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引发的心理问题

科技引发的心理问题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年龄介于15~45岁,男性患者占总发病人数的98.5%左右,女性约占1.5%,20~30岁的单身男性为易患人群。尤其对少年儿童的网络依赖症,当家长的要及早采取措施,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避免因高压而产生逆反心理。

科技引发的心理问题

魏 琳 邵 帅

摘 要:科技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存模式,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渗入,人们对于高科技产品的依赖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如网络依赖症和手机强迫症。这些高科技带来的交流和沟通的新载体,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但是同时也带了心理问题。本文分别对网络依赖症和手机强迫症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且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建议治疗的方法,以期能引起人们对于身边这种现象的关注,防微杜渐,使高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尽可能地减少问题的出现。

关键词:科学技术 网络依赖症 手机强迫症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由信息技术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信息技术的普及引起了人们生活领域的巨变,信息传输的高效性和实时性以及信息共享的广泛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以网络的出现为标志,INTERNET和通讯卫星网络的应用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应地,电脑和手机替代了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工具,成了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电脑和手机的出现应该说是人类生活和生存方式发生转变的一个关键点,它们造就了一种新的文化范式和界面。这种新的沟通载体使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现实和虚拟的兼容以及互相促进大大地提高了文化信息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而以这些新载体为中心,随着这些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功能的不断提升,我们感受到高科技带来的益处的同时也不得不正视这些高科技带来的问题。这些高效的工具如果不能被很好地利用就可能造成很多严重的后果,而实际上很多人已经开始为这些工具造成的负面影响困扰着。技术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和提高来解决,然而技术引发的心理问题却需要人们足够的重视以后,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去弥补才能得到遏制和改善。出现的这些问题中以网络依赖症和手机强迫症为我们最常见的,下面仅就这两个常见的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关于网络依赖症

(一)网络依赖症简介

网络性心理障碍是指患者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以致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并出现各种行为异常、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其典型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和依赖药物等。

在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早期,患者先是感到上网其乐无穷,随之不断延长上网时间,有些人晚上起床解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到网上“溜达溜达”。他们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而后可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该病晚期,患者会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外表憔悴,一旦停止上网还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征,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生命安全。

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年龄介于15~45岁,男性患者占总发病人数的98.5%左右,女性约占1.5%,20~30岁的单身男性为易患人群。心理医生称之为“网络依赖症”。

(二)网络依赖症产生的原因

研究者对网络依赖症作了很多的研究,目前,对于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1.网络本身的特性可以造成使用者的依赖性。

计算机网络交流与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交流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它既具有书面语言的正规性,又具有实时聊天的快捷,既可以同时和很多人聊天,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这些特点就使得人际交流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同时不受现实生活交流方式的种种限制,因而容易使人产生依赖。

网络的媒介性也是一个原因。网络可以满足上网者的各种行为和需求,可以强化和满足个体探索和体验不同社会和人格角色的潜在欲望,有可能使人产生一种超越体验,使人从现实生活的规范和束缚中解脱出来。

此外,网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平等性和虚拟性,心理学上将这种特点称为“身份丧失”,这样在网络中的人,就不会受社会地位的限制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要,也可以编造假身份体验不同的生活,从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想法。使得人们更愿意在网络中寻找平衡和满足。

2.个体特征的倾向造成的依赖。

研究表明,个体具有的某些特征更容易导致对网络产生依赖,但是具体的那些特征还没有统一的结论。

性别和年龄以及网络使用动机等,都对依赖性的产生有影响。自制力比较差,从网络上实现社会功能和互动功能的人比较容易产生依赖,低自尊且缺乏社会交往技巧的年轻人更容易受到网络的吸引,他们能够通过网络获得一种控制感,在网络中去抑制化,赢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地位,拥有现实生活中没有的特性,也有人认为网络的这种依赖现象从心理学层面上解释,实际就是一种强迫症,强迫的实质就是冲突意向,网络依赖者通常身不由己地不断上网。

(三)网络依赖症的治疗

1.疏导教育。

加强引导,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网络认知观。大部分人对网络的认知存在误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经常以各种形式通过网络组织学习和讨论与网络有关的知识和由其引发的各种具体问题,不断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网络认识能力和认知层次,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网络只是一种工具,虽然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并不是万能的;网络中的虚拟交往不能代替现实中的真实人际交往;网络快速的海量传递信息方式也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网络环境中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网络所呈现的社会也不是真实的社会;不能夸大网络的功能,把它视为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强化管理,提高公众的自控自律能力良好的自控自律能力。搞好网络建设,优化网络环境。社会工作者要充分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教育、引导、监督、管理,制定网络行为准则,通过向公众提供优质健康的网络服务引导、监督、规范、管理人们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临床治疗。

要想治愈网络依赖症,首先,要承认自己对网络上瘾;其次,将上网后便不再去做的事列出清单;第三,认清无节制地上网给自己带来了多少麻烦或严重后果,比如视力下降、身体变差、头昏脑涨、食欲不振、学习成绩下降、工作效率降低、生活没有热情、家庭失和甚至破裂等,从而认清其危害性。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临床也可应用抗抑郁药物及精神疗法等综合治疗。尤其对少年儿童的网络依赖症,当家长的要及早采取措施,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避免因高压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关于手机强迫症

