成、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每一位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学子的美好心愿。但是,有部分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不透彻,而个人又缺少自我选择和独立决断的能力,极易受到他人的干扰。因此,在择业时往往会表现出盲从心理。只要是社会上受追捧的职业,不管它们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与自己的专业相关,都竭力去争取。这样的付出,往往只能收获“事倍功半”的效果。这就是在从众心理驱使下表现出来的盲从行为。这种从众心理,使部分大学生丧失了更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五)攀比嫉妒心理
有的大学生择业时出现狭隘心理,轻易将自己的就业单位与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进行盲目的攀比,甚至对比自己工作条件好、待遇高的同学产生嫉妒的心理。这种心理导致毕业生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和公正的分析,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各种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在择业过程中嫉妒心会使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紧张,也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六)盲目虚荣心理
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小城市,不愿到边远城市,更不愿到基层去,一心想追求大城市、高报酬、条件好的单位,对稍不满意的用人单位就抱着拒绝的态度,一直等待观望,结果是错过身边的机会,找不到工作。或者是毕业生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只想找待遇或工作环境最好的单位,而不去考虑这一工作是否真正适合自己。
(七)懈怠心理
部分大学生从心理上不重视自己的就业问题,不想制作就业推荐材料,不收集和关心就业的动向和招聘信息,不主动接受就业指导和教育,不积极与老师、同学、朋友联系和沟通就业的经验和教训,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等毕业以后再说。甚至部分学生认为能否顺利找到工作,找什么样的工作都是上天注定,表现出对就业工作的不关心或随波逐流。
(八)安稳心理
安稳心理是指在择业时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相对稳定的单位和职业。传统观念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就等于捧到了“铁饭碗”,不会有“企业倒闭职工下岗”的危险,可以安稳地坐在办公室里,这些思想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把目标聚集到事业单位、公务员,认为这些单位工作稳定,工资、福利、奖金、保险等方面有保障,承担的社会风险小,只要进去便无后顾之忧,表现出对工作稳定性的“情有独钟”。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就业压力的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多,社会竞争的急剧加大,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使得心理失衡,产生焦虑、抑郁、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二)传统思想的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他们和家长还固守着过去的传统观念,认为机关、事业单位才是人们公认的“正经单位”,在这些单位上班不仅工作相对稳定,生活有保障,而且有地位,听起来好听,在社会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尊重,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部分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就业形势缺乏充分认识,一方面希望自己创业,另一方面却又担心风险或没有经济条件;一方面渴望竞争,另一方面却又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能力,造成了空怀远大的理想,却又不愿正视眼前现实,一心想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我价值,但在现实中又要注重专业对口、待遇和工作环境。这样所造成的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得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感到十分迷茫和忧郁,产生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容易形成心理问题。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大部分学校的重视,但是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即使引起重视也缺乏有效地针对性,在就业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投入不足,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种种心理偏差,形成心理问题。
三、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当前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出现了就业观念多元化的趋势,在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影响下,大学生们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地域范围和社会效果,强调自我发展而忽视才智发挥、事业成就、社会需求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嬗变,造成了大学生在择业中各种矛盾心理、攀比嫉妒心理等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应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加强以“爱岗、敬业、诚信、合作”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成才意识纳入到社会总体发展需要的轨道上。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择业观,使之既有个人远大理想,又有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为集体奉献的精神;既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有正确的成才意识,又有正确的成才途径;既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规定,又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既要追求个人的自我实现,又要努力为社会多作贡献。
(二)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力度,加速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
高校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普遍缺乏“就业力”,是阻碍其顺利就业的首要原因。就业力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等,需要行业知识、企业知识、职业规划、职业心态、求职技巧等方方面面的培训。高校需要在这些方面做好就业前大学毕业生的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充分作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要广泛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和就业形势;进行择业技巧指导与社交礼仪辅导工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直接,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日益迫切,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现有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多数是半路出家,缺乏就业指导的知识和经验,不善于指导学生怎样主动去“找到”工作,工作任务和范围仍然局限在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等层面上。因此,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就业指导队伍迫在眉睫。
(三)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
要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努力。但是,内因是关键,高校必须针对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经常举办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培训和讲座,优化育人环境,陶冶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作到正确定位,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作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以及求职自荐、面试、考试、洽谈等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准备,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针对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困惑,高校也应该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开展职业心理咨询,以调适其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从而在择业过程中加强针对性,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
高校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也在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问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必须妥善解决专业结构与社会需要的矛盾,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必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同时,高校还应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着重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文化、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品德、知识、能力和体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