(一)手机强迫症简介

在公共场合中,一部手机铃声响起,很多人拿出手机检查的样子似乎已经不是什么盛景,甚至没有铃声大家频繁从身体各个角落掏出形态各异的手机也是司空见惯。在心理学家看来,这是强迫症的又一种典型病例,我们也许可以把它叫做“手机强迫症”。

强迫症(英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缩写OCD)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患有此病的患者总是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患者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有时,这还与某种焦虑有关)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这样是没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却无法摆脱。从病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强迫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主要表现有:1.强迫动作,即重复出现一些动作,自知不必要而又不能摆脱。常见为反复洗手、反复检查等。2.强迫思维,常见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想象、强迫回忆等。通常病人深感焦虑,主观上力图和强迫思维、动作对抗,结果反而越演越烈。部分病人性格有易焦虑、自信不足而又要求完美的特点,从而容易对日常生活事件发生强迫性质的心理反应。

听到和自己手机相似的铃声就会情不自禁地检查手机,属于轻度手机强迫症,可以基本视为正常;中度手机强迫症的典型反应是不停地重复着掏手机、放手机,听到一点声音比如闹钟、微波炉、洗衣机的铃声都会怀疑是自己的手机在响,为每一次未接电话而痛心疾首;重症的手机强迫症就比较可怕了,往往伴随电话来临的幻听、幻想,穷于寻找下载各种与众不同的手机铃声,手机表面磨损度很高。

(二)手机强迫症产生的原因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手机强迫症的产生原因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外部原因。多与职业有关,如销售、咨询、媒体等从业人员频繁使用通讯工具,往往在铃声一响时就得立即投入工作,这些人长期处于“待机”状态,强烈的心理暗示会诱发“幻听”,而在就业高峰时期,不少应届毕业生也会加入手机“幻听一族”。这种“幻听”往往是工作压力造成的,偶尔出现并不影响人的健康和生活,但如果这样的情况频繁出现就要小心了。长期出现这种情况,就该警惕是否患了强迫症。

2.内部原因。手机强迫症的心理问题很大部分源于上班族对高科技产品过分依赖所造成的心因性强迫。目前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已越来越多地介入人们的生活,正如长时间使用电脑、依靠键盘输入后会产生暂时性的书写困难一样,这种强迫症的出现也是因为过度的手机依赖而产生的。之所以产生这种强迫与现代人工作压力大也是分不开的,越是工作优秀的人做事越追求完美,甚至苛求细节,也就更容易产生依赖。

(三)手机强迫症的治疗

手机强迫症可以根据症状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

1.“手机幻听”。偶尔幻听不影响健康,如果长期幻听就要考虑自己的压力是不是太大了。

最简单的应对方法是经常更换手机铃声,并采用一些相对舒缓的乐曲,以放松身心。因为长时间使用单一的手机铃声,会强化大脑感应,容易幻听。若出现持续、严重幻觉,就可能发展成“强迫症”了,需要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

2.“手机过分依赖症”多见于性格较孤僻、压力较大的人。人们平时频繁使用手机,已把手机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由于过分依赖,在突然失去时,就会不知所措。

克服“手机依赖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和转移自己的思维,弱化手机的作用。应逐渐减少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不要去想与手机有关的事情。生活中要多与人面对面交流,多参加集体活动,形成融洽的人际交往环境。

3.“手机恐听”多是由工作压力和人际压力是造成的。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就会渴望拥有放松、独立的个人空间。

“手机恐听”的人可以把储存的电话号码进行分组,使用不同的铃声,辨别来电是否必须接听。此外,把铃声调小或调为振动,慢慢能缓解手机带来的恐惧。另外,可定期给自己和手机放个假。

4.“手机虚荣”是人格虚荣和不自信的表现,致使手机成了虚荣的载体。想以炫耀手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张扬自己的独特个性。克服“手机虚荣”关键是克服人格虚荣,戒除攀比心理。

三、结论

网络依赖症和手机强迫症都是随着科技发展而产生的,但是我们不能悲观地以为现代科技只是给人们带来了困惑和问题,科技的发展是双刃剑,只要认清形势,分析利弊,合理利用就可以摆脱。

本文中提到的这两种现象都是心理学上强迫症的表现,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病。以有意识地自我强迫与有意识地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并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地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而愈是感到紧张和痛苦。

电脑依赖症和手机强迫症都是对于现代科技产生的这些沟通载体的依赖,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问题,只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加以积极地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就会摆脱这个问题的烦恼。

意识到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给自己敲响警钟,现在科技固然给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各种便利,但是我们的过分依赖也可能导致了自身劳动能力的退化和心理问题的产生。我们作为科技的创造者要将科学技术掌握在应用的领域中,而不能反过来让科学技术的产物将我们异化,只有合理、有效地利用科技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不断的进步,而我们人类本身要认清楚了科技的利弊,真正地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科技进步,享受高科技的便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